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 極端降水增強

本期嘉賓: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周天軍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本期觀點: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季風區極端降水增強。若將全球增溫控制在1.5℃以內,較之2℃溫升目標將能顯著減少季風區受極端降水事件影響的範圍和人口總量。

8月8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陸地季風區極端降水隨不同全球增溫閾值的變化。該研究團隊主要負責人周天軍指出,若將全球增溫控制在1.5℃以內,與2℃溫升目標相比,將能夠顯著減少季風區受極端降水事件影響的範圍和人口總量。

氣候變暖背景下季風區受極端降水影響大

“在季風區,大範圍盛行風向隨著季節而顯著變化,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風氣候。”周天軍解釋說,世界上著名的季風區通常被劃分為三個,即亞洲-澳洲季風區,簡稱亞澳季風區,包括印度季風區/南亞季風區、東亞季風區、西北太平洋季風區和澳洲季風區;非洲季風區,包括北部非洲季風區和南部非洲季風區;美洲季風區,包括北美季風區和南美季風區。

得益於充沛的季風降水,陸地季風區生活著全球約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尤其是在南亞和東亞季風區。

與此同時,受異常的季風活動影響,季風區也是全球受洪澇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周天軍舉例說,今年北京“7·16”暴雨持續時長達58小時,最大小時雨強僅次於2011年的“6·23”暴雨。而今年6月28日至7月8日的日本平成暴雨造成209人死亡,成為自1982年長崎縣水災造成299人死亡或失蹤以來,由強降水引發的最為嚴重的災難。

周天軍指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大氣持水能力增強,理論上也有利於極端降水增強。預估和理解未來極端降水及其風險的變化,對於社會可持續發展、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的制定與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嚴格的溫控目標可使受極端降水影響的季風區範圍縮小

周天軍說,1.5℃溫升目標問題,特別是1.5℃溫升較2℃溫升目標所能避免的氣象災害風險,是國際科學界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我們利用參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5)的多模式氣候預估數據,結合不同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下的人口預估數據,研究了從1.5℃到2℃、3℃和4℃等不同溫升目標情景下,全球季風區極端降水的變化及其對人口的影響。”周天軍說。結果表明,極端降水對全球增溫的響應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平均強度增強,二是異常事件的發生更為頻繁。例如,20年一遇的強度極強且影響大的極端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將顯著增加,這將導致季風區受這類極端降水事件影響的範圍和人口總量都將隨升溫幅度的增加而呈現非線性增加。

針對歷史記錄中10年一遇或20年一遇的極端降水事件在未來如何變化這一問題,研究表明,若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則較之2℃,這類極端降水事件所影響的季風區面積和人口總量都將減少約20%到40%。

“可以說,極端降水事件的‘危險’等級越高,1.5℃溫升目標較2℃溫升目標所能夠避免的風險就越大,並呈現出非線性的特徵。”周天軍說,《巴黎協定》提出的1.5℃溫升目標較之2℃溫升目標,能夠顯著減少“危險”級別的極端降水事件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影響,這對於人口眾多且分佈密集的全球季風區尤為重要。“基於多種極端降水研究指標的比較分析表明,這一結論不依賴於極端降水事件的定義方法,且不同氣候模式預估結果間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需對氣候敏感區和脆弱區極端降水予以更多關注

“我們比較了亞澳季風區、非洲季風區、美洲季風區等全球三大季風區極端降水變化的異同。發現在上述三大季風區的子季風區中,南部非洲季風區和南亞季風區是受0.5℃額外增溫(即2℃溫升目標與1.5℃溫升目標相比)影響最大的敏感地區。這兩個地區也是氣候脆弱區。”周天軍說。

根據CMIP5的多模式氣候預估數據的中值估算,如果《巴黎協定》的1.5℃溫升目標能夠實現,則與2℃溫升目標相比,南部非洲季風區受20年一遇極端降水影響的區域範圍和人口總量將分別減少約44%和53%,南亞季風區的這一結果為40%。

周天軍認為,控制進一步溫升對於減少極端洪澇災害風險等具有顯著作用,國際社會需圍繞減緩氣候變化而共同努力。同時,非洲、南亞等氣候敏感區和氣候脆弱區需要更多的國際關注,以幫助其建立更為有效的應對措施,更好地應對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不利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