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有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在封建傳統禮儀道德約束下,父親是家中的大家長,最有權威,是不能與子女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為什麼會有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比方說我們李家的宗祠下,有輩分的排列。每一個字是一輩,在我老家村中,"化"字輩的最大,如:李化X,我是基字輩,就是李基X,也是比較大的輩份了。農村中的房間,也有大小之分,一進的院子中,中間一間屋子最大,東一間的居二,西一間居三,東二間為四,西二間為五。另外每間屋子的上首席是北方位的第一席,中間席為首二席,門口席為首三席,再依次輪到東一間……西一間…。所以輩份大的坐首席。

為什麼會有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在農村,特別是在過去那些封建守舊的老一輩人眼裡,如果把兩輩人安排在一個酒席桌上,那簡直是對長輩的大不敬。不管誰家婚喪嫁娶,安排桌位這個事情,依然是很重要且很讓人頭疼的,安排的不妥當,就會得罪人,有人甚至會在喜宴上不顧場合的大鬧,弄得喜主家很尷尬很沒有面子。

為什麼會有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記得我二姨家的哥結婚的時候,就因為疏忽大意,把一個叔伯舅舅的位子安排在了外甥的桌上,當時那位舅舅就不幹了,直接翻了臉,飯也不吃酒也不喝,非要吵著回家,逼得二姨夫一個勁兒的賠禮道歉,好話說了一火車,最終那個舅舅雖然沒有直接離開酒桌,但一直到散了酒席,還是鐵青著一張臉。

北方的傳統酒席喝到最後,都有一個划拳的項目,這個規矩就是針對這個項目制定的。原來的意思是為了維護父輩的尊嚴,怕喝多了父子之間相互稱兄道弟,那豈不是出洋相。

為什麼會有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聖人不過江,老規矩在北方管用,在南方沒啥約束力。

但後來應該慢慢放開了,在家裡,父子同桌吃飯說得上是閤家歡樂,但是如果有重要客人到來,因為輩分的差別,父輩的話題無法參與,所以多數有家教的家裡吃飯還是分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