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事變曹爽不敢反抗的真相:司馬懿竟有滿朝文武的支持!

公元239年,曹魏的第二任皇帝,曹叡病逝於,時年三十六歲,葬於。鑑於曹芳年幼,不能勝任皇帝之職。明帝在臨終時安排了五名顧命大臣,分別是:曹宇、曹肇、曹爽、夏侯獻、秦朗。這五人中,曹宇是曹叡的叔父,曹肇是曹休之子,曹爽是曹真之子,夏侯獻是亦是曹家族人,秦朗則更加直接是曹操養子。五大臣簡直就是清末皇族內閣的翻版,全部都是皇室之人!

高平陵事變曹爽不敢反抗的真相:司馬懿竟有滿朝文武的支持!

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間,可稱一時明主,也料到了世家大族對曹魏政權的威脅

敏銳的皇帝在死前其實已經發現,歷經東漢數百年的發展,以及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之後,整個朝廷幾乎已被世家大族所佔領,且曹丕與曹叡都是短命天子,皇帝歸天之後,恐怕那些出身名門望族且聲望崇高、能力卓越的三朝元老並不是新任皇帝所能制服的,所以率先出招,祭出了皇族勢利。然而,讓明帝沒想到的是,他的這道任命,遭到了幾乎所有的朝廷大員的反對,中書監劉放、孫資甚至不惜抗命,最終曹叡只好作出妥協,在世家大族和皇室中各選一個為顧命大臣---司馬懿和曹爽!

高平陵事變曹爽不敢反抗的真相:司馬懿竟有滿朝文武的支持!

司馬懿三朝元老,軍功卓著,是當時士族的領袖

即是宗親,又是顧命大臣,還是大將軍!曹爽當然準備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但環視四周,猛然發現,幾乎所有的士族都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以司馬懿為首的世家的影響力幾乎無處不在。於是曹爽利用軍權,暫時壓制了司馬懿,用明升暗降之計,將其升為太傅,免去了司馬懿錄尚書事之權,從此曹爽開始了他的大權獨攬之路。然後這位大將軍,心裡和明白,要想真正的獨霸朝政,就不能用世家大族,因為他們都是司馬懿天然的同盟。於是曹爽組織了一個以自己兄弟和親附曹家的名士為中心的班底:曹操養子何晏為掌握尚書檯、夏侯尚之子夏侯玄為徵西將軍統領關中軍權、曹家的姻親畢軌為司隸校尉監督京師、自己的親兄弟曹羲和曹訓為中護軍掌握禁軍。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完美,曹爽幾乎將所有的要害部門控制在自己手裡,但那些被邊緣化的三朝甚至四朝元老豈能甘心...自然,他們向士族領袖司馬懿靠攏。

高平陵事變曹爽不敢反抗的真相:司馬懿竟有滿朝文武的支持!

司馬懿軍功赫赫,明帝時就已被猜疑

終於在公元249年,司馬懿通過裝病騙過了曹爽,在皇室成員前去祭拜高平陵之時,趁機發動政變,控制了洛陽城,並以太后的名義下旨捉拿曹爽。而當時掌握著禁軍,擁有著皇帝的大將軍曹爽竟然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匪夷所思的放下武器投降了...留下無數罵名。

高平陵事變曹爽不敢反抗的真相:司馬懿竟有滿朝文武的支持!

曹爽當時站在整個世家大族的對立面,敗的不冤

然後在高平陵事變當晚,我們可以看到,三公之一的司徒高柔出面安撫並控制了曹爽留在大將軍府的部隊,三公之一的太尉蔣濟親自出面勸降曹爽,另外一位三公司空王凌則保持中立。而九卿中的太僕王觀則出面奪取了曹爽親兄弟曹羲和曹訓所統領的禁軍。而侍中和尚書也在事變之後遊說曹爽,讓他早日歸降認罪。這些都清晰的反映出,幾乎所有的朝廷重臣都站在司馬懿這邊,更何況司馬懿能養死士三千,而曹爽竟毫無察覺,這背後有多少世家在為司馬家出力一想便知。

高平陵事變曹爽不敢反抗的真相:司馬懿竟有滿朝文武的支持!

司馬懿的背後有整個世家大族的支撐,並不是一人一家在行動

而此時的曹爽才發現,自己十年的掌權佈置,竟然被這些世家一日掏空,整個朝政和軍權又回到了士族手裡,曹魏的宗親已無人可用,即是到許昌也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抗,況且這次只是世家對皇權的反抗,高門士族對寒門的反擊而已,並不是徹底的想奪取曹魏天下,於是他放下了手中的兵權,安心想做一個富家翁。然而所有人低估了司馬氏的無恥...他們違背了世族與曹家共治天下的諾言,司馬懿在掌權之後變本加厲加強了"皇家"的集權,而大肆排擠世家,忘記自己發過的毒誓把整個曹爽集團夷三族。造成了三公之一的蔣濟羞愧而死,而令一三公王凌則起兵討逆...

高平陵事變曹爽不敢反抗的真相:司馬懿竟有滿朝文武的支持!

司馬氏得到政權後,大肆封分諸王,造成了五胡亂華的慘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