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桷坪、黃桷埡、黃桷渡……重慶人心中,都有個叫「黃桷」的地方

重慶以黃葛樹為市樹,到處都有,大路邊,城牆裡,山坡頂,陡坎上,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作為重慶市樹,黃葛樹象徵著重慶人頑強拼搏的精神,也象徵著重慶欣欣向榮之前程。據市民政局介紹,在我市40多萬條地名庫中,有不少熟悉的植物地名,如大竹林、李子壩、梨樹灣、枇杷山、芭蕉園等。其中,由黃葛樹這種植物延伸出來的地名最普遍,比如黃桷坪、黃桷園、黃桷壪、黃桷堡······

“黃葛”系地名少 “黃桷”系常見

黃桷坪、黃桷埡、黃桷渡……重慶人心中,都有個叫“黃桷”的地方

黃桷坪正街

明明是黃葛樹,因黃葛樹而成名的地名,“黃葛”系倒很少,“黃桷”系卻很常見。

“現在滿大街都是黃桷地名,已經約定俗成了,涉及地名、戶口等系列問題,改起來的成本也很大。”為何常見“黃桷”系地名而少有“黃葛”系,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分析,一是重慶人的方言口音,“葛”“桷”讀音都讀成了guō(郭);二來以前人們對植物分類沒完全掌握清楚。“可能以為黃葛樹屬於高大喬木,應該是木旁。”李正權說。

據瞭解,在重慶的“黃桷”系地名中,最著名的要數黃桷埡了。

黃桷坪、黃桷埡、黃桷渡……重慶人心中,都有個叫“黃桷”的地方

黃桷埡老街

“黃桷埡本來應當寫成黃葛埡,但那個‘葛’字重慶人(包括官方文件)都寫成了‘桷’,後來大家也就這麼寫了。”李正權告訴記者,舊時,從重慶城去貴州,要從儲奇門過河,從海棠溪爬山到黃桷埡,然後經老廠、三百梯、鹿角、界石等地到綦江。黃桷埡地處這條南大道的要衝,於是逐漸繁榮起來。至清末,這兒便設鄉,名崇文鄉。“因為上黃桷埡的山路上有很多黃葛樹,特別是那埡口處的幾株黃葛樹高大古老,樹萌遮天蔽日,人們往往只知黃桷埡,而不知那兒叫崇文鄉,後來,政府也乾脆將其改為黃桷埡了。”

如今,黃桷埡已成為重慶人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究竟是“黃桷渡”還是“黃葛渡”

黃桷坪、黃桷埡、黃桷渡……重慶人心中,都有個叫“黃桷”的地方

黃桷渡老照片

此外,重慶還有著名的黃桷渡,早在1500多年前,酈道元就在《水經·江水注》中提到了黃桷渡。“不過寫成了黃葛渡,重慶人把‘桷’讀成‘葛’,酈道元可能是聽了這樣的音誤會成‘葛’,才寫成了黃葛渡。”李正權猜測。

究竟是“黃桷渡”還是“黃葛渡”?為了答疑解惑,南坪街道黃桷渡社區文化牆上,張貼了黃桷渡地名變遷的歷史。工作人員介紹,為了追問黃桷渡這個地名得由來,他們查詢了大量的資料,“黃葛渡”與南宋末年重慶知府餘玠、清朝乾隆年間巴縣知府王爾鑑都曾歌詠過的“黃葛晚渡”有關。

“但餘玠是湖北蘄州人,王爾鑑是河南盧氏人,而他們來重慶前,恐怕都沒聽說過黃葛樹是什麼模樣,但他們都是重慶人的父母官,有一定的影響力,有不少人文人雅士也跟著把這一景點叫‘黃葛晚渡’了,但老百姓並不買賬,不認同‘葛’字。” 工作人員解釋,在老百姓的理解裡中,黃桷樹是樹,理應從木旁,如一棵白楊、一棵紅松等,一看就是一棵樹。而“葛”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和黃桷樹巴不到邊,所以黃葛渡理應為黃桷渡。而黃桷渡、黃桷渡社區地處南岸區南橋頭,正好處於古時“黃葛晚渡”所在地,所以黃桷渡由此得名。

黃桷渡300多位老鄰居相聚

黃桷坪、黃桷埡、黃桷渡……重慶人心中,都有個叫“黃桷”的地方

黃桷渡老街坊相聚

1998年,因城市建設,黃桷渡拆遷,當地居民陸續搬走了。但曾經的鄰居們並沒有忘了這裡,時常聚在一起回憶這片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5月初,來自天南海北的老街坊都回來了,聚得最齊的一次,有300多人。”68歲的趙桂蘭是土生土長的黃桷渡人,她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這是老街坊們第六次聚會,遠在悉尼的老鄰居都回來了,有的都80多歲了。“300多個老街坊聚在一起,以傳承黃桷渡歷史文化為主題,回憶我們印象中的黃桷渡。”趙桂蘭說,不少遠道而來的老街坊聽說老街上的黃葛樹因修軌道線要移栽,當天,很多人專程到樹下去和曾經伴隨他們成長的老樹一起合影。

黃桷坪、黃桷埡、黃桷渡……重慶人心中,都有個叫“黃桷”的地方

在黃葛樹下合影留念

據瞭解,遠在北宋初期250年前,黃桷渡就是連接長江南岸與渝中、重慶到黔貴的必由之道。因南岸沿江及道路兩旁佈滿參天綠蔭的黃葛樹,為候船過江的客商及路人護涼遮蔭,由此而得名為黃桷渡。

“七十年代建設長江大橋和南濱路的擴建,舊城改造後,黃桷渡就退出了人們的視野。但那份濃濃的情和戀,那份眷,依然在我的睡夢裡時常湧現。”趙桂蘭寫了不少關於黃桷渡的文章,她說,寫這些文章一方面是寄託鄉愁,另一方面,也希望黃桷渡這段歷史記憶能夠傳承下去,讓它能夠活在更多人的記憶中。

重慶還有一個黃葛峽

黃桷坪、黃桷埡、黃桷渡……重慶人心中,都有個叫“黃桷”的地方

黃桷古道

“重慶還有一個黃葛峽,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沿長江東去30裡,迎面一座大山擋住去路,江水拐一個90度的彎,再拐一個90度的彎,才從那大山縫隙中鑽過去。那大山就是鐵山坪,那縫隙就是銅鑼峽。”李正權說,銅鑼峽中原有很多枝繁葉茂、樹大根深的黃葛樹(至今尚有不少),因而又被稱為黃葛峽。酈道元《水經·江水注》:“江水逕陽關,又東右逕黃葛峽,又右逕明月峽。”指的就是銅鑼峽。

說到“黃桷”系地名,不得不提到黃桷坪,它與九龍坡相鄰,九龍坡靠長江邊,從九龍坡上一面陡坡就是黃桷坪。”李正權分析,九龍坡是“壩”,黃桷坪是“坪”。雖然“壩”和“坪”都地勢平坦,但卻很有區別。他解釋,九龍坡是長江沖刷而成,黃桷坪卻是臺地。那臺地的邊緣往往是岩石,那岩石上就只有黃葛樹能夠生長。正因為黃葛樹多,所以取名黃桷坪。

黃桷坪地勢平坦,靠近火車站,正好修倉庫。加上那兒有電廠,還有美院,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很是熱鬧了。如今,黃桷坪已成了藝術聖地——塗鴉一條街,但卻很難看到黃葛樹了。

鏈接>>>

觀音巖本是觀音崖

學田灣本是學田壪

“一般來說,某地必須有某種植物,而且這種植物還要具有某種特別的意義或具有某種突出的特徵,才會用這種植物來命名地名。”李正權介紹,黃葛樹是土生土長的重慶“特產”,壽命長,動輒就是百年大樹。黃葛樹喜光,耐旱,耐瘠薄,適應能力特別強,重慶人也特別喜歡黃葛樹,所以以它為名的地方就很多。重慶老城內,過去就有黃桷街、黃桷居街,主城內還有黃桷坪、黃桷園、黃桷壪、黃桷堡、黃桷街……走出主城區,以黃桷來取名的地方就更多了,每個區縣都有,多的甚至有幾十個。

因黃葛樹成名,地名卻成了“黃桷”系,這或許會讓外地人懵圈。

“這不奇怪,觀音巖本來叫觀音崖,學田灣也不是三點水那個壪,而是土字旁的壪,意思不是河灣,而是山間小平地。地名是人取的,叫的人多了,就固定下來了。”李正權說,舊時,重慶市一個移民城市,口音駁雜,“以訛傳訛”也就在所難免,特別是重慶人大多分不清前鼻音、後鼻音,讀不準捲舌音,加上人們又總愛寫簡單的字,最後也約定俗成了,再改過來的話,難度就大了。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