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极端降水增强

本期嘉宾: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天军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 宛霞

本期观点: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季风区极端降水增强。若将全球增温控制在1.5℃以内,较之2℃温升目标将能显著减少季风区受极端降水事件影响的范围和人口总量。

8月8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陆地季风区极端降水随不同全球增温阈值的变化。该研究团队主要负责人周天军指出,若将全球增温控制在1.5℃以内,与2℃温升目标相比,将能够显著减少季风区受极端降水事件影响的范围和人口总量。

气候变暖背景下季风区受极端降水影响大

“在季风区,大范围盛行风向随着季节而显著变化,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风气候。”周天军解释说,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三个,即亚洲-澳洲季风区,简称亚澳季风区,包括印度季风区/南亚季风区、东亚季风区、西北太平洋季风区和澳洲季风区;非洲季风区,包括北部非洲季风区和南部非洲季风区;美洲季风区,包括北美季风区和南美季风区。

得益于充沛的季风降水,陆地季风区生活着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南亚和东亚季风区。

与此同时,受异常的季风活动影响,季风区也是全球受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周天军举例说,今年北京“7·16”暴雨持续时长达58小时,最大小时雨强仅次于2011年的“6·23”暴雨。而今年6月28日至7月8日的日本平成暴雨造成209人死亡,成为自1982年长崎县水灾造成299人死亡或失踪以来,由强降水引发的最为严重的灾难。

周天军指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大气持水能力增强,理论上也有利于极端降水增强。预估和理解未来极端降水及其风险的变化,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严格的温控目标可使受极端降水影响的季风区范围缩小

周天军说,1.5℃温升目标问题,特别是1.5℃温升较2℃温升目标所能避免的气象灾害风险,是国际科学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利用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多模式气候预估数据,结合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下的人口预估数据,研究了从1.5℃到2℃、3℃和4℃等不同温升目标情景下,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对人口的影响。”周天军说。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对全球增温的响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均强度增强,二是异常事件的发生更为频繁。例如,20年一遇的强度极强且影响大的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显著增加,这将导致季风区受这类极端降水事件影响的范围和人口总量都将随升温幅度的增加而呈现非线性增加。

针对历史记录中10年一遇或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在未来如何变化这一问题,研究表明,若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则较之2℃,这类极端降水事件所影响的季风区面积和人口总量都将减少约20%到40%。

“可以说,极端降水事件的‘危险’等级越高,1.5℃温升目标较2℃温升目标所能够避免的风险就越大,并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周天军说,《巴黎协定》提出的1.5℃温升目标较之2℃温升目标,能够显著减少“危险”级别的极端降水事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这对于人口众多且分布密集的全球季风区尤为重要。“基于多种极端降水研究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这一结论不依赖于极端降水事件的定义方法,且不同气候模式预估结果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需对气候敏感区和脆弱区极端降水予以更多关注

“我们比较了亚澳季风区、非洲季风区、美洲季风区等全球三大季风区极端降水变化的异同。发现在上述三大季风区的子季风区中,南部非洲季风区和南亚季风区是受0.5℃额外增温(即2℃温升目标与1.5℃温升目标相比)影响最大的敏感地区。这两个地区也是气候脆弱区。”周天军说。

根据CMIP5的多模式气候预估数据的中值估算,如果《巴黎协定》的1.5℃温升目标能够实现,则与2℃温升目标相比,南部非洲季风区受20年一遇极端降水影响的区域范围和人口总量将分别减少约44%和53%,南亚季风区的这一结果为40%。

周天军认为,控制进一步温升对于减少极端洪涝灾害风险等具有显著作用,国际社会需围绕减缓气候变化而共同努力。同时,非洲、南亚等气候敏感区和气候脆弱区需要更多的国际关注,以帮助其建立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