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圖牧歌」古代詩詞知識1

【昌圖牧歌】古代詩詞知識1

引言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古詩是我國的文學源頭,是我國的文化瑰寶。

關於古詩,著重研究格律詩。唐代以前的古詩又稱古體詩,屬於自由體或半自由體,在格式和聲律方面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又稱古風。唐代的古體詩,在格式和聲律方面都有嚴謹的規定,是唐代完成的詩體,因此,唐人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近體詩又多稱為格律詩。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其實就現在來說已經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唐人這麼叫,後人繼續沿用這個名稱而已。唐以後模仿近體詩格律寫的詩都視為近體詩。唐以後也有一些古詩,由於在格律方面不符合近體詩要求,因此,也當古風看待。

詞和詩的關係是很密切的。詩詞的格律是詩詞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當我們研究古代詩詞的時候,必須掌握古代詩詞的格律,這是十分必要的。本資料以王力先生《詩詞格律》為主。共分三章,第一章、詩詞格律基本知識;第二章、古詩格律;第三章、古詞格律。

第一章、詩詞格律基本知識

從根本上說,古詩是為了吟唱的,所以說古詩格律就是聲律和格式,聲律主要是押韻、四聲、平仄、對仗。

第一節、押韻

一、什麼是韻

所謂韻,又稱為音韻或聲韻,是指漢字發音的聲、韻、調,具有抑揚頓挫、和諧優美的聲音。大致等於現代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

現代漢語拼音聲母: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現代漢語拼音韻母:a.o.e、i.u、ai.ei.ui、ao.ou.iu、ie.ue.er、an.en.in.un、ang.eng.ing.ong。

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 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

拼音韻母分成韻頭(介音)、韻腹(主要元音)、韻尾(輔音)三部分,韻腹和韻尾合稱為韻身。韻腹是發音的主體部分,每個韻母一定有韻腹,韻頭和韻尾則可有可無。如:娘(niáng)韻母是iang,其中i是韻頭,a是韻腹,ng是韻尾,ang是韻身。大(dà)韻母是a,a是韻腹,沒有韻頭、韻尾;瓜(guā)韻母是ua,其中u是韻頭,a是韻腹,沒有韻尾;刀(dāo)韻母是ao,其中a是韻腹,o是韻尾,沒有韻頭。

二、中華新韻

現代漢語的《中華新韻》,是以普通話讀音為標準,以《新華字典》的注音為依據的。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部:麻波皆開微豪尤,寒文唐庚齊支姑。

一麻(a、ia、ua)

二波(o、e、uo)

三皆(ie、üe)

四開(ai、uai)

五微(ei、ui)

六豪(ao、iao)

七尤(ou、iu )

八寒(an、ian、uan、üan)

九文(en、in、un、ün)

十唐(ang、iang、uang)

十一庚(eng、ing、ong、iong)

十二齊(i、er、ü)

十三支(-i)零韻母

十四姑(u)

為了便於記憶,可用兩句七言韻語來代表14個韻部:中華詩國開新歲,又譜江濤寫玉篇。

中(十一庚)(ong、iong、eng、ing)

華(一麻)(a、ia、ua)

詩(十二齊)(i、er、ü)

國(二波)(uo、o、e)

開(四開)(ai、uai)

新(九文)(in、un、ün、en)

歲(五微)(ui、ei)

又(七尤)(ou、iu )

譜(十四姑)(u)

江(十唐)(iang、uang、ang)

濤(六豪)(ao、iao)

寫(三皆)(ie、üe)

玉(十二齊)(ü、i、er)

篇(八寒)(ian、uan、üan、an)

《中華新韻》韻部劃分的標準是同身同韻。韻身相同的字,發音取同一收勢,讀起來是和諧統一的,因而是合韻的,歸於同一韻部。新韻中多音字依據音隨意定、韻依音歸,歸屬部韻。如:麻(má)、家(jiā)、瓜(guā)、花(huā)等是新韻一麻部同韻字。川(chuān)、前(qián)、天(tiān)、煙(yān)等是新韻八寒部同韻字,當然,韻母完全相同的字是更應該是同韻字。如:東(dōng),同(tóng),宗(zōng),聰(cōng)等是新韻十一庚部同韻字。例如:

七律·到韶山

毛澤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詩中川、前、鞭、天、煙,同屬新韻八寒部韻,當然也合古韻。

三、平水韻

我們研究的是古詩詞,所以必須掌握古漢語同韻字。

古人是依照韻書押韻的。古人尚未發明聲母、韻母等音素,只是把常用的念起來同韻的字歸納在一起成為一個韻部,並用一個字作代表,同一韻部內的字就是同韻字。所謂“韻書”,就是自隋唐開始,朝廷頒佈的官方韻書,主要指《平水韻》、《詞林正韻》等,這種韻書和口語基本上一致,以後歷朝歷代,語音變化較大,但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

用“△”表示平聲之韻,“▲”表示仄聲之韻。例如: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簷常掃淨無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詩中苔、栽、來,同屬平水韻十灰部韻。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á)

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

詩中麻、家、瓜,同屬平水韻六麻部韻。

春中田園作

【唐】王維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bái)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mò)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

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kè)

詩中白、脈、客,同屬平水韻入聲十一陌部韻。白字,古音近似普通話bo四聲。

四、押韻

押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也叫壓韻、叶韻、協韻等。從《詩經》到現代的詩詞,幾乎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所以押韻又叫合轍。押韻可以造成鮮明的節奏,具有和諧迴環的音韻之美,讀起來既朗朗上口又悅耳動聽,還能增進記憶,增強藝術感染力。

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部的幾個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凡是同韻部的字都可以押韻。

押韻有押新韻、押古韻之分。新韻以普通話《中華新韻》為準,古韻以《平水韻》、《詞林正韻》等韻書為準。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和諧。但是,當我們讀古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並不十分和諧,甚至很不和諧。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拿現代語音去讀,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今天當我們讀古詩的時候,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是依照韻書的“官韻”,按照古代讀音,必然是非常和諧、悅耳動聽的。例如: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白雲深處有人家(jiā)。△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

詩中斜、家、花,同屬平水韻六麻部韻。按照漢語拼音區分,就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讀siá(s讀濁音),與現代上海讀“斜”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同韻部的。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ér)。

詩中期、兒(古音讀ní),同屬平水韻四支部韻。按普通話去讀qī和ér不押韻,兒(古音讀ní),按照現代上海話仍念兒(ní),非常接近古音,因此,在當時是同韻部的。

第二節、四聲

一、什麼是四聲

四聲是指漢語的四級聲調。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聲調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聲調,字音一經改變就成為不同意義的字。

1.現代漢語共有四個聲調:

第一聲:陰平聲,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調);

第二聲:陽平聲,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

第三聲:上(shǎng)聲,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

第四聲:去聲,高降調。

2.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現代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四聲是:

平聲:中平調,二拍緩音,普通話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上聲:升調,一拍舒音,普通話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去聲:降調,一拍舒音,普通話仍是去聲。

入聲:短調,半拍促音,出口卻斷,普通話已無。

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從湖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例如普通話一聲的發說黑、二聲的白德讀菊竹、三聲的索匹、四聲的木育,等等,都是入聲字。

二、四聲和韻的關係

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是同部韻字。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什麼字歸什麼韻部,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

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這種情況古代漢語比現代漢語多。例如:

為:平聲,動詞,做;去聲,介詞,因為、為了。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嘆、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嘆字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詩中,往往也還讀平聲(讀如刊)。在現代漢語裡,看守的看讀平聲,一般情況看字總是讀去聲。

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時有平去兩讀,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必須知道,《中華新韻》有些同部韻字的古字音是有區別的。在《平水韻》古韻中屬於不同部韻,只是隨著語音變化後來才成同韻字。比如東、冬二字,在舊韻中就分屬兩個韻部,東屬於上平一東韻,冬屬於上平二冬韻。再比如因、音二字,因屬於上平十一真韻,音屬於下平十二侵韻。

掌握古代詩詞格律的關鍵是辨別四聲,並且主要是入聲字,弄懂入聲字,分辨平仄,就容易理解把握古詩的音律、節奏等變化,不至於認為古人作詩不押韻。

三、《古代四聲練習法》劉坡公

學詩首重聲韻。聲韻之中,尤以練習四聲為最要。四聲者何?平上去入是也。茲錄昔人辨四聲歌訣如下: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用力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聲平道莫低昂者,隨口平讀,其聲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長。第二句言上聲高呼用力強者,向上高讀,其聲亢而響亮,並無尾音。第三句言去聲分明哀遠道者,向下重讀,其聲哀而且遠,而尾音較短。第四句言入聲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讀,其聲既木且實,亦無尾音。譬之擊鼓,以木槌輕擊鼓之中心,其聲為(東),是為平聲。再擊鼓面之四周,則其聲為(董),是為上聲。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擊之,則其聲為(凍),是為去聲。若以一手捫鼓面,一手重擊之,則其聲為(篤),是為入聲。總之四聲之分,其不同之點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無尾音,一不同也。平聲和平而尾音長,去聲哀遠而尾音短,二不同也。上入二聲,雖皆無尾音,但上聲響而亮,入聲木而實,三不同也。能辨此不同之點,然後可與言練習。

練習之法,須將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讀法,以右手食指作勢,讀平聲時,以指擱於桌之左邊,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邊盡處為止,聲亦隨之而止。桌之闊,大約以二尺為度。讀上聲時,以指擱於桌邊正中,向上一挑,約離桌面一尺高,而聲亦頓止。讀去聲時,以指離桌而下,重重一指,約離桌面一尺低,而聲乃止。讀入聲時,以指向對面一指,約離身一尺遠,而聲即止。如是將此四字,每日讀一百遍,其聲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誤。歷三日,然後易以(東,平聲)、(董,上聲)、(凍,去聲)、(篤,入聲)四字,仍照前法練習。再歷三日,則無論何字,一讀平上去三聲,而入聲之字,自然脫口而出矣。茲為練習時試驗有無錯誤起見,故將四聲之字,再舉數例於下:(以平上去入為序)

東董凍篤、同動洞獨、空孔控哭、蒙蠓夢木、隆攏弄陸

鍾腫種燭、松悚宋粟、容擁用浴、江講絳覺、知指志質

時氏侍日、詩矢試失、醫矣意一、基幾記吉、私史肆率

離裡利律、微尾未物、非誹沸弗、魚禦御月、渠拒詎掘

居舉鋸厥、枯苦庫闊、途杜度奪、吳午護活、孤古故割

西洗細膝、梨禮例慄、迷米謎密、佳解戒黠、排擺敗拔

哀亥愛曷、該改蓋葛、臺怠隊奪、真軫震質、申筍舜室

仁忍潤術、音引印乙、旬盡殉疾、文吻問物、芬粉糞拂

元阮願月、翻反販發、煩晚萬伐、幹澣旰割、丸緩換活

灘坦嘆脫、刪潸疝瑟、間簡澗吉、先銑霰屑、箋剪箭節

錢踐賤絕、傳篆膳舌、堅剪見潔、蕭小笑削、遼了料略

腰杳要約、交狡校腳、高槁誥閣、遭早灶作、桃稻盜鐸

歌哿個古、科可課窟、麻馬禡陌、牙雅夏譯、八把霸伯

陽養漾藥、張漲帳酌、長丈讓若、將獎醬雀、香享餉謔

央養恙約、良兩亮略、情靜淨夕、驚頸敬戟、鶯影映益

丁頂釘滴、蒸拯證職、尤有宥亦、仇受授石、鄒酒奏責

金錦禁急、陰飲蔭邑、含暗憾盍、甘敢紺鴿、鹽琰豔葉

奩臉斂獵、鹹豏陷洽、緘減鑑甲

第三節、平仄

一、什麼是平仄

漢語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水平,聲調沒有高低升降;仄就是傾斜不平,聲調有高低升降之分。

用“○”表示平聲,“●”表示仄聲,“◎”表示平聲可易仄,“⊙”表示仄聲可易平.

二、現代漢語的平仄

現代漢語的平:就是普通話的第一、二聲。

現代漢語的仄:就是普通話的第三、四聲。

《中華新韻》每個韻部中發音為陰平、陽平的字,即為平聲字;發音為上聲、去聲的字,即為仄聲字。不再區分入聲字。只分平仄、不辨入聲是普通話區分平仄的原則。如:西、習、洗、戲四個字,其中一二聲(西、習)為平聲,三四聲(洗、戲)為仄聲。

這樣,每個韻部實際上自然分成了平聲、仄聲兩個部分。用入聲韻的詞牌,用新韻時改用仄聲,最恰當的還是用派入上去聲的入聲字。

為了同時使用《平水韻》更加方便,《中華新韻》在每個韻部的後面標出該韻部平聲字中所含的原入聲字。仄聲部分中的原入聲字不再標出。

三、古代漢語的平仄

古代四聲,是南北朝齊梁時期沈約、周顒(yóng)等文人的發現。梁武帝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異曰:“就是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

古代漢語的平:就是古代四聲的平聲。

古代漢語的仄:就是古代四聲的上去入三聲。

因為平聲是沒有高低升降的、較長的,而上去入三聲是有高低升降的、較短的,這樣就形成了平仄兩大類型。以(東,平聲)、(董,上聲)、(凍,去聲)、(篤,入聲)四字為例,其中東為平聲,董、凍、篤為仄聲。

四、平仄的規則

古詩聲律節奏在句子裡兩個字一音節,尾字單獨為一音節,也就是五言三個音節、七言四個音節。每句尾字最重要,後面的音節比前面的音節重要,同音節後面偶數字比前面奇數字重要,偶數字是構成節奏的關鍵,亦即五言的四二字重要、七言的六四二字重要。每句尾字平仄是固定的不可以改變,倒數第三字平仄偶爾可以改變,倒數第五七字平仄一般可以改變。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如果讓平仄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出現,就能使聲調多樣化,不至於單調。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交錯和諧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詩詞中平仄交錯是有一定規則的,尤其在律詩中是必須要遵循的。概括為三句話:

平仄在本句裡是交替的。

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平仄在兩聯間是相黏的。

1.平仄在本句裡是交替的

例如:毛澤東《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金沙水拍雲崖暖,就本句來說: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仄仄,仄仄後面跟著平平,平平後面又是一個仄;按音節重要的二四六字(沙、拍、崖)就是平仄平,尾字(暖)仄。

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本句來說: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平平,平平後面跟著仄仄,仄仄後面又是一個平;按音節重要的二四六字(渡、橫、索)就是仄平仄,尾字(寒)平。

這就是平仄交替,平仄交替是組句規則。平仄交替,可以使詩句節奏和諧,聲調抑揚頓挫、悅耳動聽。平仄不交替就是失替。失替,就會節奏紊亂、聲調失律。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以毛澤東《七律·長征》為例。第三聯金沙句大渡句,金沙句為出句、上句,大渡句為對句、下句。(金沙)對(大渡),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平平對仄仄;(暖)對(寒),仄對平。

這就是上下句的平仄對立,平仄對立是組聯規則。平仄對立,可以使句子豐富多樣、朗朗上口。平仄在出句和對句中不對立就叫失對。失對,上下兩句平仄就雷同了。

3.平仄在兩聯間是相黏的

以毛澤東《七律·長征》為例。第二聯下句烏蒙句,開頭為平平仄仄,第三聯上句金沙句,開頭為平平仄仄。平黏平,仄黏仄。這就是兩聯間的平仄相黏,平仄相黏是組篇規則。更多內容放在古詩格律中講解。

五、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裡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裡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了辨別平仄的困難。

如果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中用了一個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必然引起我們懷疑,這時候,可以通過查字典或查找韻書來解決。

注意:

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是入聲字。

zi、ci、si這三個音節的不是入聲字。如:資呲絲司。

韻母er、ui這二個音節的不是入聲字。如:餌威輝規。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通過查字典或查韻書完全能夠消除。但是比較麻煩,也可依靠下面一些入聲字判斷方法來解決:

1.(波的哥幾之子,二聲字):凡b、d、g、j、zh、z六聲母的第二聲(陽平)字,都是古入聲字。

b:跋白帛薄荸別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駁

d:答達得德笛敵嫡覿翟跌迭疊碟牒獨讀牘瀆毒奪鐸。

g:格閣蛤胳革隔葛國虢

j:極吉急擊疾集夾潔結傑竭菊掬橘決訣掘角腳覺爵絕

zh:札扎宅擇著折蜇軸竹妯竺燭逐濁琢濯拙直殖執侄職

z:雜鑿則擇責賊足卒族昨

2.(德特勒、則測色,六俄拼):凡d、t、l、z、c、s這六個聲母跟韻母e相拼,不論讀幾聲,都是古入聲字。

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樂埒

ze:則擇澤責嘖窄舴仄昃

ce:側測廁策冊

se:瑟色塞嗇穡濇澀

3.(闊桌輟碩弱,五窩音):凡k、zh、ch、sh、r五個聲母與韻母uo相拼,不論讀幾聲,都是古入聲字。

kuo:闊括廓鞹擴

zhuo:桌捉涿著酌濁鐲琢啄濯擢卓拙斫

chuo:戳綽啜輟齪

shuo:說妁朔鑠碩

ruo:若鄀箬爇蒻。

4.(別撇蔑、疊帖捏列,七耶):凡b、p、m、d、t、n、l七個聲母跟韻母ie相拼,不論讀幾聲,都是古入聲字。

bie:鱉憋別蹩癟

pie:撇瞥

mie:滅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諜鰈跌迭瓞耋疊。爹除外

tie:帖貼怗鐵餮

nie:捏隉聶鑷臬闑鎳涅櫱孽齧齧

lie:列冽烈裂洌獵躐捩劣

5.(嘚給黑賊塞,五A):凡d、g、h、z、s五個聲母與韻母ei相拼,不論讀幾聲,都是古入聲字。

dei:嘚

gei:給

hei:黑嘿

zei:賊

sei:塞

6.(佛法聲):凡聲母f跟韻母a、o相拼,不論讀幾聲,都是古入聲字。

fa:法發伐砝乏閥罰

fo:佛

7.凡韻母ue的字,都是古入聲字。(粵韻字)

ue:曰約月刖玥悅閱鉞樂躍龠瀹粵嶽。

nue:虐瘧謔

lue:略掠

jue:噘決抉訣玦掘崛角蕨厥橛蹶噱譎珏孓腳覺爵絕攫

que:缺闕卻怯確榷鵲雀。瘸除外

xue:薛穴學雪血削。靴除外

8.(普方兩讀義相似、iuo韻尾字):一字有普通和方言兩讀音,意義相同或相似,i或u或o韻尾,多是古入聲字。

讀音為e,語音為ai的:色冊摘宅翟窄擇塞

讀音為o,語音為ai的:白柏伯麥陌脈

讀音為o,語音為ao的:薄剝摸殼

讀音為uo,語音為ou:肉粥軸舳妯熟

讀音為u,語音為iu:六陸衄

讀音為ue,語音為ao:藥瘧鑰嚼腳角削學血

9.(諧聲偏旁字):利用諧聲偏旁也可判斷入聲字。

“白”是入聲字,則伯、泊、柏、拍、柏等也是入聲字。

“出”是入聲字,則詘、黜、屈、茁等也是入聲字。

“夾”是入聲字,則俠、狹等也是入聲字。

“各”是入聲字,則胳、擱、貉等也是入聲字。

“合”是入聲字,則恰、洽、答、鴿、塔等也是入聲字。

10.(按字母順序排列):常見古入聲字

B:八叭捌拔跋白雹薄逼杓鱉別蹩別剝撥缽餑剝孛伯駁帛泊柏勃鈸舶脖博鵓渤搏箔膊薄

C:插鍤察拆吃出躇綽刺撮

D:搭答褡達答得德的滴鏑狄迪糴荻敵滌笛覿嫡翟鏑跌迭垤諜堞耋喋牒疊蝶讀督毒獨讀瀆櫝犢牘黷咄掇奪度鐸踱

E:額

F:發乏伐罰閥筏佛弗伏佛拂茀服怫紱紼茯祓菔匐袱幅輻鵩福髴蝠黻

G:呷軋屹鴿割革閣格葛蛤隔槅骼骨轂刮鴰郭聒蟈國幗

H:喝合劾曷盍核盒涸貉闔翮黑忽惚斛鵠鶻槲縠劃猾滑豁騞豁活

J:擊圾芨唧積屐緝激及吉岌汲級極即詰亟笈急姞疾棘殛戢集蒺楫輯嵴嫉瘠鶺藉蹐夾挾浹筴夾莢戛頰蛺嚼節結接揭孑節劫傑詰拮潔結桔桀捷媫頡睫截碣竭羯掬鞠局菊跼橘屩決訣抉角玦覺鴂絕倔掘桷崛腳觖厥譎蕨橛噱爵蹶矍嚼攫

K:喀榼磕哭矻窟

L:拉邋拉肋勒捋落

M:抹沒摸膜

N:蜺霓捏

P:批劈霹撇瞥泊潑僕撲僕璞

Q:七柒戚緝漆掐袷切曲屈麴缺闕

S:塞殺剎鎩勺芍舌蝨溼十什石識實拾食蝕叔倐菽淑秫孰贖塾刷說俗縮

T:趿塌遢踏忒剔踢擿帖貼凸禿突忒託飥脫橐

W:喔屋惡

X:夕吸汐昔析穸息悉淅惜晰翕皙錫裼蜥熄膝歙蟋習席襲檄呷瞎匣俠狎峽狹轄黠楔歇蠍協脅頡擷纈戌削薛穴學噱

Y:壓啞鴨噎一弌揖壹育曰約

Z:扎紮匝咂雜鑿則責擇澤嘖幘舴簀賊劄扎軋閘劄側摘宅翟著著折蜇哲輒蟄謫摺磔轍只汁織執直侄值職縶植殖蹠摭躑蹠粥軸碡術竹竺逐燭舳躅灼拙捉茁卓濁著琢斫擢濯鐲著足卒崒族鏃作昨捽琢

第四節、對仗

一、什麼是對仗

對仗的對是對立的意思,但與對黏的對有所區別,對仗的對不僅包括聲律,也包括字面。對仗的仗來源於儀仗的仗,儀仗,兩兩相對,排列整齊。

對仗,就是兩句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對。把這樣的詞語兩兩相對,排列整齊,單獨提出,也叫對聯、楹聯,俗稱對子。

對仗又叫對偶,指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對偶是我國獨有的一種修辭手法。因為只有漢字,一字一形一音,彼此容易結合成整齊的對偶詞語。在詩中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使相連的兩個句子形成對仗,造成一種整齊美,便於朗誦,便於記憶。這對古風和絕句來說,主要是修辭的需要;對律詩來說,是格律的規定,必須對仗。例如: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二句、三四句各自形成對偶,即對仗。它們不僅聲律相對,而且字面也是相對的。黃河對白日就是名詞對名詞,其中黃、白還構成顏色相對。

二、對仗的要求

一是字數相等、內容相關。不論一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多言句,上下句字數必須相等,內容相關,統一主題。

二是詞性相當、結構相稱。即上下句相應位置字詞的詞性和結構要相同或相近,也就是虛對虛、實對實,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虛對虛,就是虛詞與虛詞相對。由於古人對虛詞把握不細,加之詩詞中用虛詞較少,所以,虛對虛要求不太嚴格。

實對實,就是實詞與實詞相對。要求比較嚴格,一般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顏色詞對顏色詞、方位詞對方位詞等等,其中名詞類所屬字詞很多,又可分成若干小類,如天文、地理、人事、時令、宮室、服飾、器皿、動物、植物等等。一般還要求雙聲對疊韻、單字對單字、雙字對雙字、詞組對詞組。

三是節奏相應、平仄相諧。單句節奏按聲律“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佔一節。上下句平仄遵循平仄交替、平仄對立規則,上句收於仄聲,下句收於平聲。

四是字不重出、避免合掌。一首詩中字的重出是禁忌的,對仗兩句字的重出更應該避忌,上下句不能用相同字來對,但句中自對除外。上下句內容要相關,或不同或相反,但不允許上下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上下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合掌,合掌是對仗大忌。

三、對仗的種類

1.工對:對仗對得工整的叫工對。在平仄安排合乎格律的前提下,凡是詞性相同,同一小類大體上相對,而且詞組結構相同的對仗叫工對。比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屬於工對。例如:

渭村酬李十二見寄

【唐】白居易

百里音書何太遲,暮秋把得暮春詩。

柳條綠日君相憶,梨葉紅時我始知。

莫嘆學官貧冷落,猶勝村客病支離。

形容意思遙看取,不似華陽觀裡時。

“柳條綠日君相憶,梨葉紅時我始知。”頷聯柳對梨、條(枝)對葉,是草木花果類相對;綠對紅,是顏色詞類相對;日對時,是時令類相對;君對我,是代詞類相對;相對始,是副詞類相對;憶對知,是動詞類相對。君相憶與我始知,都是主謂結構;柳條綠日與梨葉紅時,都是偏正結構。這是典型的工對例子。

在一聯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也是工對。例如:

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中的星對月,是天文對;垂對湧,是動詞對動詞;野對江,是地理對;雖說闊是形容詞,流是動詞,也算工對。

2.寬對:寬是要求寬鬆,不那麼嚴格。寬對是一種不完全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性相同,即可構成對仗。詩詞格律畢竟是為內容服務的,創作時,有的突破某些格律自由抒寫,有的不同類而相對,有的出句對句詞語結構不那麼嚴謹,都叫做寬對。比如“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就是寬對。但是,出句對句根本不相對,屬於不合格律規範的,不能算是寬對。

3.借對:一個詞有兩個或多個意義,詩詞中用的是甲義,同時借用乙義與另一詞相對,這種借異義對仗叫借對。例如:

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

【唐】杜甫

江城秋日落,山鬼閉門中。

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

赤眉猶世亂,青眼只途窮。

傳語桃源客,人今出處同。

“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頷聯“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例如:

曲江四首

【唐】杜甫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第三首中“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尋常數詞對七十。

借對,不僅可以借義,也可以借音。借音多見於顏色對,如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清為青、借珠為朱等。這種借同音對仗也叫借對。例如:

恨別

【唐】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頸聯以“清”對“白”。

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唐】杜甫

老恥妻孥笑,貧嗟出入勞。

客情投異縣,詩態憶吾曹。

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

文章差底病,回首興滔滔。

“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頸聯以“滄”對“白”。

重別薛六

【唐】劉長卿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州近,顧影無如白髮何。

今日龍鍾人共棄,愧君猶遣慎風波。

“寄身且喜滄州近,顧影無如白髮何。”頸聯滄州指隱者居住的地方,滄與蒼同音,借音轉色,與白相對。

4.流水對:將一句話分成上下兩句,兩句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分開來單獨就不成完整句子,或意義不全,這種對仗叫流水對。例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尾聯即流水對。

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頷聯即是流水對,如果不看下句,就不知道上句說的是什麼。

鸚鵡

【唐】白居易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得經年觜漸紅。

常恐思歸先剪翅,每因餵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應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後房中。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頸聯即流水對。

書憤五首·其一

【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垢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尾聯即流水對。

5.當句對:也稱句中自對,即句中有字或詞形成本句內對。例如:

寄韜光禪師

【唐】白居易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頷聯的東澗水與西澗水、南山雲與北山雲分別形成句中自對。句中自對是允許重字的。

6.扇面對:又叫隔句對,即前後兩聯互為對仗,各聯內自身不再構成對仗。例如:

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唐】白居易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絃。

苦調吟還出,深情咽不傳。

萬重雲水思,今夜月明前。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和“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絃。”詩中首聯和頷聯既是扇面對。

此外,還有錯綜對、交互對、雙聲對、疊韻對、虛實對、逆挽對、連珠對、聯綿對、截句對等。

四、附:中國楹聯學會《聯律通則》

楹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獨立文體之一,具有群眾性、實用性、鑑賞性,久盛不衰。楹聯的基本特徵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

為弘揚國粹,我會集中聯界專家將千餘年來散見於各種典籍中有關聯律的論述,進行梳理規範,形成了《聯律通則(試行)》。在一年多的試行實踐基礎上,又吸納了各方面的意見進行修改,制訂了《聯律通則》(修訂稿)。現經中國楹聯學會第五屆第十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予以頒發。

第一章基本規則

第一條字句對等。一副楹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

第二條詞性對品。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

第三條結構對應。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第四條節率對拍。上下聯句的語流一致。節奏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佔一節;也可按語意節奏,即與聲律節奏有異有同,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後一字。

第五條平仄對立。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如犯本通則第十條避忌之(3),或影響句中平仄調協,則從寬。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

第六條形成意聯。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於主題。

第二章傳統對格

第七條對於歷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屬對格式,例如,字法中的疊語、嵌字、銜字,音法中的借音、諧音、聯綿,詞法中的互成、交股、轉品,句法中的當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傳統修辭對格,即可視為成對,體現對格詞語的詞性與結構的對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則從寬。

第八條用字的聲調平仄遵循漢語音韻學的成規。判別聲調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詩韻》舊聲或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今聲“雙軌制”,單在同一聯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條使用領字、襯字、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以及三個音節及其以上的數量詞,凡在句首、句中允許不拘平仄,且不與相連詞語一起計節奏。

第十條避忌問題。(1)忌合掌;(2)忌不規則重字;(3)仄收句儘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詞性從寬範圍

第十一條允許不同詞性相對的範圍大致包括:(1)形容詞和動詞(尤其不及物動詞);(2)在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詞組中充當修飾成分的詞;(3)按句法結構充當狀語的詞;(4)同義連用字、反義連用字、方位與數目、數目與顏色、同義與反義、同義與連綿、反義與連綿、副詞與連詞介詞、連詞與介詞與助詞、連綿字互對等常見對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兩種序列(或系列)之間相對,如,自然數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屬相,以及即事為文合符邏輯的臨時結構系列等。

第十二條巧對、趣對、借對(或借音或借義)、摘句對、集句對等允許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制。

第四章附則

第十三條本通則作為楹聯創作、評審、鑑賞在格律方面的依據。由中國楹聯學會解釋。

第十四條本通則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佈的《聯律通則(試行)》同時廢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