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口一直保持在幾千萬,爲何清末突然暴增到四個億?

人類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工業社會,其最大的標誌是機器替代人工成為了社會最主要的生產工具,迄今也只有短短的250年時間,而在這之前,人類很長一段時間處於農耕社會,這一時間差不多有一萬年左右,比工業社會要長很多。

農耕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農業幾乎代表了一個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水平和綜合實力。翻開中國歷史,在明清以前的十多個朝代,自春秋戰國到明末,長達2000年時間裡,中國人口數量基本保持在幾千萬水平,比如西漢初年,中國人口有6000多萬,到了明末人口也不到一個億。但是從16世紀以後,明末清初開始,中國人口極度膨脹,到了清末已經達到四萬萬之眾。

中國古代人口一直保持在幾千萬,為何清末突然暴增到四個億?

▲農耕社會

影響人口數量的因素不外乎有戰爭、糧食、疾病、氣候這四個主要因素,筆者認為戰爭因素排在第一位,因為每次人口銳減大都發生在新舊朝代更替之間,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糧食,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次大饑荒都造成人口急劇減少,如最近發生在清朝1877-1878年丁戊奇荒,直接造成1000多萬人被餓死,最後才是疾病和氣候原因。

為什麼清朝能在200多年時間就增加了3億多人口呢?這一方面得益於鴉片戰爭之前200年時間相對穩定的社會,這段時間清朝國力強盛,老百姓能休養生息。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大航海時代之後,中國從國外特別是美洲地區大量引進大量動植物,促進了糧食增產和生產效率的提升。

之前講過,光從食物種類來講,中國有過三次主要的改變:第一次是張騫出使西域,引進了核桃、蠶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蘿蔔、黃瓜、大蒜這九種食物,這些都是我們現在餐桌上的常用食品;第二次是大航海時代,從美洲等國家引進的許多食物;第三次是近現代全球貿易化,來自世界各地其他國家的各種美食。

中國古代人口一直保持在幾千萬,為何清末突然暴增到四個億?

▲大航海時代

對中國糧食(飲食)影響最大的,除了張騫出使西域以外,要數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為主的海上霸權國家,以發現美洲新大陸為標誌的一次世界殖民、資源掠奪、物種交換的一個時期,發生在15-16世紀,至今有五六百年時間,從那以後世界貿易就開始頻繁的進行。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食以“五穀”為主:稻(大米)、黍(黃米)、稷(又稱粟,小米)、麥(大麥、小麥)、菽(大豆),古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的五穀就是指這五樣當時經常吃的糧食。還有六禽:豬、牛、羊、馬、雞、狗,這些家禽中,牛主要用來耕地用,馬在農民中很少有,狗用來守家,豬、雞鴨(包括蛋)、羊等則多用來當作肉食,當然還有魚、蟹、蝦等河裡的食物。蔬菜方面則以葵、韭、藿、薤、蔥種為最常見。

到了大航海時代,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歐洲、美洲、亞洲、非洲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各地特有的動植物通過水路、陸路傳播到地球上的任何其他地方。有“物種天堂”之稱的美洲的多種食物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傳到中國,這其中主要包括:玉米、紅薯、土豆、南瓜、豆角、花生、辣椒、西紅柿、洋槐、洋蔥等十多種。

中國古代人口一直保持在幾千萬,為何清末突然暴增到四個億?

▲大航海時期主要引進的食物

直到現在,像玉米、土豆、紅薯、花生、南瓜、豆角、西紅柿、辣椒都是我們餐桌上的主流食物,但在大航海時代以前,在中國大地上這些食物還不存在,從明末才開始傳入中國並大面積種植。

所謂“民以食為天”,只有有了足夠的糧食,老百姓才能養活更多的子女,大航海時期這些物種的引進,不僅大大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還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因此成了明清時期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