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見證時代記憶

1980年代的一天,何蓉蓉

帶著孩子去乘公交車。由於實在太擁擠,車門被蜂擁而上的人群堵得嚴嚴實實,無奈之下她將孩子舉過頭頂從車窗把人“塞”了進去。幾十年後,已經從寶興居委會幹部崗位上退休的何蓉蓉回憶起這一幕,恍如隔世:“那時候公交車真是擠啊。”

何蓉蓉的記憶,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講述光陰的故事,見證我們的40年。從今天起至10月20日,“勇立潮頭———上海市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主題展覽在上海展覽中心東一館拉開帷幕,展覽面積約3360平方米,分為序篇、負重前行謀突破(1978-1990)、實現跨越當“龍頭”(1990-2012)、闊步邁進新時代(2012-2017)、改革開放再出發(2017-2035)五個篇章,集中展示了上海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展覽有哪些看點,哪些細節會觸動你的心絃?請跟勞動報記者先睹為快。

“天橋桌”上擺“酒席”

“下只角”在上海話中意指棚戶區。改革開放之初,上海的棚戶區面積多達1500萬平方米以上。展覽中有一張迷你“天橋桌”,居住條件極其逼仄的幾戶鄰居,利用房子與房子間尺寬的空隙,架起一塊木板,各自拿出幾樣小菜,擺了一桌架在空中的夏日酒席。一位婦女抱著孩子將身體探出陽臺,對面的老爺叔夾起一筷子菜來逗弄孩子,還有一個鄰居利用梯子從近旁另一棟房子爬過來“嘎三胡”。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上海人依然“螺絲殼裡做道場”,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舊時弄堂裡一大清早集體刷馬桶的景象,隔壁爺叔坐在小矮凳上用一塊“回絲”把28寸腳踏車擦得“赤呱啦新”,煤餅爐子上燉著的開水壺,鄰家男孩坐在天井裡背書,張家姆媽到第二糧店買一斤餛飩皮,一對青工小夫妻坐在家裡踩縫紉機、修無線電,一輛公交車到站茫茫“人頭”一擁而上……這些年少時的經歷可還記得?沿著參觀路線,可以一路看到很多像這樣的珍貴老照片、實景還原樣板間、真人秀。

改革開放後,上海棚戶區舊貌變新顏,曾經的藥水弄變成6棟高層、24棟多層、兩棟僑匯房組合而成的新型居住小區。西斯文裡,曾是上海最大的舊式里弄之一,在這塊33畝土地上後來建起了11.7萬平方米的“中央廣場”。2010年4月18日,一位住在虹鎮老街天寶路上40多年的住戶,帶著從舊居拆下的門牌高高興興喬遷新居。這塊“天寶路二八五弄12號”門牌的影像被展覽永遠地記錄了下來。

華亭路上流行牛仔褲

面對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困難,上海人負重前行,邁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而在此過程中,全民參與、投入到市場的洪流中,許多影像留存至今。

曾經的“滬市老八股”你買過嗎?1984年11月,新中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併發行股票。當時印製的一萬張股票都由銀行工作人員手工蓋章。展覽圖文再現了飛樂音響股票等“滬市老八股”。延中實業、真空電子、愛使電子……五顏六色的老股票樣張讓人情不自禁勾起了許多回憶。

桑塔納,曾被稱為“國情車”。它在上世紀80年代投產,當歷史跨入21世紀,桑塔納轎車國產化率達到95%以上,年銷量依然保持20萬輛左右。展覽上一些老照片講述了首輛桑塔納轎車在上海落地的場景。從公務用車、商務用車,到出租車,再到私家車,它也從側面記錄了上海改革開放和市民生活的軌跡。

1980年4月,上海恢復個體工商戶的申請登記。展覽上一張昔日華亭路服飾街的照片,一整排大棚下掛滿了當時最流行的夾克衫、牛仔褲。十六鋪農副產品市場熱鬧非凡,水產攤位前聚滿了市民。1988年4月,上海把“菜籃子工程”作為改進政府工作的突破口來抓,一張拍攝於1994年6月的照片上,徐彙區泰安路菜市場裡五顏六色的蔬果琳琅滿目。

製作改革開放記憶相片

據介紹,此次展覽的布展思路著重體現百姓視角,總計688張靜態圖片和表格,加上屏幕滾動播放的圖片,共有數千張。其中一半以上出自市民和網友之手,他們用自己的視角和鏡頭語言,講述了親歷的改革開放。

展覽上,多種新媒體、多媒體手段,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光景”映畫空間從老百姓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入手,藉由上海第一個居委會———外灘街道寶興居委會幹部何蓉蓉、改革開放同齡人金立旺等改革開放見證者、受益者的真實回憶,表現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發展過程。多媒體展項,如“大國重器”依託火箭實體模型、背景巨幅球型投影等營造出特別的觀影氛圍,顯現上海智造的匠心與實力。

到王開照相館拍一張全家福,是上海市民的集體回憶。現場將“王開照相館”搬來,展出了影樓結婚照、黑白全家福等數十張市民家庭照。“上海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帶著我所有的情懷……”一首《喜歡上海的理由》曾經讓多少人唱到流淚。展覽現場,用LED光效佈置了一面歌詞牆,走在其間,斑駁的光影讓人恍如穿越時光隧道。王開照相館和歌詞牆也是展覽創新互動的一個亮點,市民可以在這兩個場景拍照掃二維碼後上傳,製作屬於個人的改革開放記憶相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