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出台促消費文件,推動教育向社會及產業開放

Stefan

居民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其中,有“購買希望”之稱的教育培訓消費又因其剛需性、投資性備受關注。

為構建更為成熟的消費細分市場,壯大消費新增長點,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具體到教育培訓消費方面,《意見》提出,將深化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推動教育向社會開放、向產業開放。

中央出台促消费文件,推动教育向社会及产业开放

《意見》包括以下要點:

一: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有利於個體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教育培訓機構,開發研學旅行、實踐營地、特色課程等教育服務產品。

二:抓緊修訂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完善民辦教育分類登記管理制度。

三:引導社會力量按照規範要求舉辦普惠性幼兒園和托幼機構,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給,全面實施幼兒園教師持證上崗的規定。

四: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開展職業學校股份制改革試點,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並享有相應權利。

五:支持外商投資設立非學制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

中央出台促消费文件,推动教育向社会及产业开放

是“機遇”,也是“挑戰”

政策驅動下,如何提供滿足居民需求的產品及服務,讓居民願意消費,將成為教育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向社會和產業開放。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正確辦學方向,深化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推動教育向社會開放、向產業開放。教育改革不是放緩步伐,而是要在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下,繼續深化體制改革,要向社會開放,要向產業開放。中國教育有巨大的市場,數據顯示,中國家庭對子女教育極為關注且投入頗豐。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支出的20%以上,其中課外輔導是重頭戲。此外,51.24%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消費比家庭其他消費更重要。教育消費是我們消費的重點,也是這次文件重點安排的一項工作。

其次,教育改革具體包括教育培訓機構,民辦教育,幼兒園和托幼機構,非學制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

這為教育培訓機構,幼兒園,托幼機構非學制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明瞭發展方向,我們將積極支持、倡導、引導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建設和發展。

鼓勵舉辦培訓機構的同時要做好規範。培訓機構要辦,但重點不是課外補習班,是有利於個體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機構,教育培訓機構還要加大力度整治,目的是要規範,要真正為個體發展服務,在這一點上,我們的態度仍然很堅決,要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糾正以功利性為目的、助長超前教育和應試教育傾向的各類教育培訓活動。對應試教育傾向的培訓機構還是要打擊,同時,我們看到培訓機構,主要要向研學旅行、實踐營地、特色課程發展。這些將成為教育發展的風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第二個就是托幼機構、幼兒園,引導社會力量規範辦園。

中央出台促消费文件,推动教育向社会及产业开放

從“提質”到“擴容”

《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家庭對子女教育極為關注且投入頗豐。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支出的20%以上,其中課外輔導是重頭戲。此外,51.24%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消費比家庭其他消費更重要。政策驅動下,如何提供滿足居民需求的產品及服務,讓居民願意消費,讓教育消費提質擴容。

具體而言,在學齡前階段,素質類早教輔導班越來越受歡迎。數據顯示,學齡前階段,學前教育消費佔家庭年收入26%,36%的學齡前兒童家長每年在輔導班上花費2000元到10000元不等。近9成幼兒上過輔導班,家長報班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興趣和身心健康發展”。

而在K12階段(小學1年級至高三),家長選擇的輔導班內容則以補習語、數、英等主科為主,其次是興趣班。在高考相關的教育消費中,三分之一的家庭在高考消費上花費2萬元至5萬元不等,即將升高三前暑假是家長們最願意花錢的階段,佔比高達49%,而高考消費主要以高考輔導升學規劃為主,參與比例高達63%。

此外,線下輔導仍是目前教育輔導的主要形式,但線上教育熱度日增。不論是學齡前、K12或大學階段,線下輔導所佔比例均超過60%。但半數家長每年在線上的教育花費在2000元至5000元不等。

二胎政策的開放,正為教育消費帶來新的市場,中國家庭的教育消費面臨升級。數據顯示,學齡前兒童家長二胎意願強烈,49%學齡前兒童的父母想要二胎。另外,孩子已升入大學的家庭中,仍有11%的父母想要二胎。

最後,在家長獲取教育資訊的途徑中,網絡是最主要的渠道。近七成家長通過網絡獲知教育信息,其中,微信和QQ家長群是最主要的網絡信息渠道。但在學習輔助工具的選擇上,傳統紙質資料仍是學生家長教輔的首選,但教育類APP的受歡迎程度也在不斷提升。

內容援引:搜狐新聞、經濟觀察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