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架」AI拍照,手機廠商們的算盤不會太如意

“約架”AI拍照,手機廠商們的算盤不會太如意

這一次,手機廠商們在AI拍照上又打起架來了。

2018年Q1結束,國內手機大廠的年度旗艦機型已經擺上貨架。“華米OV”都給自家的手機貼上了AI拍照的標籤。甚至還沒有發佈的榮耀10,也透露出了和AI拍照曖昧的消息。這讓人想起2017年,不給自己的手機貼個全面屏的標籤都不好意思搞發佈會。不同的是,儘管去年各大廠商都在吹噓自己的全面屏,在宣傳上拍照技術仍然是首位,從小米的“拍人更美”到Vivo的“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莫不如是。

而今,在品牌策略上各有不同的手機廠商卻紛紛投向了AI拍照的懷抱。在手機拍照方案上從側面競爭走向了正面交鋒。

不過智能相對論(ID:aixdlun)分析師李煉坡看來,押注“AI拍照”並不會是件稱心如意的事。理由有三:

一、被動的出發點:過度營銷後,手機廠商不得不拉起“AI拍照”的旗幟

回顧智能手機在拍照領域的競爭,智能手機剛興起之時像素的競爭是第一個引爆點,從普遍的200萬到主流1300萬像素。在當年的市場上,誰的數值高誰賺的吆喝就越大聲。後來,像素的PK走近了死衚衕,雙攝成為手機主流配置,各手機廠商開始走差異化競爭路線。華為引入徠卡鏡頭提升品牌高度,VIVO主打自拍+美顏,OPPO站隊年輕群體,主打年輕人選擇的拍照手機。各個廠商都在為自己的手機拍照性能背書,旗艦機型的拍照水平也逐漸拉近。

智能美顏、人像補光、超級夜拍、大光圈虛化……讚美之詞把手機拍照誇了個遍,媒體廣告、節目贊助、戶外大牌甚至街邊手機店裡的喇叭都在吹噓廠商們手機“強悍”的拍照性能,過度的營銷透支了消費者對手機拍照性能的期待。在手機攝影硬件的發展上,受限於手機的空間結構,決定相機成像質量最關鍵的要素:感光元件尺寸,很難有進一步的增加。目前華為P20使用的感光元件尺寸僅為1/1.73英寸,已經是智能手機裡COMS尺寸最大的。手機攝影硬件的更新迭代在短期內難以有質的飛躍,還有什麼能成為下一個引爆手機拍照的G點?手機廠商們盯緊了AI。

自從谷歌在Pixel2代手機上加入了自研的AI單元,在手機拍照上依靠單鏡頭獲得不俗表現後,用AI對手機拍照進行革新,改善拍照質量似乎已經成為了手機廠商們的共識。

AI拍照的魅力在於手機可自動識別各類環境,並相應地調整相機設置,以此來讓拍攝達到優異的效果。簡而言之就是手機相機變得更加聰明瞭。當女朋友要你幫她拍照時,你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技術不好而承受她嫌棄的眼神,AI的加持會讓你的攝影水平上升一個層次。但AI拍照真的能有廠商們宣傳的這麼神奇嗎?

早在2013年,就有手機廠商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1300萬像素的攝像頭結合自家研發的黑科技能讓手機具有媲美微單的拍攝效果。實際上到今天為止,手機和微單之間的拍照性能仍存在差距,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前文提到的感光元件,微單相機內置的感光元件尺寸更大。就目前而言,AI拍照只是手機廠商們在營銷上的又一個噱頭,和5年前手機廠商宣稱具有媲美微單的拍攝效果的一樣。透支了用戶對手機拍照性能的期待後在營銷上尋找新的“爆點”而已。AI拍照從概念到落地時間仍不足一年,技術尚未走向成熟。實驗室的檢驗標準和用戶的檢驗標準不一,在眾多的使用場景中AI拍照真的能經得起用戶的一次又一次考驗嗎?

二:難過的技術坎:競爭賽道縮短,跟風之後難的是技術沉澱

傳統的手機拍照注重圖像信息的獲取,而在上一輪的競爭中,圖像信息獲取和成像質量主要靠手機鏡頭和感光元件來決定。索尼在小尺寸感光元件中的一系列研發讓手機拍照從記錄性質進化到了實用。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手機品牌基本都採用索尼的感光元件,國內的手機廠商們在這方面還沒有技術積累。硬件核心技術掌握在供應商手中,給手機廠商們發揮的空間有限。單純依靠硬件來做文章,消費者難免對此產生疲勞感。即使是通過鏡頭品牌、人群偏好、附加功能等形成差異化競爭,仍然繞不開產品本質漸趨同質化的尷尬。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有機會大大縮短手機拍照性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間,這讓手機廠商們有了漸漸掌握主動權的可能。

其一,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手機相機會針對性地給出最優的拍攝方案,彌補傳統的手機拍照領域中對環境的不可控性,以此來獲取更優質的圖像。

其二,拍照不再是簡單的圖像獲取。基於人臉識別、場景識別等技術,增加人像光效,智能美顏、創意自拍等功能,玩法更加豐富了。

華為通過自研的AI芯片,從底層技術上實現AI拍照從概念到落地,但產品體驗與宣傳的有幾分吻合還需要打一個疑問號,畢竟營銷從來都是“揚長避短”,用戶的反饋才最為真實。

VIVO採用的驍龍660處理器在AI上並沒有表現力,只能聯合在人臉識別上有技術優勢的供應商與自研技術做結合,強行貼上“AI拍照”的標籤,而OPPO藉助處理器中集成的AI單元與其實驗室在拍照上的技術積累做文章。對於沒有AI芯片技術的OPPO和VIVO而言,真正的“AI拍照”重點還在於芯片供應商是否會給芯片增加獨立的AI任務處理單元。芯片流的門檻很高,需要研發的巨大投入和長達幾年的等待週期,OPPO和VIVO短時間內再造一個AI芯片顯然不可能。另一個擺在手機廠商們面前的難題是,AI拍照同樣也面臨的人臉識別、動態捕捉、光影分析等模塊的技術挑戰。

所以我們也看到今年OPPO和VIVO在人工智能佈局上的動作不斷,OPPO成立研究院,人工智能技術成為研究重點之一,VIVO則正在與正在與高通、MTK等公司制定2019年的人工智能平臺,涉及範圍包括芯片以及計算能力等方面。

廠商們在人工智能上頻繁的動作會壓縮技術到產品過渡的週期,縮短競爭的賽道。按照廠商們每年都更新旗艦機型的習慣,率先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意味著下一階段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但技術的沉澱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眾多的挑戰面前突破已經不易,沉澱成為廠商的核心競爭力更是不簡單。這條路,不好走。

三:遙遙無期的AI生態夢:AI+攝像頭,廠商們看到了未來但壁壘重重

儘管人工智能的浪潮滾滾而來,卻鮮有手機廠商給自己貼上“AI手機”的標籤。早前融合了人工智能元素如Siri類語音助手的智能手機也從不用“AI語音手機”來標榜自己。而在手機拍照領域,場面卻大不相同。拍照是用戶使用頻率極高,又最容易為用戶感知的功能,企業在佈局AI生態時,AI拍照自然成為其生態閉環中最好的切入點。

理所當然地,廠商們高舉起“AI拍照”的大旗,看上去信心滿滿。市場上也一片叫好,溢美之詞紛紛而來。熱潮背後,是企業在技術壁壘面前深深的憂慮。找準了切入點不意味擁有成熟技術,而“AI+攝像頭”的創造力也不僅侷限在手機拍照領域。手機廠商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技術壁壘重重,研發之路荊棘滿布,AI生態夢看上去遙遙無期。

IphoneX在攝像頭裡結合感光元件和傳感器系統的解決方案,讓攝像頭實現了生物識別和動態捕捉功能。在AI的助力下,攝像頭不僅僅能“看見”,更能“感知”,在未來通過攝像頭,AI應用程序甚至可以感知你的面部情緒、讀懂你的心情,如果你感到生氣它會給你提供相應的內容,幫你控制情緒。要實現這些需要攝像頭來捕捉、記錄面部肌肉運動,並根據計算模型來分析出面部表情,最終得出關於表情的動態結果。

不過現在看蘋果公司並沒有大提特提AI生態概念,其他公司恐怕就更難了。因為很多手機廠商連生物識別和動態捕捉技術都還捉襟見肘,要實現複雜的表情捕捉甚至更深層次的分析談何容易。

總之,技術的發展和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會給行業帶來一個又一個窗口期,但AI拍照極大概率會和之前的概念一樣,並不能承擔太多職責。對於手機廠商而言,把在營銷上的氣力投入到技術上打破重重壁壘,用更好的產品回報用戶的期待,應該是最需要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