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的小孩少玩遊戲呢?

在親子關係當中,與孩子的互動可以有效地塑造孩子行為。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來表達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不但能夠增進彼此的瞭解和聯結,而且能夠讓雙方在一種愉快的溝通氛圍當中增強感情。而如果使用強制的方式去約束孩子的行動,

就會導致彼此的沮喪甚至怨恨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的小孩少玩遊戲呢?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媽媽無意中看到兒子在偷偷地玩手機,他把兒子叫到身邊,嚴厲地指責他:“你馬上就要參加考試了,成績一直不好,還總是在玩手機,快把手機給我。”

兒子死死地握住手機爭辯:“我沒有總是玩,才剛拿出來。”

“你有什麼可以辯的,趕緊給我!”

但是孩子抓得更緊了,媽媽生氣地說:“不給我是吧?那我一會兒告訴你爸爸。”

“爸爸下班後我會給她的。”孩子小聲地回答。

“不行,你現在必須給我,你沒有資格和我講條件,只能聽我的,聽到沒有?不然我現在就給你的班主任打電話。”說著,媽媽拿起了電話。

“隨便!”孩子還沒等媽媽按下電話號碼,就氣呼呼地跑了出去……

在生活中,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而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這些反應也習以為常。但是家長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情緒教育對孩子和親子關係的影響,也沒有意識到這種溝通是一種典型的無效溝通。上述案例當中,父親威爾雖然是為孩子好,希望他能專心學習,不要玩手機,但是他採取的卻是一種說教的、帶有負面情緒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努

力沒有被肯定,以致於對媽媽表現出冷漠和對抗的態度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的小孩少玩遊戲呢?

而對於媽媽來講,這樣的交流表達不但徒勞無功,而且還會對他自己的心態產生影響,久而久之,這種影響就會擴散到其他關係的交流當中,形成隱性的精神暴力。那麼,在親子關係當中,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與孩子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交流呢?實際上我們依舊可以藉助非暴力溝通的要素去實現。

(1)不要評價,而是觀察

這是與孩子進行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也是比較艱難的一步。因為對於孩子,我們總是喜歡先入為主地去評判他們的舉動和行為,還自以為是在表達客觀的事實,甚至有時候會武斷地給孩子貼上自己想當然的標籤,只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沒有順應我們的心意。就像案例中的父親一樣,他說孩子不好好學習,“總是”在玩手機,其實他的表達就是評論,而不是觀察。而這樣的表達方式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引發孩子的反感,尤其是對於叛逆期的孩子而言,還有可能深化雙方的矛盾與分歧。如果父親能夠客觀地表達:“我看到你在玩手機,是不是作業太難了?”相信最終的結果一定會大大不同。

(2)通過“示弱”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親子關係當中,父母不但需要正確地把握孩子的感受,同時還要在瞭解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之後再表達出來。而為了讓溝通更順利,溝通的效果更好,家長有時候就需要適當地“示弱”。

例如,當孩子對父母說“你根本不瞭解我的想法”時,父母要怎樣說呢?如果父母回應“我怎麼不瞭解你的想法呢”或者“你能有什麼想法”,這種回答就不是表達感受,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在非暴力溝通中,善於表達感受的回應應該是這樣的:“聽到你這麼說,我感到有些難過,因為我很希望在你遇到問題的時候,我能

第一時間幫助你。”這樣的表達能引導孩子更好地去明白父母的關懷,進而理解和信任他們。

(3)提出具體的請求

家長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請求,需要清楚而具體地告訴他們,自己希望他們如何去做。如果請求的表達不具體,那麼孩子就會不知道怎樣才能讓父母滿意,甚至會誤解父母的意圖。例如,“你應該尊重我”這樣模糊的表達,就會讓孩子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他們心裡甚至會想自己哪裡做得不好。而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對孩子說:“你跟我說話的時候不要大喊大叫。”這樣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應該如何去做了。

在案例中,威爾不但沒有提出自己的請求,也沒有真正地觀察體會孩子的感受與需要,而是一味地指責和批評,所以他所期待的事情也走向了反面。如果運用非暴力溝通去表達,那麼整個事件的結果就會大大不同。我們來看一下:

媽媽走進兒子的房間,發現他正在用手機玩遊戲,作業也沒有做完。於是,威爾在孩子的面前坐了下來,溫和地對他表達自己剛剛的觀察:“你剛才是在玩遊戲嗎?”

“是的。”孩子默默地點了一下頭。這時,媽媽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很遺憾,現在你的作業還沒有完成,畢竟你馬上就要考大學了,我和你的爸爸都希望你能考上自己喜歡的大學。你有沒有經常在學校裡玩遊戲呢?”

“我沒有,實際上我很少玩。”孩子馬上回答。媽媽繼續說:“我相信你,那你為什麼會在今天玩呢?”

“有一道題太難了,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出來,所以打一會兒遊戲放鬆一下。”媽媽弄明白了孩子玩手機的原因後,開始關注孩子的感受:“遇到難題的確是一件

頭疼的事情,所以需要緩解和放鬆一下,通過玩遊戲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對嗎?”孩子點了點頭。

“那除了玩手機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

“向您請教。”孩子脫口而出。

媽媽笑了一下:“還有沒有呢?”

孩子想了想,說:“還可以發呆。”

在媽媽的引導下,孩子有了不同的答案,比如向父母請教、給老師或同學打電話等。最後,父親也向孩子提出了自己的請求:“你看,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就會有很多的解決方法。以後再遇到難題,就選擇一種最適合的方法來解決,怎麼樣?”

“當然可以。”“還有,有時候很難抵擋手機遊戲的誘惑,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孩子由衷地回答:“等爸爸下班回來後我就把手機交給她。”

對話至此,孩子和媽媽的問題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非暴力溝通就是這樣一種友善而平等的交流方式,通過非暴力溝通,父母可以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孩子塑造自己的行為,並鼓勵他們用最合適的方法解決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難題。

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的小孩少玩遊戲呢?這種表達可以超越個人的心智和情感的侷限,突破傳統交流方式中引發負面情緒的思維,從而搭建起一個自我與他人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平臺。在親子關係當中使用非暴力溝通,不僅僅可以提高家長們的思想教育技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還能促進孩子身心的成熟度,提高他們的思維行動能力,為他們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