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千萬豪宅,吃榨菜喝二鍋頭,中產階級的寒冬來了?

1、老百姓不敢花錢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7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幅為8.8%。兩個月前,這個數字是8.5%,十五年來最低水平,遠遠低於市場預期。

看起來,八點幾的增速並不差,但是和往年一比就明白了:在往年,增速幾乎全部在10%以。增速沒有達到預期,很可能意味著社會的消費能力正在嚴重萎縮,老百姓不敢花錢了。

住千萬豪宅,吃榨菜喝二鍋頭,中產階級的寒冬來了?

▲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在下滑

另一個權威信息來源似乎也在印證這一點。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中國消費品市場走勢疲軟,糧油食品、服裝、日用品等多種零售額增速,跟去年同期相比,都在下降!

根據這個監測數據,7月份,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降低3.9%,降幅比去年同期擴大8.9個點。服裝類、家用電器類零售額降幅擴大尤為明顯。零售額實現同比正增長的企業僅僅只有14家。

數天前,廣州公佈了有關經濟數據。從數據中可以發現:今年上半年,廣州消費總額,達4488.94億元。

但有趣的是,廣州沒有發佈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情況。但手動查詢一下即可發現:2017年,這個指標是4572.31億元。也就是說今年比去年同期少了83億。

俗語說“廣東是天下的眼”。如果深入扒下去,細細分析北上廣深這些一線的消費數據、物價水平,增速都不佳,似乎也都有些不穩。

住千萬豪宅,吃榨菜喝二鍋頭,中產階級的寒冬來了?

2、賣不動的汽車

2017年,中國賣了近2900萬臺汽車,銷量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許多人以為只有北上廣才會堵車,但實際上,在春節裡,不親身體會一下,你永遠不知道農村能有多堵車。

汽車早已經成為城市中產,甚至於農村婚嫁的標配。但今年的汽車銷售情況不樂觀。中汽協(CAAM)披露的數據顯示,7月份,國內汽車消費市場非常疲軟。7月,全國賣了158.95萬臺車,比6月下降15%,比去年7月少了近6%。

這是十年來最大的單月最大跌幅。另外,根據乘聯會(CPCA)的數據,最近兩個月中國的汽車銷售同比、環比都在下降。剛剛過去的8月上旬,下滑的趨勢不但沒有扭轉,反而更加劇烈:同比下滑高達17.9%!

汽車銷售遭遇寒冬之說,並不為過。

住千萬豪宅,吃榨菜喝二鍋頭,中產階級的寒冬來了?

十多天前,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網站“汽車之家”的創始人李想曾發了一條意味深長的微博:

七月份,國內售價十萬元以內的汽車市場,基本上崩盤了。這反映了什麼?

有網友在李想的微博後評論說了自己的經歷:

本人從事二手車行業,今年二手車行業一下進入冰凍期,新車也好不到哪去,這個就要問了,消費出問題了,因為車子是改善型消費,不是剛需消費,好多錢都被樓市套著,沒法升級消費,還有就是今年各行各業都不好賺錢,問了好多身邊其他行業的,也都說今年錢難賺,怕是整個國家經濟出問題了,難了!

目前對汽車銷量大幅下滑的官方解釋是:因為下調進口汽車關稅,導致消費者持幣觀望的情緒加重,出現延期消費現象。直白一點解釋是:老百姓在等進口汽車降價。

希望真的如此,畢竟沒有誰希望中國重蹈金融危機覆轍。

3、住千萬豪宅,過月薪三千

老百姓不敢花錢的原因有很多。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房價太高了,掏空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這可能也是官方最不願意承認的。

中國房價之高,泡沫之大,已成共識。但房價對消費的影響,仍沒有得到充分認識。房價高,對消費會有明顯的“擠出”效應。根據國家的統計數據:中國居民槓桿率已經從2008年的不到18%飆升到2018年一季度的50%。

十年,翻兩倍!老百姓為了買房子,借了更多的錢,揹負了越來越重的債務。沉重的還貸壓力之下,已經沒有多餘的錢消費了。一個詭異的現象出現了:住著千萬豪宅,過著月薪三千的生活。

用這個概念來理解今天的中國有房一族,則顯然只是一種“收入報表型富人”。他的抗風險能力非常低,一個失業,一場大病,或者一個意外,就可以毀掉所有。

更危險的是,二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幾乎只漲不跌的現象,已經讓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相信房地產只會漲不會跌。

但事實真的會這樣嗎?從今年的各項數據看,已經嚴重透支的購買力,30歲左右主流購房人口的下滑,已到極限的居民的信貸擴張,都將嚴重影響房價走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