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娛樂圈衰落了嗎,爲什麼?

一排糖_gvw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瞭解影視娛樂大小事!


看看2018年暑期檔的火爆的電視劇就知道了,《鎮魂》《延禧攻略》《媚者無疆》《香蜜沉沉燼如霜》等等,一舉為中國娛樂圈提供了多少新人演員。這些演員新人,未來他們會如何發展,但娛樂圈最缺的就是機會。


這些新人只要有作品,有機會,有工作,可以在娛樂圈慢慢的打磨。雖然說最後不一定能混出頭,成為一線和頂級明星什麼的,但至少有了成功的幾率是不是。


港臺娛樂圈衰落了嗎?為什麼?

港臺娛樂圈自然衰落了,原因非常的簡單,基本一句話能總結,就是隨著大陸的經濟發展,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等,全面重新迴歸大陸為中心,港臺自然也不例外。


現在的港臺影視文化方面,不能說是一潭死水,真的是狼狽不堪。相比之下,在港臺本地混出頭的幾率,已經越來越小。

今年網劇捧紅的新人基本都是大陸,而港臺的新人演員,不管是男明星還是女明星,甚至有潛力的新人,現在大陸觀眾知道的非常少,可以說無論數量,還有未來機遇,早已經遠遠不如大陸的新人演員。


最後,港臺如果有歷史意識的同胞們,你們需要認真思考一下,思量一下。華語流行文化產業而言,港臺到底是順應歷史潮流,融入大陸這個巨大的市場。一起創造華語未來流行文化,在世界範圍成為中華流行文化的趨勢?

還是港臺某些人,一定非得一意孤行,繼續做著早已經不實際的黃樑美夢?


香港文化產業過去的輝煌,一如王晶《澳門風雲》的香港春晚,最多還能夠再吃三年,五年、八年只怕都非常費勁。再等到香港四大天王老一輩港星老去,古天樂,吳彥祖等人都成為了老一輩,香港新人幾乎快沒有的時候,香港真的淪為文化沙漠。

臺灣人也不要高興得太早,仍然沾沾自喜,臺灣音樂產業現在是好一些。但影視劇方面,你們早就落後太遠了。不管臺灣人如何嘲笑大陸素質低,什麼強國玻璃心等等。


而然,現實和事實可是擺在面前的,也是非常殘酷的。如果臺灣人還有香港人並不正視,最後在文化產業這一塊,只有被徹底的邊緣化。

本人斷言,現在港臺過去老明星和宣傳大陸文化崛起,有興趣的大陸觀眾還會去看上兩眼。再過上十年,港臺再弄一些評價大陸文化的節目,大陸觀眾怕是連丁點反應都不會有,那時候才是最為可悲!


更多關於港臺文化衰落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令狐伯光


港臺娛樂圈衰落了嗎?

這些標題好容易誤導,又忽悠了。

其實只是香港的娛樂圈改變了遊戲規則,

大陸資金和香港資金,香港導演,主演香港製作團隊打著國產片的旗號。

現在香港的策劃人,出品人,導演主演包括製作團隊整個流程的人員,全部都是非常忙碌。

預約工作都要排期。

成龍大哥預約的工作排期到70/歲了。

古天樂兩年工作排期17/部電影……

甄子丹,劉德華,兩週,郭富城,等等等等……

預約排期都要一兩年後吧?

這些資料不再介紹了,自己查詢吧。

只是將這遊戲變換了個模式玩吧。

換湯不換藥。


用戶4059029361764


香港電影,一直都是華人世界的一面旗幟。即使是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一年產量只有六十幾部,但依然是華人世界最重要的代表,在製作實力上遠超內地同行,只是整體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在亞洲範圍內,被後起之秀的韓國全面超越。

造成這種局面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那樣,是因為缺乏資金而造成的。香港從來不缺資金,而是缺市場、缺人才。

在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臺灣和東南亞市場的票房要佔了一半以上,而即使是香港本地市場,人均每年7-8次的觀影數量,也是世界第一。但是,隨著DVD的普及,香港去影院看電影的次數急劇下降。同時,臺灣和東南亞市場先後被好萊塢攻克。雖然有內地合拍片市場,但誰都知道真正賺大錢的從來不是香港電影公司。就算是有的賺,也是幾家香港公司壟斷了這種資源。市場的消失,造成了香港電影人的退去與消失。

除了市場,人才是另一個重要因素。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真正是群星璀璨,各類人才可謂是目不暇接。但是,隨著海外市場的萎縮,大量資源被少數幾家大牌經紀公司牢牢霸佔,又引起了新人的青黃不接。大牌演員、導演控制住了一切資源,即使年紀大了、拍得不好了,仍然牢牢的控制住所有能控制的。

以上這些結合起來,就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持續衰弱。


熬小魚123


最近幾年港臺娛樂業越來越差的主要原因,我在我看來主要是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只要你注意一下港臺的娛樂業的影視歌曲都是打著華人的旗號,影響的是大多數華人,而最近幾年港臺越來越本土化,直接造成他們對華人的影響力感染力越來越差,因為沒有認同感,就算是臺灣人也不會喜歡港劇,而港劇也不見的臺灣會喜歡。  

第二個原因,因為日本對亞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差,而港臺喜歡抄襲日本的作品無論是影視還是歌曲,而這幾年日本的娛樂也是越來越本土化,加上國力的下降自然造成港臺沒有抄襲的目標,也就沒有創作的動力。  

第三個原因,我看也是主要原因其實港臺沒有專業的藝人學校,就自然沒有規化,很多上位的年青人除非突然暴紅不然很難上位,而且就算上位了,自身的專業也太差,演的東西真心讓人看不下去,這就是為什麼這幾年港臺的年青一代上位的人越來越少,還是老一輩的藝人在臺上撐場面  

第四個原因,我看也是主要原因,哪就是大陸自身的發展起來後,大陸娛樂人士自然製作與大陸接合的影視作品而港臺的哪些風格說真心話,在大陸能接收的人群越來越少,而大陸發展自然造成大量的投入而大量的投入自然造成更多年青人上位的機會,而大陸本身的學院式培養藝人讓藝人出來後基本上都有哪個能力,就看誰能把握機會了。  

我不知道將來港臺的風格會不會變但我卻知道如果不變的話將來港臺的藝人機會,會越來越少,而大陸這些年跟美國娛樂業接合的越來越多,很可能將來就是合資拍片製作了,哪樣,港臺的人士如果還以現在的心態看大陸以後必然被市場放棄。華人以後的娛樂產業還是要看大陸這是又市場決定的。


快速貸款


第一點:自閉

香港的娛樂圈基本上可以分為四部分:電視圈,樂壇,電影圈和一些其他媒體的藝人。基本上可以說電視圈已經等同於TVB,樂壇已經萎縮到歷史最低點基本上已經捧不出歌星了而且還有被TVB蠶食的趨勢,電影圈則已經封閉化,通常老闆拍電影都會固定用同一個導演,導演又會習慣用同一批人,因此今年金像獎鮮有新人,除非有新的投資商決定用新導演新人馬,否則新人難以露臉,最後一飯則是其他媒體的藝人,例如網絡、電臺等,這飯人由於投放資源有限缺乏存在感。基本上以上四飯人都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很難像九十年代一樣捧出亞洲級別的天皇天后。

相比之下國內的電影圈則顯得蓬勃得多,雖然題材有侷限,但是演員班底新人層出不窮令人應接不暇,而且偶爾能出佳片。


第二點:只能有一個是大哥

香港和上海是一對冤家城市。只能有一個是大哥。

1842年香港開埠,首開風氣,接觸了最先進的工業文明,上海籍籍無名;1860年代上海開埠,20年後在文化上趕超香港。1860年代,上海興辦報業,人才派到香港去學習,可見香港在文化事業上是遠比上海牛逼的。可是1890年代的時候,香港的報紙跟上海的普通報紙都沒法比,更不要說《新聞報》《申報》這樣崛起中的巨擘。

報業的發展只是文化事業中的一方面,但是為工業社會培養了現代化的文人,他們不再為求取功名而讀書,靠辦報也能取得不菲的收入和很高的社會地位。劇作家,小說家,評論家,一茬一茬成長起來,無一不是藉助報業的助力。張恨水長篇章回小說借於此,此後金庸的武俠小說亦是。

到了1930年代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上海文化輝煌得耀眼,在好萊塢剛剛建立起來製片廠制度的時候,上海的電影業已經培養出周旋、阮玲玉這樣耀眼的明星。現在看黑白的《馬路天使》、《神女》依然能讓人感動到掉淚,那時候就有這樣的的穿透力。電影是一個工業化的體系,當時上海的電影評論也發達得驚人,偶爾在國圖新館一層翻到了當時的上海電影雜誌,當時的電影評論跟現在並無二致,水平異常得高,而這樣的電影雜誌彙編有幾十大本。藍(jiang)蘋(qing)指導的八部樣板戲現在看起來其實水平不低,她當時也在上海只是一個普通明星。

只是粗淺的看了幾部當時的上海電影,這些電影的共同特點是異常關注底層人們的生活,關注殖民者跟本民族之間的矛盾,關注中西文化,城鄉文化的衝突,關注俠義精神,這些都與商業化並行不悖。這些珍貴的思想很少在今天的電影中看到了,無論是大陸的還是香港的,而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為成功的系列裡面幾乎或多或少包含上述的因素,李小龍系列,黃飛鴻系列,包括周星馳系列,雖然不再有家國民族情懷這種宏大敘事,但是對弱者和底層的關注無出其右。

要理解現在香港電影的衰落,先看看當年是怎麼興起的。這個問題應該放在建國後,文化、商業由上海轉移到香港的歷史背景下去理解。這是又一次的轉移,因為上海再一次處於 閉關鎖國的狀態。很多人搬遷到香港,中間派人士很多,不願去臺灣,也不願意留在內地。燕京大學的,中央大學的,聖約翰大學的都來了,接受最優良的教育,又經歷大上海商業化淘洗的文化精英們,匯聚到香港一個蕞爾小島上,不爆發都奇怪。

香港電影業幕後真正的推手邵逸夫、鄒文懷這些人不是香港人,是上海人,是建國後從上海遷到香港的,可是本來是在大上海環境下成長的。當他們這一代人謝幕的時候,也就是香港影業光輝歷程終結的時候。在政治環境漸漸相差不多的時候,香港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是上海的對手。


大王丶叫我來巡山灬


以TVB為例吧,
觀念,還停留在我祖上是府臺的年代。以為自己還很屌,其實已經在過時。
題材,太狹窄,演來演去,無外乎醫生律政商戰警察黑幫,而且就那幾個演員,重複性太強。這也是面積小的通病
文化,說實話早些年領先大陸一大截,現在緩過氣來的大陸玩起文化,能把他們爆出渣來。 各種文化的資源還是大陸多一些的。
投資,總想小成本搞大收益,場面上不去就搞劇情極端化,藝人工資上不去北上淘金,自身越來越沒有吸引力。
最後一點,自己作死,沒事兒就黑一下大陸,有時候就是為了黑而黑,不僅丟了早些年代的人文氣息,還顯得自己小心眼。
總之是越來越狹隘,越來越小眾化了。


冷眼觀望人間


我感覺香港比較注重演技派,但現在香港著名的演員已經有些上了年紀,而現在有些藝人在香港只是顏值高,光靠他們並撐不起一部劇。所以,久而久之香港娛樂圈就衰落下來了(只是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Skm男票起義


香港比較注重演技派,香港是個商業國際化大都市,當然也是個娛樂性電影文化輸出的城市。

近期香港的電影有複數景像。

以一批國際知名度的老藝員,帶領下片約頻頻就感覺得到了。


股海人生260


臺灣娛樂圈衰落的原因沒啥太複雜,本來的體量就不是很大,再加上玩命的去中強調本土化,既然失去文化的根本,自然也就難得贏取更大大陸的華語市場。香港娛樂圈之所以衰落,面上最簡單的原因是內地娛樂事業發展是異乎尋常的迅捷和壯大,人往高處走是人之常情,這是誰都能想到的。問題是香港娛樂一向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財力人力技術等實力也曾碾壓大陸娛樂圈,若非發生此消彼長的事情,港娛樂原本還是可以分庭抗爭很長一段日子的。實際上本世紀之初,香港娛樂界的有識人仕對大陸娛樂的崛起是有過力戰的預案的,雖然當時青霞曼玉楚紅四大天王已然開始隱退,但中生代的秀文祖兒伊健鎮宇青雲作為過渡人物也能割據一方,若新生代的小生花旦柏芝TWINS,霆鋒冠希等人才儲備能順利接班,以當時這批花旦小生在兩岸三地的人氣,香港娛樂圈未必不能與大陸同行一戰。然風起青萍之末,一場豔照門的風波,直接給予了香港娛樂圈一代青年人才儲備以毀滅性的打擊,豔照之後港花凋零,華語市場大陸的周迅趙薇兩冰子怡飛速領前橫掃六合,如當大陸的各種小花鮮肉已然上位接班,這個結果是豔照門之時無人考慮過的。雖然此圈頗亂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總歸是口講無憑查無實證,不至於落人口實。若當時英皇等一眾港娛之老大能對豔照持有者之協迫能有所妥協,何至於為了幾千萬大洋,失去整片天下呢。更何況連你自家的藝人都不去保護,日後還有誰能相信於你,香港娛樂圈也毀於英皇等一眾港娛老大的短視。


金鎖橫江


香港是個商業大都市,當然也是個娛樂性城市,但地方實在是太小了,能拿的出手的演員歌手也就那麼幾個,並且香港的社會(黑),基本上是一家獨大,沒什麼真正的實力,靠關係就行了。只有以前的幾位所謂的天王什麼的,還能上個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