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夏日的陽光給了北緯32.10º的這個小縣城最熱情的招待。充足的光照和雨水,讓田野裡的農作物卯著勁地往上趕。

牆角的一叢薄荷搖曳著柔軟的葉片,裹著晨露,像個氣質清冷,曼妙孤傲的女子。輕輕搓揉葉片,那股清冽的薄荷腦味,給這略顯溼熱的清晨帶來一絲寒意。

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薄荷時時醉,氍毹夜夜溫。"

陸游的貓醉了,

我也醉了。

相比而言,菜地裡的茄子君就顯得笨重可愛多了。沉甸甸的大腦袋把枝頭都壓彎了。那身紫色的皮衣顯得她豐腴而性感。做成茄餅,那一口的鮮嫩多汁,滿足感爆棚。

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泰興人的早茶,最基礎的搭配就是粯子粥和胡蘿蔔醬鹹菜。無論過了多少年,無論餐桌上的花樣如何翻新,不變的還是那碗爽滑潤喉的粯子粥和鹹鮮脆口的胡蘿蔔醬鹹菜。

粯子粥只能果腹,一天的辛勤還需要熱量的支撐。於是,薄荷餅、茄餅就成了泰興人餐桌上另一份不可或缺的美味。

食物一旦跨過時間的長河,

就會蒙上一層情感的色彩。

吃薄荷餅、茄餅,喝粯子粥就胡蘿蔔醬鹹菜,演變成了泰興人的一種飲食習慣。它變得具有代表性,也承載了泰興人對過往的一種懷念。

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小時候,外婆會擇一把新鮮的薄荷葉子,做薄荷餅給我們當早餐。每每看到外婆準備調麵糊,洗薄荷葉子,我們一幫小孩就會屁顛屁顛地去雞窩拿雞蛋。平日裡兇猛好鬥的大公雞,此時也不足為懼,美食的召喚賦予我們無限勇力。握著溫熱的土雞蛋,滿心歡喜。

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一把蒜末,一撮薄荷碎,兩個雞蛋,混入麵糊中調勻。油鍋燒的滾燙,黃澄澄的菜籽油下鍋,待溫度上升,勺一勺薄荷麵糊,下油鍋,滋啦滋啦,香氣四溢,把整個村的活躍與溫情都喚醒了。

而今,外婆已經年邁,這樣的鄉味好久未嘗到了。市面上也出現了各家茄餅、薄荷餅、漲燒餅……餅的餡料也更加豐富了,加豬肉的,加蝦米的,還有加牛肉、荸薺的……口感越來越豐富,也迎合了更多年輕人的口味。

樓下的阿姨每天下午三點出去擺攤賣餅,生意也是好的發紫,每每搶購一空。閒聊時談起做餅的經歷,阿姨是感慨良多。這門手藝也是從上一代傳下來的,正是那份對老一輩人的牽掛和兒時不可忘懷的對美味的執著探索,讓阿姨在這口鐵鍋前一站就是二十幾年。

她的薄荷餅,外酥內糯,香氣輕柔。一口咬下去,麵餅彈牙而不粘牙。薄荷的清爽口感和蝦肉的鮮甜味在口腔裡氤氳,滿足了口腔與胃,更滿足了大腦覓得兒時味道的渴求。

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炸完一鍋薄荷餅,就要趕緊炸下一鍋茄餅,不然就來不及寬慰那些絡繹不絕的食客。她家的茄餅也是一絕,之前吃過很多家茄餅,或麵皮太過厚實,或餡料口味奇特……唯有她家深得我意。來她家購買的食客也大多都是衝著她的手藝和身上的那股認真勁兒。

自家種的韭菜,當天割當天做,保證了餡料的新鮮。茄子的蒂,還是翠綠的,看得出的鮮嫩無比。切開的茄子撒上少許的澱粉,塞入餡料後再沾一層澱粉,這就有效的防止了餡料的脫落。裹上一層面糊下鍋煎炸,在熱油的刺激下,麵糊膨脹,脆化。翻面再炸,讓整個茄餅都呈現出金黃誘人的色澤。

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碧油煎出嫩黃深”說的就是此刻。

5點,買餅的客人越來越多。

美食,

是一個很挑剔的詞,所謂眾口難調。

但能讓每個食客在擁有飽腹感的同時覓得一種歸屬感,是一件多麼難得的幸事。

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奶奶,今天買幾個啊?”

“6個,孫子就喜歡吃你家的茄餅,多買兩個明天當早飯。”

“阿姨,要兩個薄荷餅,要蝦仁的”

“好嘞。”

……

看阿姨忙的不可開交,我也不便打擾,買了兩個茄餅回家吃獨食咯。

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冰箱裡還有一瓢元麥粉。

嗯,就算是一個人也不能委屈了自己呀。

起鍋燒水,調一碗元麥粉,將粉疙瘩打散。水開倒入鍋中,煮沸後加少許鹼粉,待粯子粥煮得粘稠泛紅,關火,開飯。

再取一小碟胡蘿蔔醬鹹菜,完美。

一口茄餅一口粥,茄汁裹著肉餡,

肉汁鎖著韭香,

你儂我儂,情意滿滿。

延令食記·聞餅識夏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清粥小菜,兩塊餅

足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