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籍貫,難還鄉!

有籍貫,難還鄉!

今晨,一條《北京一男子為辦居住證,凌晨2點穿羽絨服排隊》的新聞刷了屏。我剛剛讀完90后王若衝的《飄二代》寫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安徽女人和陝西男人在廣州生的女孩在北京讀書的故事。

北京戶口比外國國籍難

這是一部“北京飄”二代的現實主義作品,一個沒有北京戶口在北京求學孩子的生活經歷。為什麼不是“漂二代”?也許正如一個朋友說的,飄是在空中,漂是在水中,比起普通百姓,她家的條件可以是飄,小孩子沒有感受到水深火熱,如風箏飄在空中,回不去故鄉,同樣有很好的未來。

飄是個動詞,動的時間有點長。主人公李錦怡2004年開始在北京讀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她那個當年被保送上覆旦大學的安徽省頂級學霸媽媽的北京戶口也沒有批下來,據說國務院都公示了,她最終沒能在北京高考。而她的同學衛比特的父母給兒子買了一個柬埔寨國籍,以國際友人的身份順利參加了高考,李錦怡只好選擇了出國。

北京戶口要比一個外國國籍還難,北京可以接受一個柬埔寨孩子高考,而不接納一個在本地讀書12年,父母也同時在北京工作的孩子,這就是現實。

讀完這部飄著的小孩的求學經歷,就會理解為什麼有人凌晨2點起來排隊辦理北京的居住證了。

國際班不是差生,名師也搞形式主義

90後的作者,她眼中能看到大人所看不到的世界,顛覆社會上的諸多刻板印象。

李錦怡是個善於觀察的孩子,尤其是對班主任老師的觀察格外細緻。第一位班主任侯曼是語文老師,逼迫學生寫格式複雜的作業,是為了迎接檢查,自己評獎,同學都不喜歡她還要虛偽奉迎。只有王尚敢與她對抗,當著她的面蓋父親的名章。小孩的正直和叛逆,表現得格外突出,而形式主義籠罩下的教育,也在警示家長,一些優秀老師,優秀的教育資源,往往都是虛假的表象。

出國的孩子都是家裡有錢?都是學習不好?這也許是她內心深處最想吶喊的部分。作者單獨寫了一章《你們不就是有錢嗎》。

“你們國際部不就是有錢嗎?學習不好不高考花錢出國,你他媽憑什麼跟我在這兒橫啊?”

“那你有種考進龍班在這兒跟我逼逼啊!”

這是考上龍班又轉入國際部的王尚和虎班男生的吵架。

國際班和普通班是學校的兩個族群,不同的教育理念,走的也是不同的路。李錦怡家不是富豪,她學習刻苦,努力爭獎學金,一邊準備高考班,一邊準備出國。早晨6點起來學習到凌晨,還要兼顧鋼琴,數學各種功課。

沒看出她一點抱怨,她滿懷信心的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因為她一直有一個追隨的目標,就是染秋,一個頂尖學霸。

把學霸當考試機器,隕落如憂鬱的星

終於說到染秋,這個天才學霸。這個穿藍色裙子,一出場就吸引了李錦怡的小姑娘。她自幼就從安徽一座小城被北大選拔到北京讀書,參加多項科技項目,獲得無數數學獎項,在班級永遠第一名。不出意外,直接報送上北大。

染秋是李錦怡最喜歡的人,李錦怡羨慕染秋,敬佩染秋的學識,真心當染秋是個好朋友,支持染秋參加鋼琴比賽。當奮力的拼搏在求學路上,前面有染秋那樣的耀眼榜樣的時候,追趕著也十分開心。

數學天才染秋,她最熱愛的竟然是鋼琴。在鋼琴的世界裡,她能找到天才的自我,在數學的推導中,是她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夢魘。而她的父母以死相拼,拒絕外界的支援,大喊著,“我的孩子不是精神病,不是!”其實,父母的“精神病”要比孩子重多了!

通讀全書,字裡行間都滲透著李錦怡對天才染秋的懷念和遺憾,她努力化作染秋的靈魂,彷彿聽見染秋的琴聲在天堂響起,書中各種虛幻的描寫,都是染秋的世界。

父母要的是北大還是孩子?要的是自己成功的延續,還是孩子美好的未來?把孩子培養成染秋還是李錦怡?是戶口重要還是生命重要?

當飄一代把所有的重擔都壓向飄二代的時候,未名湖會有多少冤魂?

飄只是一種位置狀態,籍貫何如?故鄉何在?這是李錦怡的困惑,也是當今無數中國人的困惑。在北京奮鬥多年,故鄉成了異鄉,把青春和汗水都撒在北京的土地上,孩子卻無法享受公平的教育。

作者說:青春從未有過提綱,但我不用怕。

這要感謝她那能化身為聖誕老人的飄一代父母,保護她,鼓勵她!

飄一代,才真的是有籍貫,難還鄉!而實際困難的承受者,恰恰是飄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