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蒂芬庫里談華爲現象

從斯蒂芬庫裡談華為現象

斯蒂芬·庫裡是我最喜愛的NBA球員之一。這個看似羸弱小個子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當他高中畢業時,有意加入籃球名校杜克大學,然而大名鼎鼎的K教練和他的團隊卻拒絕了庫裡,認為身材是他不可迴避的劣勢。

看起來夠背了吧?要知道K教練是以知人善任而聞名,他既然看不上庫裡,想必已經給庫裡的籃球生涯判了死刑——緩期執行。庫裡並沒有被這一打擊擊倒,他最終選擇加入了戴維森學院。

大一的庫裡迅疾展現出他的天賦,在大學的第二場比賽中,就貢獻出32分、9板和4次助攻的全能數據,令人眼前一亮,並在當年成為SEC聯盟的最佳新人和得分王。

庫裡沒有停下腳步,大二時他成了史上四位NCAA淘汰賽前四場都得到30分的球員之一,而且創造了NCAA單季三分球的紀錄。大三時,庫裡完成了由攻擊後衛向控球后衛的完美轉型,以場均28.6分領跑全美,另外還貢獻4.4個籃板,5.6次助攻和2.5次搶斷。這樣的數據只能用驚豔二字來形容。

以2009年選秀第七位進入NBA金州勇士隊的庫裡,沒有得到小皇帝詹姆斯那樣的禮遇(二人都出生在俄亥俄州阿克倫),傷病讓庫裡的表現時起時落,但是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艱苦的訓練,他率領的金州勇士越來越顯示出強勁的實力,並於2014-2015賽季成功加冕NBA總冠軍,庫裡也榮膺當年的常規賽MVP,成為當今NBA的現象級球員之一。

好了,關於庫裡我們已經說了很多,接下來我們談華為。作為中國乃至全球的頂級企業,華為的成長道路可以用傳奇來形容。和庫裡的籃球路一樣,華為最早的國際化並不為外界看好。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技術積累,此前已經有企業證明“貿工技”是一條可行之路,但是華為拒絕了這種發展模式。

華為是一家民營企業,這意味著它在起步時,不可能得到像國有企業那樣的政策和資源支持,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我們現在說華為是一家注重技術研發的企業,想必沒有人會反對,但是華為在發展早期實際上沒有更多的資本去做技術上的全面鑽研,它所做的是針對市場的需求進行針對性極強的研發投入,輔之以實打實的市場攻堅,榨取每一分利潤,然後週而復始,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越來越多的領域。

如果華為現在說自己是第二成功的國際化中國企業,我不知有誰敢說自己是第一。華為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在成長的歷程中,華為經歷了無數艱辛坎坷,並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中,遭受到極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華為卻硬扛下來,愈有阻力,動力更足,目標更明確。就像庫裡的投籃一樣——有統計顯示,越是附近有強悍防守,庫裡的三分就越準,在前年刷新了雷·阿倫保持的三分球單賽季之後,上個賽季他又刷新了這一由他保持的紀錄。

華為和庫裡的際遇表明,頂級的資源傾斜和政策扶持,並非成功的必要條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效仿華為,努力殺向國際市場。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等靠要”思想仍時有冒頭。企業的創新發展之路絕非坦途,從來沒有一家企業能夠依靠捷徑成功上位。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華為現象終究是“現象”,難以模仿和借鑑,或許其背後的經營管理哲學與理念,更值得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思考。對了,新賽季的庫裡又開始刷新各種紀錄,我們希望並且相信,華為也會不斷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