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永邦的三問——記西峽縣太平鎮黃石庵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喬永邦

喬永邦的三問——記西峽縣太平鎮黃石庵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喬永邦

2018年3月,喬永邦被太平鎮政府授予“樹公德美德”先進人物稱號

仲秋時節,走進伏牛山深處的西峽縣太平鎮黃石庵村,映入眼簾的是白牆黛瓦的徽派民居、桂香飄逸的休閒遊園、寬敞潔淨的柏油大道……然而,在這個村莊裡,時常能見到一位皮膚黝黑、著裝樸素、揹著挎包、步履匆匆的中年漢子,時而奔波在農家田頭,時而忙碌在建設工地。他就是縣農機局駐村幹部喬永邦。

黃石庵村距集鎮22公里,轄5個村民小組255戶820人,其中,貧困戶21戶35人,是省級貧困村。喬永邦是2016年被派駐到該村的。

“駐村三年裡,老喬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抓黨建促脫貧,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該鎮黨委書記周青華如是說。

面對筆者的採訪,年逾半百的喬永邦面露羞澀,“自從組織上選派我駐村那一刻起,我一直在問自己三個問題,並圓滿地找出了答案!”

喬永邦的三問——記西峽縣太平鎮黃石庵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喬永邦

喬永邦(右二)走訪貧困戶

“要咋幹?”這是他對自己的叩問

長期在縣直單位工作,喬永邦對“三農”問題不熟悉,甚至連最起碼的“村兩委”,都搞不清楚是怎樣產生和組成的。但他暗下決心,要邊學邊幹。

“來黃石庵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要咋幹?”喬永邦駐村第一天,首先叩問自己。

駐村後,他利用一週時間,走村入戶,多方瞭解村裡的自然環境、組織建設、經濟基礎、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詳情,圍繞民生問題和幫扶脫貧兩個重點,理清了工作思路,做出了詳細規劃,逐一進行實施。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黃石庵村是一個後進村,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凝聚起基層組織的戰鬥力,是脫貧攻堅的基礎所在。”據喬永邦介紹,他把加強黨員教育培訓、打造高素質黨員幹部隊伍,作為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促進脫貧攻堅的突破口,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五個好”創建工程,暢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為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喬永邦的三問——記西峽縣太平鎮黃石庵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喬永邦

喬永邦(左)與菇農交談

“幹了啥?”這是他對自己的拷問

“貧困群眾期盼的雙眼讓我的內心很震撼。貧困戶不僅僅需要我們的憐憫之心,更需要我們的真心相助和真心幫扶……”在喬永邦的民情日記扉頁裡,有這樣的話,“憑黨性工作,我都幹了啥?”

“困戶朱光照雙目失明,在喬永邦的幫助下,通過學習取得按摩師職格證書,在欒川縣城辦起了按摩店。貧困戶董保安肢體殘疾,喬永邦幫助他分析優勢特長,鼓勵其辦起了廢品收購站。”黃石庵村支部書記張洪偉對喬永邦辦過的實事如數家珍。

三年間,喬永邦為村裡請來了中藥材種植技術員,並協調資金,指導貧困群眾發展中藥材產業;扶持困難群眾,開辦農家賓館增收致富;為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聯繫培訓機構開展技能培訓……

山區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薄弱,出行、飲水、住房條件差。喬永邦積極爭取項目支持,連續3年,硬化道路8.3公里,建成跨河大橋2座,架通飲水管道30多公里,先後對全村20戶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搬遷工程。為改善人居環境,該村建成了2座星級公廁,安裝了30盞太陽能路燈。為壯大集體經濟,他多方籌措資金,建成了佔地2畝的村級旅遊賓館。

“值得不?”這是他對自己的追問

剛到離縣城100多公里黃石庵村,妻子問:“人家都是要求到縣城工作,你為啥要到那麼遠的山窩裡去?”喬永邦回答:“工作需要,我得服從組織決定!”

去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晚上,正在籌備第二天慰問貧困群眾的喬永邦,接到正在醫院住院的小孫子帶著哭腔的電話,“爺爺,你啥時回來?我好幾個星期都沒見你了!”這時,他才想起,自己整整46天沒有離開黃石庵村。

2017年北山第一場雪,太平鎮下得格外大些,在“七改四有一樹”行動中,喬永邦頂風冒雪,沿著崎嶇山路給貧困戶送建材,送棉被,車輪在雪地上打滑,差一點就竄到山澗裡,但他並沒有退縮。

在黃石庵村工作的近千個日子裡,遠離家庭,遠離繁華,只能固守清苦,固守寂寞。喬永邦不顧自身椎間盤突出、高血壓等病痛的折磨,沒有節假日的忘我工作,帶來了黃石庵村的嬗變。愛人時常埋怨他:“你不要命地幹工作,值得不?”

“是呀,在這條扶貧路上,我確實是淡漠了家庭,淡漠了親情。”喬永邦袒露心跡,“當我回過頭,看到村裡的巨大變化和貧困群眾對自己的那份感情,覺得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三年,值!”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樸實無華。喬永邦用自己的行動默默詮釋了,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黨員幹部,如何去無愧於職責,無愧於初心,無愧於幫扶的貧困群眾。

(房松玉 王洪強 張 宇 李花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