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最近,人民網連發了幾篇評論,批評網絡文章各種“跪求體”、“哭暈體”和“嚇尿體”等等;而這篇評論,也算是說出了人民群眾的聲音了(終於~)。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這種浮誇的文風,不止是體現在各種的標題十分情緒化的“XX體”上,也體現在那些看似客觀的標題上。

就像“XX刷爆了朋友圈” 這句話,看上去好像經過“大數據”統計,XX這玩意是受到十分多人的關注。

可是往往我們的體驗更是:對不起,你口中刷爆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不信,你去用“刷爆朋友圈”為關鍵詞搜索一下出來的文章,結果你會發現,別說那些文案刷爆了你的朋友圈,你甚至可能連它的影子都沒看過。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那麼,究竟是我的朋友圈不夠高貴,還是你的標題太忽悠人?

01

時間回到十年前,我們覺得一件事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應該是在各大正式媒體、門戶網站上都看到這件事的報道。

而在今天,“火”的標準變成了這件事在朋友圈、微博上很多人轉發和評論,這才是今天的“火”。

據美國一項調查發現,現在有62%的人,獲得新聞的渠道完全都依靠社交網絡。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所以,對於那些做宣傳的人來說,最成功的莫過於自己想要推薦的文章/資訊“刷爆了朋友圈”,在社交網絡上刷屏。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這個社交網絡時代賦予了朋友圈極為重要的地位,這就是為什麼“XX刷爆了朋友圈體”總是頻繁出現的根本原因。

不過,真正能“刷爆朋友圈”的事並不多,舉個例子,即使是最近期的世界盃雖然很火,但也遠遠沒到刷爆朋友圈的程度,很多人對足球還是不太感冒。

朋友圈是一個十分封閉的社交圈子,只會顯示你所通過的好友所謹慎地發出的內容,同時,“髮圈者”還能精確控制他發的內容會被誰(通過發朋友圈時的分組功能,屏蔽功功能)看到,各種隱私設計,比如拉黑與反向拉黑,還有隻顯示三天朋友圈功能,都讓朋友圈變得十分封閉。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因此,除非這個事情足夠的“現象級”,能夠讓不同圈子和領域裡的人都產生巨大的共鳴,否則你是很難在每個人所涉獵的不同圈子裡找到相似的東西。

一般這些能夠“翻越”朋友圈重重高牆的事,要麼是影響到每一個人的重大國家政策(但因為“種種你懂的原因”,反而朋友圈裡這類東西不會出現得太多),要麼就是嚴重的社會事件和基於此的倫理討論。

比如前幾年的一宗“人販子”案,引起了全網要求加重人販子刑罰的討論,這個消息當時就把朋友圈給刷屏了。

人販子的話題確實能觸動絕大多數人的內心。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除此之外,真正能“刷爆朋友圈”的消息,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02

更有趣的是,要刷爆某一個人或者某個小群體的朋友圈,操作起來其實又十分的簡單。

記得之前在某bbs論壇上看到一個匿名帖子,帖主分享的“騷操作”實在讓人佩服。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他是在一家大型的汽車公司裡負責做新媒體方面宣傳工作的,他深深明白“刷爆朋友圈”對於自己工作的意義,但他又明白,要做到讓自己的文案真正“刷爆朋友圈”事實上很困難,於是他做了一個折衷的決定:刷爆所有的人(客戶)的朋友圈很難,但刷爆自家領導、老闆的朋友圈太簡單了。

於是,他開始讓自己在公司裡的同事去借機加一下自家公司領導的微信,一般以問業務為理由,對方都不太會拒絕。

然後,每次發完一篇宣傳的文案後,都會讓這些加了領導微信的人,以發紅包作為激勵,隨手轉發到朋友圈,讓領導看到。

慢慢,這就產生了一種他的文章總是在領導的朋友圈裡刷屏的觀感,於是領導對他的宣傳工作表示滿意。

他就這樣一直步步高昇,現在也變成了一個被下屬用“朋友圈刷屏”欺瞞的領導。

最後這個人總結說,千萬別小看這種操作,第一次領導也許會懷疑這種“刷屏”只是運氣,第說二第三次後,他就會慢慢覺得你確實花了功夫去宣傳了。

“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不是沒有道理的。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因此,現在很多職場人已經明白到,一個好的員工除了要在辦公室、工廠裡爭取表現給上級看之外,你的卓越表現也必須延續到朋友圈,讓上級也在朋友圈看到你的表演,那樣才算是真的成功了。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文章總是千方百計想說服你,他這東西刷爆朋友圈了,你還不點開看看就是錯過了熱點,與時代脫節了。

而他這玩意,可能也就只能刷爆他老闆的朋友圈而已。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最後,我們不想單純地跟人民日報一樣,只批評文風的浮誇,更重要的是,我們作為消息的受眾,能否都做到對所有在社交網絡上流行的信息,有清晰的思考,客觀的分析?而不是盲聽盲從,不知所向?

古語有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事實上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要做到“偏聽”還真的不容易,海量資訊都是塞到你的耳朵裡眼睛裡的,也許,我們更需要的“兼聽”完之後的思考。

對不起,你口中刷爆朋友圈的東西,我朋友圈裡都沒有

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曾經預言過:“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

到了現在:“想要當名人的人”太多了,“能認真看戲的觀眾”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