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乎加遺體在京火化,曾任三市書記,鄧小平稱「膽子比我大十倍」

41年前的秋天,無數年輕人從廣播裡聽到了一則改變他們命運的消息——“恢復高考”。

無論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還是應屆畢業生,只要符合條件,均可報考。

數百萬年輕人壓抑了十餘年的學習熱情被喚醒了。新華書店的一名老員工至今記得,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的複習資料剛一面市,就引發了連夜排隊搶購的壯觀場面,印刷廠日夜趕印,仍然供不應求。“有的人拿著小板凳,半夜來排隊。”

然而,只有少數幸運兒,能跨過高考這道門檻兒,步入大學深造。

對於“新三屆”的分校生來說,有一個人值得他們終身感念。他就是林乎加,唯一擔任過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市委書記的人。

9月13日,林乎加在京逝世,享年101歲。今天上午,他的遺體在京火化。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我們採訪了北京日報退休老記者,一起緬懷這位先驅者。文章有點長,但很鮮活,值得一讀!

林乎加遺體在京火化,曾任三市書記,鄧小平稱“膽子比我大十倍”

1979年,林乎加在北京市人代會七屆三次會議閉幕會上講話。北京日報 王振民 攝

寫信給鄧小平建言高校擴招

1977年,有570萬人報考,只錄取了27萬。1978年,又有610萬人報考,原計劃招生29.3萬人,但實際招收了40.2萬人。

擴招的動力不是來自教育部,而是來自社會和地方。特別是先後擔任天津和北京市委第一書記的林乎加,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當年,因林乎加力主的一項改革開放舉措,京津兩地有近25000名高考生因擴招邁進了大學。” 曾在40年前參加過1978年高考的紀濤回憶,“從此,中國各地的大學都開創各種方式擴大高校招生,這40年來,教育真正成了中國國家和家庭的重中之重。

林乎加遺體在京火化,曾任三市書記,鄧小平稱“膽子比我大十倍”

1977年12月10日,粉碎“四人幫”後第一年恢復高考,自願報名,統一考試,擇優錄取。本報記者 司馬小萌攝

1978年5月,林乎加從上海市委書記調任天津市委第一書記。上任後,很多人向他反映,高考中分數及格的考生很多,但天津市的招生名額太少,這些人進不了大學。

林乎加為此專門召開了一次教育口會議,把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的領導請來,討論有沒有可能擴大招生,把考試合格的學生都錄取下來。與會者說,主要是校舍和宿舍容納不下。

林乎加問,有沒有教師? 有!大學很肯定。

林乎加說,可以招走讀生嘛!這樣就沒有宿舍問題了。這個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最後決定把一些中學拿出來做校舍,辦公經費和教師的工資,以及必要的試驗設備,由市財政負擔。

但是,擁有南開和天大管轄權的教育部並不贊成,只是問:招走讀生能保證質量嗎?

林乎加認為,這些學生是經過考試超過及格線的,與“文革”中推薦工農兵學員的情況完全不同。

於是,林乎加就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說明大學閒置教員很多,不能人盡其才。市裡有能力辦一些分校,讓更多的青年上大學,但教育部不太贊成。

鄧小平很快就做了批示,同意試點!依託已有的大學,天津自籌資金辦了10所分校,擴招了8000名走讀新生。

北京高校擴招

1978年10月,林乎加調任北京市市委第一書記。當時1978級新生已經入學。與天津相比,北京達到及格線而未能錄取的考生更多,社會反應更強烈。

“那時,我剛剛到北師大中文系報到,但我的一些學習很好很好的同學、朋友都沒有考上,有的僅差一分!” 紀濤回憶,“北京市的高考生在全國最多,可大學新生的錄取率還沒有天津高呢!大家能不找林書記嗎?”

當年11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邀請北京所有大學校長參加,林乎加在會上介紹了天津高校擴招的做法,希望在京高校支持北京市的擴招。

林乎加說:“1978年的考試是十年裡積攢起來的人,有幾百萬人參加,可錄取的人才只有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有那麼多考試合格的青年不能進學校讀書,這對他們不公平。可能他們一生再也不會有機會上大學了! ”

這個決定當即得到了所有大學校長的支持。各高校會後都表示,要千方百計地克服困難,儘早把分校辦起來。北大、清華、人大、北航、北師大等部委重點大學還爭相表示:我們可以建兩所分校!

北京市委與各高校協商的結果是:由各校派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到分校主管教學,利用本校的教學設備來解決學生的實驗和實習問題。辦學經費和校舍由北京市解決。

市政府決定,每個城區至少騰出兩所中學給大學辦分校,有條件的局、辦和大企業也要儘量提供校舍。教學經費需要好幾千萬,北京市壓縮了行政費用,還擠佔了基本建設經費。基本建設方面的負責人曾表示為難,最後還是服從了市委的決定。

林乎加遺體在京火化,曾任三市書記,鄧小平稱“膽子比我大十倍”

《北京日報》當年報道大學擴招消息

從1978年的11月開始醞釀,到1979年2月開學,短短的三個月,北京就建起了36所分校。

1978年高考五門試卷的滿分是500分,凡是達到300分的北京考生都可以錄取。

開學前,林乎加還組織在首都體育館召開了一萬多人的大會,所有分校的學生和老師都參加了。

會上,他鼓勵各位考生:“雖然你們的分數與那些本校的學生相比要差幾分,但考試不能完全證明一個人的能力,我相信你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證明你們自己並不比別人差!我希望你們完成學業後能夠努力工作,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就這樣,16800多名青年,在1979年春天走進了大學課堂!

林乎加遺體在京火化,曾任三市書記,鄧小平稱“膽子比我大十倍”

“我父親當年也受命組建北京化工學院(今北京化工大學)分院,父親絕少評說時事,此時卻極高興:林乎加真敢幹!國家人民感謝他!” 紀濤說,“四十年,我所從事的新聞行業湧現出的大批名記者名編輯,有一些就來自這些分校同學!他們的任課老師和我們是一樣的!”

她還回憶起當年啟功先生對待“本校生”和“分校生”的趣事兒。“啟功先生在本校給我們上完課,就帶著‘這些刁學生’的提問,走路、坐公交車,去北師大分校上課。還說,‘看看有沒有能回答的!人家比你們艱苦多了!走讀!我走教!’”

林乎加遺體在京火化,曾任三市書記,鄧小平稱“膽子比我大十倍”

林乎加在北京工作時,將日本友人贈給他的高級照相機轉送給北京日報記者使用,這是1992年5月他與北京日報工作人員談報紙宣傳工作。

打贏改革開放第一仗

1978年至1979年是打倒“四人幫”、結束“文革”、實行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十年“文革”遺留下來的問題很多。

比如有大量的知識青年返城,北京市的就業壓力很大。雖然當時市政府採取了一些如父母提前退休由子女頂替、街道增辦企業等措施,但還面臨著每屆新畢業的學生也需要安排就業的壓力。

這些分校的建立使得北京市每年都能夠增加一萬多名大學生,不僅可以彌補“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短缺問題,而且也給了這些年輕人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就業壓力。

在辦大學分校取得一定經驗的基礎上,林乎加又開始著手增辦職業高中和中專技校,改變北京市當時中等教育初、高中的單一模式,儘量多培養有專門技能的人才,同時也緩解了大量畢業生同時進入就業的狀況。

北京市政府的各個專業局如機械、電子、輕工、紡織等部門都行動起來,提供人力、物力等各種資源,積極配合教育部門辦學校,不僅市裡各區,而且郊區各縣都辦起了各種行業的職業高中和中專技校。

1978年12月,上海也開始組建大學分校,各地群起響應,中國大學實際錄取新生40萬人,擴招了10.7萬人,比1977年增加了47%。

12月28日,國務院發文:在全國恢復、增設169所大學。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仗大學招生打贏了!

曾有人轉述,鄧小平曾因此事對林乎加說:你年齡比我小十歲,膽子比我大十倍!

“就是這一膽子,讓數以萬計的青年改變命運青春無限!讓改革開放人才選擇走上了開闊大路!讓中國有了教育立國的膽略、根基和底氣! 改革開放40年了,應該回憶紀念的,是林乎加這樣‘膽子大十倍’的先驅者!是他們為國為民放膽一干的精神!這精氣神,是我們中華民族之基!”紀濤深情地說。

致敬林乎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