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涇月餅:小小一圓,回「味」無窮

長涇月餅:小小一圓,回“味”無窮


距無錫市區25公里、江陰市區28公里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江陰市長涇鎮上,有著無錫“最有味道”的月餅。餅味可口,文化味更濃。

江陰市長涇鎮,古稱東舜,歷來為江南知名古鎮。這裡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歷代傳承的長涇月餅更是一絕,被評為江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中秋臨近,長涇老街幾十家傳統月餅作坊便迎來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候。吃月餅的時節裡,本鎮及周邊鄉鎮尋著香氣慕名而來的人們面帶笑容,扯著家長裡短,耐心地等著香甜酥軟的月餅出爐。如今的品種除傳統百果、椒鹽、細沙、芝麻、蔥油等餡心以外,低聚糖、靈芝、多肽、榴蓮、火龍果等新品亦爭相亮相。待新鮮月餅一入口,口感酥軟,味道香甜,值得回味一秋。

長涇月餅不但餡足料好,而且好吃不貴。廠家作坊普遍重內質而簡包裝,散吃自買的往往是油紙一張,五個一桶一包。送親饋友的包裝也是簡約大方,和社會上流行的過度包裝相比,呈現出低調實用的別樣追求。怪不得人們說,長涇月餅才是真正屬於“吃貨”的月餅。

長涇月餅與眾不同的地方很多,最具標誌性的是月餅上貼著的那張小油紙。這源於元代的一個傳說。據傳,元末紅巾軍利用中秋節機會,讓鎮上各月餅作坊生產大量月餅,並將“八月十五殺韃子”寫在小方油紙上貼於餅底,作為發動起義的聯絡信號。直到現在,長涇月餅貼小油紙的傳統還在,而市面上的蘇式月餅則是沒有的。這一小小油紙,體現著長涇月餅古法手工的質樸技術。

關於長涇月餅最早的記載,則見於明清江陰縣誌,清朝和民國也都有名人將其記載入文章詩詞中。“攜得月團醒午夢,箇中滋味品來真。香分一縷能消俗,茶到三杯也醉人。雪乳自能驅夏日,松濤偏作媚清貧。忝來更有云門餅,兩腋翩翩步句新。”——這是明末清初長涇名士趙扶九所寫的《登顧仲美佛樓邵九卿餉佳餅和諸友品茶韻》,詩文被在清雍正年間編寫的地方史志《涇裡志》記載了下來,成了長涇月餅最早見於史料的文字記載。月餅伴詩入史志,這口長涇月餅更是齒頰留香。

江南坊間都謂長涇月餅是貢品,也都有著關於貢品的故事流傳。這個傳說跟晚清年間兩代帝師翁同龢有關。這位老夫子在給小皇帝上課時也不忘吃些月餅點心,惹得小皇帝經不住嘴饞討來吃,還推薦給太后吃了。皇帝、太后一喜歡,宮廷自然要長期派人購置備用,由此帶來長涇月餅作為貢品聲名大振。翁同龢在罷官後回鄉閒居期間還曾專程赴長涇購置茶食,並把在長涇購買茶食這段文字寫入了日記,人們至今還能在常熟翁同龢紀念館中查閱到這一歷史記錄。

長涇老街的各種文化故事,融入每一塊月餅茶食之中,使之成為吳地傳統文化的別樣載體,走進千家萬戶,傳播四面八方。中秋臨近,這小小的一圓長涇月餅,可饞著了你?

(晚報記者 金恬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