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李明(上海大學)

馬雲剛在2018雲棲大會發表《從新零售到新制造》,就遭遇到某位製造業業內知名專家的怒懟,一篇《點評馬雲對新制造的高見》在圈內的媒體被廣泛轉載,結論似乎是馬雲說了外行的話,該幹嗎就幹嗎去吧。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在深入討論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小故事:

在2017年圍棋人機大戰之機,馬雲這個曾被6歲小孩殺得“丟盔棄甲”的圍棋愛好者居然認為AI圍棋不僅“不會下臭棋”,還把圍棋的快樂“剝奪掉了”。結果立馬遭到圍棋泰斗聶XX的怒懟,聶老認為馬雲這種言論大錯特錯,並公開表示:“他(馬雲)是搞什麼的我不知道,說說他專業的東西或許還行,聽他說圍棋那就是笑話。”

下來我們逐條看一下這位業內專家針對外行馬雲言論和觀點的點評。(業內專家的點評內容有所整理,詳細內容詳見原文)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點滴方圓】

單從字面上看,馬雲所說的“新制造”並沒有太新的觀點,但如果把整個內容和社會形態及技術發展串在一起看,應該就有其別樣的內涵。這個新制造的背景是信息社會。在以前,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把地球變成了村莊(地球村),今天,高速互聯網則徹底消滅了人與人的距離,距離的消失將地球變成了一個沒有隱私的澡堂,在這種背景下,製造業必定有新的變化。基於文化的雙向訂製,必定是製造和服務、科技與文化、廠商與客戶的完美結合,更準確地說,是融合。

正是由於天各一方的人們能夠直接進行心靈交互,從而促使產品的競爭從指標的競爭進化為產品背後文化的競爭,文化質量已成為未來製造的核心,能體現這種質量及其背後能力的唯有創新、服務,而對於終端的顧客而言,則是體驗和感受。

在這個觀點的交鋒中,我們可以看到業內專家還在用N年以前的老觀點在談未來,那才是真正有問題的:

Ø 業內專家認為馬雲在偷換概念,那是因為馬雲在講的是未來,業內專家在用現在去理解,根本就不懂馬雲在講什麼,

Ø “三高一低”,確實是目前製造業的準則,也是中國製造一直在追求的東東。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開點,看一下蘋果又在追求什麼。從某種角度講,蘋果手機根本不是手機,是附了手機功能的奢侈品,它追求就是體驗、感受,乾的是高投入高產出的事。要知道,這是我們有足夠選擇的情況下發生的事,那麼未來人們有無窮選擇時,它又會是怎樣的場景?換句話說,“三高一低”這種準則是否在未來還有效?

Ø 再看業內專家舉的例子,為什麼企業明確“服務到永遠”就必定有問題呢?一個企業把它的願景、責任、使命和追求明確寫出,這正是ISO 9000的基本要求,是體系追求持續成企業的最基本要求。換個角度,如果這個企業真的能做到這一點話,那這種企業文化必將會得到未來的認可

文化質量的概念似乎還沒有明確提,也不被許多國內的質量專家所認可。但如果看過ISO 9000:2015對質量的描述就應該能理解了,如果國內的那些個大專家和某些院士看過這些,就不會認為工業4.0沒涉及質量了,當然,國內絕大多數專家對質量的認識還停留地指標質量層面,國內的製造業還遠沒有達到指標質量的基本要求。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點滴方圓】

從前面對“新制造”概念的討論中就可以看到其對“零售模式”的影響,基於網絡的製造、銷售和服務模式、基於文化的產品研發和製造過程、服務模式,無不、而且必定會催生“新零售”。業內專家的觀點應該是由看不懂新制造和文化質量造成的。

對於新零售,應該不僅是“線上線下的融合”那麼簡單,而應該還有上一層的含義,那就是基於文化的,基於心靈交互的銷售和服務

至於席捲性,應該沒那麼快,但趨勢已就。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點滴方圓】

目前,全球製造業處於轉型的前夜,痛苦來源於我們對過去必然的離棄和對未來的迷茫和不確定,也許十年就應該是一個節點。

把製造業的痛苦歸結於外界,本身就是一個笑話。新興產業對原有產業的傾軋、甚至蠶食,其本身就是社會進化的規律。更何況社會和技術的發展給了製造業如此的機遇,如果還說痛苦的話,那業內專家所說的製造真的該退出歷史了。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點滴方圓】

“落後就要捱打”,這個道理誰都懂。但我們真的懂嗎?整個中國製造真的懂得未來製造嗎?這麼多業內專家真的懂未來製造嗎?

這裡給大家一個官方數據,截止2017年底,全中國發放的ISO 9000認證證書已達到48.5萬張,而同期的美國,還未到3萬張。這個令人恐懼的對比數據背後,是整個中國對現代工業的理解出現了根本性的偏差,在此基礎上去討論未來,已毫無意義。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點滴方圓】

新制造模式造就的是一片藍海,這就給具有新理念、思路和方法的中小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所以,馬雲的觀點是有價值的。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點滴方圓】

made in internet,這早就是全球共識,誰說已根本不重要。

製造本身沒有國界,這應該是理論的和相對的。這一點業內專家的話完全正確。

在未來製造中,不僅有國界,更會有“文化界”,文化層面的認同將成為未來製造的又一個約束。

未來不僅是貿易的人人參與,還會有製造的人人參與,個性化不僅體現在產品中,也體現在產品的形成過程中。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點滴方圓】

馬雲的這句話,一下子被業內專家抓住了脈門,這話說得絕對不專業。

數據時代對製造業的考驗應該是運用大數據和網絡的能力,是思維的高度與深度,以及工具應用的程度。這其中包括了快速捕捉和形成商機的能力、製造系統的智能、柔性和健壯的能力、製造過程管理的動態組織和管理能力(Smart模式),以及製造背後的文化融合能力。這幾點,工業4.0講得很清楚,但我們似乎沒有很好地系統理解。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點滴方圓】

看來談技術,馬雲確實是個外行,我們被卡脖子的東西多了,芯片只是N分子一,業內專家還說了工業軟件,其實,還有許多,軸承、減速器、伺服電機、高端數控機床、航空發動機、操作系統等等等等,還有一個小小的螺栓,數都數不過來了。

工業有工業的規律,有許多是無法超越的,特別是核心的工程理念和思路、技術和工藝,這些都是建立的多年的積澱基本上的,此謂“工業有道”。可以這麼說,在製造領域,妄談“變道超車”、“換道超車”、甚至“造道超車”的人,要不是真的不懂,要不就是別有用心。當然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根本就不在道上。

在這個工業之道上,約束著芯片,也有上面羅列的種種,同樣有IOT等。如果一定要說可以簡單超越,那也許僅在應用層面,是靠思維和方法形成的領先而已,但那些真的能稱得上核心技術嗎?是能卡人脖子的核心技術嗎?

馬雲到底說了什麼外行話?


【點滴方圓】

我們應該捍衛每一個人的說話權力

我們需要經過思考的言論,特別是對未來的深度思考,有關聯的跨界言論更是說明了這類言論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同樣的話,馬雲說就會不一樣,至少對於一個同樣在製造業奮鬥了35年的老兵而言,馬雲的這番話中國製造業沒講過,更沒有思考過。(這個結論來自業內專家的這篇文章以及業內的廣泛轉載)。

有一點值得慶幸的是,馬雲背後的技術支持團隊,似乎沒有所謂的製造業專家。

從業內專家的點評中,還能看到對互聯網產業的怨氣,這真是大可不必。打鐵還需自身硬 ,中國製造業真正需要思考的,首先是未來,這需要胸懷,更需要眼界,以及知識的全面和跨界更新。只有真正想清了未來,才能基於中國製造落後的現狀,找到轉型升級的途徑。

最後探討一下貿易戰的問題,馬雲談到“貿易戰是為舊制造而打”,並認為made in internet後貿易戰將無從打起。這樣僅從技術層面理解貿易戰未免偏頗,也許,文化才是貿易戰的根本,如果真是這樣,那未以文化質量為基本的未來製造,貿易壁壘、甚至貿易戰將為更為激烈,而且其以什麼樣的形式展開,更值得我們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