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探索田園綜合體設點建設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莆田探索田園綜合體設點建設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俯瞰仙遊縣鐘山鎮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朗橋村核心區。張力 攝

僅僅幾個月,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張洋村村民範明曙已經感受到了身邊的新變化:靜靜流淌了千年的湘溪旁建起了濱水綠道;綠道兩旁保留下來的果樹、農田、農舍,與清清溪水相映成趣,“桃源小村”的雛形正日漸清晰;村裡的閒置農田流轉給了食品公司,即將搖身一變成為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 在仙遊縣鐘山鎮朗橋村,有著幾十年竹編手藝的村民董益鵬有了新身份——朗橋村田園綜合體的“御用”竹編師傅。古屋修繕的竹編工藝、村道兩旁的竹籬笆……現在,董益鵬每月收入可達5000多元,一手竹編技藝也有了更大的施展舞臺。

去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田園綜合體”。今年初以來,莆田分別在鐘山鎮和新縣鎮探索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不僅改變了兩地百姓的生活,更成為美麗鄉村的“升級版”和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對於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莆田市市長李建輝寄予了厚望:“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明確目標,立足優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探索出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模式。”

  鮮活靈動,試點雛形初現

秋風吹來,數百畝成片稻穀隨風搖曳,沉甸甸的穀穗,像一壟壟金黃的珍珠,金濤滾滾;百畝向日葵花海在陽光下依次盛放,微風吹拂,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人們或在田間耕種勞作,或在村中忙碌建設,處處洋溢著豐收與富民的喜悅……

在仙遊縣東北部鐘山鎮,一座田園綜合體正在崛起,一幅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正在這裡緩緩鋪開。

何謂田園綜合體?莆田市農業局產業科負責人林超介紹說,其特色是“田園”,即以農業產業為基礎,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發展“農業+”,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當前,莆田正全力創建鐘山鎮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以朗橋村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為切入點,各項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正在加速推進。

引進莆田市閩華農業有限公司,流轉近千畝耕地,發展優質水稻種植,打造稻田藝術、植物迷宮、四季花海、環田慢道等項目組成的創意休閒田園體驗;依託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對23棟老舊民房外牆立面進行原創牆畫彩繪,增強農村房屋建築的藝術氣息和村落美化;引入莆田華峰集團,即將對村裡至今保留較為完整的6處整片明清時代建築及古民居進行修繕;2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700多米的道路拓寬工程均已完工;20多間老民居正在進行改造升級,即將建成鄉村客棧……“我們村的面貌煥然一新,田園綜合體雛形已經初現。”朗橋村村主任董美敢高興地說。

涵江區新縣鎮張洋村田園綜合體則是另一個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可推廣、可複製的宜遊、宜居、宜樂、宜業的‘田園風光、鄉村生活、創客基地’桃源小村。”新縣鎮黨委書記陳靜介紹說,基於張洋村現有生態、農業基礎以及當地特有的人文資源,張洋村將打造為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居住多功能複合的田園綜合體。

項目啟動以來,該鎮環境內湘溪流域18公里建設濱水綠道景觀,將沿線自然人文景觀串聯成線,並結合建設迷你馬拉松健身跑道、休憩補給等旅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開闢了古邑新縣生態歷史文化探尋線路;藉助莆田市鄉村振興集團平臺,一期流轉了300畝農田用於建設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通過流域水質和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張洋村的村貌煥然一新……“田園式”張洋,正在完成美麗蛻變。

破解難題,探索振興路徑

田園綜合體建設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是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願景很美、模式很新。如何實現?“試點意味著探索。”林超說,田園綜合體作為一種全新概念或業態,目前全國各地都尚處於試點和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可複製、可借鑑的發展模板和經驗,面對建設推進中存在的困難,各地都必須自己探索解決路徑。

莆田兩個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推進中,也遇到了一些實際困難。

陳靜坦言,建設田園綜合體,首要面臨的困難就是要解決發展定位與整體策劃、規劃的關係。“整體規劃應該圍繞發展定位來展開,定下‘一盤棋’的計劃,多規合一,才能讓所有規劃都銜接起來。”陳靜說,發展定位是田園綜合體的靈魂,必須先由專家對該項目市場分析、精準定位、產業選擇、業態組合、開發策略、創新營銷、運營模式、創收回報等策劃之後,依據這個總體思路,再來指導下一步規劃。

而土地問題也一直被認為是田園綜合體落地的主要難點之一。“農民是田園綜合體的主體,土地的有效足夠供給,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關鍵。”董美敢說,創建田園綜合體,要解決“地從哪裡來”。

直面困難,新縣鎮和鐘山鎮兩地都在積極探索尋求解決之道。張洋村作為莆田市美麗鄉村試點建設中歐城鎮夥伴關係結對項目,由上海交通大學與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完成規劃設計美麗莆田·張洋示範點——田園綜合體項目;鐘山鎮正在對接專業機構和專家團隊系統規劃產業實施方案。

針對“地從哪裡來”,張洋村成立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採取統一整體實測承包地,盤活村民手中的閒置農田,以土地承包租賃的方式,幫助村民獲得土地租金收益,也使得業主流轉土地的過程更加順暢;在鐘山鎮,莆田市農業局因地施策,依託該市與省農科院戰略合作的有利平臺資源,聘請專家,組織市直相關部門對村內農業產業佈局及農田灌溉水利進行規劃和指導,對村內荒草地、山壠田、無法耕種的爛泥田等閒置農田進行升級改造和利用,同時引導市內種植大戶入駐,統一流轉,因地制宜開發種植,同步結合生態旅遊發展休閒農業,實現農業增效、產業增收。

創新機制,助力富民增收

田園綜合體建設,伴隨著管理運營模式的探索創新。莆田兩個試點地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由政府重點做好頂層設計、提供公共服務等工作,產業發展則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作為市場主體,莆田市閩華農業有限公司投資約500萬元,在朗橋村流轉了近千畝土地,種植優質水稻,同時,打造創意休閒田園、發展農事體驗。9月23日,莆田將首屆農民豐收節主會場設在了朗橋村。“屆時,我們的水稻也將進入收割期,農事體驗和創意休閒田園項目都將迎來首波體驗客人。”莆田市閩華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麗華說。

田園綜合體建設給農民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朗橋村全村人口768戶3093人。“田園綜合體建設以來,全村有400多人次參與種植、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種。他們以固定就業或打散工的形式,實現就業增收。”董美敢介紹說,依託規劃項目的實施,村民們參與項目建設,每人月均收入可達2000元左右。

此外,鐘山鎮還為朗橋村19戶貧困戶爭取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9萬元,投入到村集體發展壯大經濟產業項目——田園綜合體核心區創意農業觀景臺項目,採取保底分紅模式,確保貧困戶增收。

建設田園綜合體,探索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最終是要讓農民富起來,成立專業合作社是一條重要途徑。“下一步,朗橋村計劃與閩華農業公司聯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共同參與民宿的開發建設,進一步為村民拓寬富民增收渠道。”董美敢信心滿滿地說。張洋村則計劃引導村民通過完成5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土地流轉,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農業產業,解決留守勞動力,同時,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吸引社會有識之士和農業龍頭企業來村創業,促進融合農村三產發展。(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歐碧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