西漢時期 馬邑誘殺 漢匈戰爭之序幕

從公元前140年劉徹登基,到公元前112年“酎金奪爵”事件,近三十年的時間,劉徹從一個事事仰“竇”鼻息的少年天子,蛻變為一個叱吒一方的漢武大帝。此間,劉徹一點點將分散四方的王權重新集中在自己手中,自秦後,又一箇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權由此建立。

相比於苛政肆虐的暴秦,此時的漢朝,因“興太學以養儒仕”,而“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文化、教育第一次惠及全民;推恩令和酎金奪爵之後,漢初被諸侯分走的大半江山幾乎都歸於中央管轄,漢朝實現了真正的統一;徙豪強、斬惡霸,民間冒頭的作亂勢力也被狠狠地敲打了一番……雖有不足,卻是一片空前繁華的景象。

然而,這堂堂“漢武大帝”的名號卻不僅僅是因為如此。在漢武帝的履歷上,“匈奴”這個標籤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忽視的。將漢族統治疆域擴大到史上從未有的範圍,在周邊樹立了漢王朝和漢文化的權威,才是武帝劉徹功勳碑上最不可忽視的一筆。

自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圍”後,漢朝始終忍辱退讓,以和親的方式與匈奴維持著斷斷續續的和平。哪怕在惠帝期間,匈奴首領給呂后寄了一封挑釁的曖昧書信,呂后都不得不忍。

可,匈奴人又是怎麼做的呢?太史公說他們:“苟利所在,不知禮儀。”只要有利可圖,還管什麼禮義廉恥!於是,匈奴人頻頻撕毀和親盟約,在漢朝邊境燒殺搶掠,已然是匈奴人秋冬時的日常活動。

公元前135年,匈奴人再次發來了和親的請求,什麼意思呢?自然是又缺衣短食了。如果漢朝能再隨公主新娘送來一些嫁妝,那就再好不過了!

此時的劉徹依然選擇了和親……難道劉徹沒有別的想法?

如果劉徹是那個安安分分、可以繼續忍受匈奴貪婪的人,那麼就不會在三年前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dà ròu zhī)了。

為什麼要找大月氏?這大月氏又是誰呢?

大月氏本是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的遊牧民族,在武帝之前,還是匈奴的勁敵,而多年來隨著匈奴的逐漸強大,大月氏也不斷被蠶食。而就在多年前,大月氏被匈奴人滅了國,據說遷徙到了別處。也是因此,劉徹想聯合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

西漢時期 馬邑誘殺 漢匈戰爭之序幕

只是,這張騫一去杳無音信,劉徹心裡沒譜,要不要和匈奴撕破臉皮呢?一旦開戰,能否打得贏?這才是劉徹的顧慮。

然而,時隔兩年,一個攻打匈奴人的契機終於出現了。

公元前133年的一天,朝中基於“要不要主動打匈奴”再一次展開了爭論:反戰派的代表人物是御史大夫韓安國,主戰一方則是以大行令王恢為首。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兩人:韓安國其實大有來頭,他曾是原梁王劉武的部下,曾在七國之亂時隨劉武據守睢陽、守衛漢室有功,劉武去世後便投靠了丞相田蚡,在中央一直做到了御史大夫。

而王恢的職位是大行令,相當於漢朝的“外交官”,負責與漢朝屬國的事宜;不僅如此,由於王恢出身燕地,因此對匈奴人頗為熟悉,又多次出任邊塞官職,故而對匈奴始終是主戰的態度。

王恢認為:“匈奴人之所以這麼囂張,就是因為漢朝的謙虛守禮沒有對他們形成威懾。現在憑藉陛下的神威,國家又統一富強,我認為打回去才是對國家有利的。”

韓安國立刻反對:“高祖劉邦自‘白登之圍’後,不顧個人私怨與匈奴結盟,顧全了天下大局,至今已經裨益了五代人了,高祖的政策還有錯嗎?”

“漢朝剛建立時,為了不讓剛從戰火中休息下來的百姓再遭戰爭踐踏,那是無奈之舉,況且匈奴多番毀約,已是令人忍無可忍,群情激奮之時,必定是一呼百應!”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漢軍怎麼找得到他們在哪兒?即使找到了,漢軍孤軍深入,疲憊不堪,戰勝的幾率微乎其微啊。”

“我們大可不必深入匈奴內部,只需將其引出、來個甕中捉鱉即可!”

對,這才是重點!

西漢時期 馬邑誘殺 漢匈戰爭之序幕

劉徹之所以會在和親兩年之後、突然再次召開會議討論和匈奴的關係,就是因為王恢在這之前已向他提出了一個 “天衣無縫”的誘殺計劃:利用匈奴單于的貪慾,將他們誘到我們的邊境,我們埋伏驍勇的戰士和騎兵,待匈奴單于前來,便將其四面包圍,必定大獲全勝!”

其實,王恢所說的這個計劃,是一位叫聶壹的富商提出,通過王恢呈現給劉徹的。

這聶壹是在漢匈邊境雁門郡馬邑縣一帶的富商,在漢匈之間都有人脈,但是見漢匈邊境多年的不安定以及匈奴對漢朝的搶掠後,便生出了這麼一個計策,頗有當年“弦高犒師”之意。

聶壹本想由他前去匈奴假降,並獻上馬邑縣縣令的人頭。匈奴單于以此為信號、大方進去奪城,匈奴人禁不住誘惑,必定中計!

聶壹此計,聽起來完美無缺,但是,卻也是將自己置身於險境之中,一旦被匈奴人識破,死無全屍也是有可能的!

而王恢將誘殺匈奴的計劃提出之後,此次,朝堂中支持主戰一方的臣子破天荒地超過了“反戰”一隊。

最終,劉徹派遣了三十萬精兵,由韓安國、李廣、公孫弘率領埋伏在馬邑附近,而王恢和另一名大將李息則率三萬多人從代郡出擊,伏擊匈奴人側翼和輜重部隊。

聶壹則前往匈奴那邊,成功說服了匈奴的軍臣單于,並且返回馬邑縣,斬了一個死刑犯代替馬邑縣縣令作為誘匈奴前來的代替。

直到匈奴的軍臣單于率領大軍行至馬邑縣百餘里外,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然而,此時卻偏偏出了一個紕漏。

當軍臣單于一眼望過去,發現遼闊的草原上,有牛羊牲畜在悠哉地吃草,奇怪的是,卻沒有一個人影存在!放牧怎麼可能沒有放牧人在看管?

西漢時期 馬邑誘殺 漢匈戰爭之序幕

於是,軍臣單于命部下逮了漢朝一個尉史過來,連番威脅過後終於從這尉史口中得知了漢軍的全部計劃!

得知自己險些中了圈套,軍臣單于趕忙奔回了自己的大本營!馬邑縣附近的三十萬大軍,始終不見匈奴人進入包圍圈,而埋伏在匈奴側翼的王恢大軍,雖然較早地發現了匈奴人的不對勁,但是考慮到自己這兒只有三萬人,匈奴人那兒卻有十萬的人數,打起來毫無勝算,最終,為了保存漢軍實力,王恢就眼睜睜地放了匈奴回去……

一場精心策劃的誘殺計劃,就這樣因為一個小小的紕漏,竹籃打水一場空!

然而,真正的危機,此時才剛剛開始。一是班師回朝之後,劉徹極為震怒;二是匈奴人知道漢朝的目的之後,因漢朝的計謀自己被騙,便對漢朝進行了更加猖獗的反撲和報復。

而王恢,作為一直以來最堅持的主戰之人,臨到頭卻連匈奴的一兵一卒都沒斬殺,這不僅是掉了王恢自己的臉,更是將他劉徹和整個漢朝都成了笑話!

最終,知劉徹怒火難平的王恢,在獄中絕望自殺!

王恢最終沒有出兵,是對是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劉徹看來,不出兵就代表這尊嚴掃地、毫無戰果,而在王恢看來,戰局不明的情況下保存實力要緊,三萬漢軍的性命,怎能輕易葬送!

王恢之死,死得可惜!

而馬邑誘殺之後,匈奴果然開始了瘋狂的反撲。既然戰火已經燃起,那就直面敵人、痛快打回去!

只是,在這之前,劉徹需要找一個人,一個絕對不會在漢匈戰場上退縮的人,一個能代表他和大漢朝將匈奴殺得片甲不留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