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文化建設 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切實貫徹落實好總書記要求和中央決策部署,立足於新時代這一重要歷史方位,把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建設要厚植傳統農耕文化

傳統農耕文化是中國鄉村文化之本,是中國鄉村文明的底色。傳統農耕文化是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風俗文化,蘊含著億萬農民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支撐。厚植農耕文化,要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價值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

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念。農耕經濟的特點孕育了農耕文化獨特的價值觀念:如崇尚和諧,《中庸》提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當然,農耕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念不是所有的都要繼承,而是要取其精華,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集中體現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之中。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農耕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強調要尊重自然、順從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推崇以和為貴、孝老愛親;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強調愛國愛鄉。

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道德規範。倫理道德是對社會生活秩序和個體生命秩序的深層設計。在農耕文明的發展歷史中,傳統的道德規範多體現在鄉規民約中,比如父慈子孝、敬老睦鄰、謙和鄉里、守本分、尚節儉,等等。對這些倫理規範,應結合新時代實踐要求、時代背景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既要保留鄉土特色,又要緊跟時代,打造中國特色鄉土文化。

鄉村文化建設要熔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推動鄉村文化建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統籌推進農村的各項文化工作,培育文明鄉風。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美麗鄉村建設。村落的自然風貌、建築風格、農耕器具、手工藝品、民族服飾等都是鄉村文化的物質載體。建設美麗鄉村,一方面,要遵循鄉村外在形象和內在精神的有機統一,以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為核心要素,留住原生、原味的鄉村風情和文化質感,留住“鄉愁”鄉韻。另一方面,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村莊規劃、村落佈局、村容整修全過程,滲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美麗鄉村成為宣傳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鄉規民約等制度構建。把傳統的家規家訓、鄉規民約與時代精神有機融合,形成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家訓、新村規,並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之成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另外,要強化制度約束,使農民群眾心有尺度、行有準則。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村鎮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使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發揮村民中心、文化廣場等思想文化陣地作用,引導農民群眾形成文明生活方式,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淳樸鄉風,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

鄉村文化建設要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

發揮新鄉賢作用。在新時代,鄉賢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了變化。新鄉賢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士,也不是傳統意義上隱居民間的紳士,而是指心繫鄉土、有公益心、願以自己的知識才能服務鄉里的社會賢達,如退休的黨員幹部、有口皆碑的模範人物、反哺桑梓的業界精英等。培育新鄉賢關鍵是要創造迴流機制,讓那些具有較強引導力、感召力的人才,樂於回鄉、樂當鄉賢,為鄉村文化建設注入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心的強大正能量。

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鄉村文化建設要發揮政府部門的導向作用,更要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使其成為直接參與者、推動者。要深入調查研究,充分了解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實際出發制定適宜的文化建設規劃,這樣才能凝聚起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強大力量。

培養專職人才隊伍。選拔優秀專業人才,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才幹出色、品格高尚的鄉土文化專職人才隊伍;通過培訓、選拔等方式,利用好鄉村文化能人資源,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探索建立有效的吸納、培養鄉村文化能人的體制機制,使傳統藝術、工藝等薪火相傳、後繼有人。(付丁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