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爲「通賢靈女」

號為“通賢靈女”

林默,一名默娘,民間親切地稱她“姑媽”、“娘媽”或“媽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莆田縣湄洲嶼的一個仕宦家庭。生後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被名為“默”,又稱“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統軍兵馬使,棄官,隱於湄洲。祖孚,承襲世勳,任福建總管。父願,宋初官福建都巡檢。默娘聰慧過人,8歲從塾師讀書,就能解書中大意。稍長,好誦經禮佛。她精醫術,常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災,又熟習水性。湄洲對岸有個地方叫做門夾(今忠門鎮文甲村),海中礁石錯雜,船隻經過時常觸礁遇難,賴她拯救,往往得以不沉,鄉人感頌不已。開寶八年(975年),默娘16歲。一次,她隨父兄坐船渡海,時風濤險惡,不幸船被巨浪掀翻,她趕緊背起父親泅水到岸邊,哥哥卻被急流捲走。她又和母親、嫂嫂駕船尋找,終於把屍體找回埋葬。因此,深受鄉親們的讚頌。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默娘和女伴登高賞景,在湄山之巔“升化”。里人以為神,遂立祠祀之,號為“通賢靈女”。

宣和四年(1122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朝鮮),海上遇風,舟行安穩,認為是得到林默神靈保佑。奏聞,賜“順濟”廟額。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莆田人黃公度遭貶,赴平海軍(今泉州)任節度判官時,曾觀瞻建在聖墩的順濟廟,題詩讚道:枯木肇靈滄海東,參差宮殿崪晴空。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萬姓牲醪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桅檣一信風。南宋高宗、孝宗兩朝,累封林默為“夫人”。光宗、寧宗兩朝,累封為“妃”。開慶元年(1259年),進封“顯濟妃”。元世祖、成宗、仁宗、文宗四朝,累封“天妃”。明洪武五年(1372年),敕封“聖妃”。永樂七年(1409年),加封“天妃”,建廟于都城外,額為“弘仁普濟天妃之宮”。宣德五年至六年(1430~1431年),遣官至湄嶼致祭並修整廟宇。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晉封“天后”。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遣官至湄洲修整廟宇。雍正四年(1726年),世宗親書“神昭海表”額,命匾於湄洲祖廟和廈門、臺灣二處天后宮。1928年,改廟號為孝女祠。

20世紀80年代以來,默娘被崇奉為“海上和平女神”,對媽祖的信仰遍佈世界各地。湄洲島被開闢為旅遊區,世界各地人士前來朝聖媽祖的絡繹不絕。

號為“通賢靈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