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醫生:沒想到申辦一家診所這麼難!

在中國,辦診所和醫療機構到底有多辛苦,不自己體驗一番,可能並沒有發言權。在9月中旬中歐衛生政策研究中心舉行的圓桌討論會上,一位曾在美國行醫多年的華人醫生李建華分享了自己想在國內開辦一家診所時的艱辛歷程,令參會者唏噓不已。

海归医生:没想到申办一家诊所这么难!

在美行醫8年,想回國辦診所

1978年,李建華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讀書,1990年去了美國,在美國,他做過全科家庭醫生、婦科家庭醫生、兒科家庭醫生,一直到1998年回到中國,開始創業。

做過高端醫療的李建華髮現,在中國,“高端醫療”是個偽命題,中國不缺少高端,但老百姓是沒有享受到“高端醫療”的。

“你去大醫院就能看到,很多窮人、白領都沒有床位,這讓我心裡很不舒服,所以我要建一個診所,讓老百姓享受醫療服務,於是就有了鄰家診所。”李建華表示,他希望打造優質溫馨的診所,成為中國診所界的星巴克——這個模式在美國已經成功了。

為了辦好診所,李建華還去梅奧考察,並“懷著朝聖的心”把梅奧的理念帶回到中國,同時,他還考察了美國的“分鐘診所”,認為這種模式值得中國借鑑,並寫進看市場報告:“美國成功模式是梅奧、分鐘診所、美國家庭醫生連鎖診所,在超市裡,便利店裡面都有診所,我覺得中國也應該有這樣的診所”。

辦了三四年也搞不起來的診所

“2014年年底,我們草擬了商業計劃書,花了三個月到半年時間,2014年底申請鄰家診所商標,這個商標註冊了一年零七個月,商標局反覆批,批下來以後證發不下來,說是沒有紙,到現在紙頭都沒有發。到了工商局這邊,又不給我們批“鄰家診所”,最後自貿區處長想了一個辦法不行鄰家不搞了,所以現在公司名稱和商標名稱不一致,明明章程文件上寫可以合夥成立公司,到真做的時候不同意,說不知道。”

2014年也正是PPP合作模式興起的時候,李建華介紹,當時的狀態是,“政府出政策、醫院出品牌、醫生出專業、投資方出資金,我們出管理,中國三百萬醫生做四百家連鎖店,肯定能搞成。上海東方醫院,瑞金醫院,第七人民醫院都簽約了,合約書也是好幾套都通過了,但到了衛生行政部門,就沒音訊了。”

“與國藥也談了,國藥也同意了,他在大廈下面搞一個診所,區長也批了,到了開的時候,下面人說不知道,區長沒有打招呼,我們區不開診所,你要找去找書記,互相扯皮,又沒有搞。

2015年,李建華和幾位合夥人一起湊錢,在浦東自貿區成立了醫療投資管理公司。在和吳孟超教授溝通諮詢後,聽說另外一個區可以搞診所,李建華就派人去了解,但後來上面依然不批,到現在也只能搞門診部,不能搞診所。

後來,李建華又到南京、北京、廣州、河南各地遊說政府,“江蘇省副省長同意,開了協調會,找了衛計委,省衛計委又說這個事情要市裡辦的,市裡又說區裡辦,領導又換了,省長走了。”

經歷過這些年辦診所的經歷,李建華感嘆:“想辦一個診所比登天還難。建一個公立醫院只需要兩年多,一個診所卻三四年都搞不起來,為什麼搞不起來,問題太多了。很多人在上海搞不下去就走了,我說我一定要做,即使我做殉道士了,也要給政府、創業者一些經驗教訓,怎麼讓坑少一點。“

希望給醫生開診所一個好環境

李建華透露,2018年3月份,發改委領導聯合八部門,包括衛健委、公安部、醫保部、消防局等開了一個關於優化社會辦醫機構跨部門審批徵求意見座談會,他也出席了這個會,並提出了一些問題。不過他透露,自己還沒有說完,衛健部門一位處長就把他的資料拿走了。

陸續有了政策支持以後,緊接著上海現在50條也出臺了,李健華的診所終於開張了。對於醫生開辦診所的政策支持,李健華提出了一些建議:

“第一,不管私人還是公立,診所、醫院都是黨和人民的兒子,為什麼私立診所和醫院變成私生子了,地位不平衡,一定要改好,因為都是人民醫生。

第二,把三甲醫院大醫生引流出來去診所。在國外,診所裡都是大醫生,很多好醫生都有私營診所。

第三,政策上要引導。政府部門不能既是教練員,又是裁判員和運動員,定好政策,政府做監管,做指導。定政策是專業行業協會定,監管是行業協會搞,這是比較合理。政府什麼都包攬也忙不過來。只要政策配套一定可以做好,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