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有一位大師級別的泰斗人物,他一生都在做學問、做老師,甚至為此終生未娶。在我國建設的最關鍵時期,那些為國奉獻的科學家中,有將近一半的人數都是他的學生。

而他本人,也是那個時代的最後一個大師。但就是這樣一個學冠五車,桃李出色之人,晚年卻過得相當悽慘,現如今也無人知曉。

他就是葉企孫,被我們拋棄地最遙遠的學者,被我們遺忘地最徹底的老師。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一、中國最後一位大師

12歲的時候,葉企孫考取了清華學堂,是當時的清華的第一批弟子,也幾乎是最年輕的弟子。在清華的學習,他一直名列前茅,並且憑藉自己的努力前往美國留學。

在美國留學期間,他研究的物理學,在23歲的時候就已經研究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精確的普朗克常數h值,在美國一舉成名。除此之外,葉企孫還有一項世界矚目的研究成果,那就是流體靜壓力對鐵磁性金屬的磁導率的影響。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有了這兩項成果,美國人對中國科學家的看法開始不斷刷新。不過,對於葉企孫來說,在美國留學從來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真正想要做的是,是利用自己所學一步步振興中國的科學,而後的事實證明,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回國之後,他擔任的清華的老師,並且一手創建了清華的物理系,這一年葉企孫不過是27歲。在當時中國少有的科學家中,他是最年輕的,而所作出的成績也幾乎是最令人矚目的,因此便有了“中國最後一位大師”的稱號。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倒不是因為他後來沒有出色的大師,更是因為他的成就加上他的學生陣容,讓他幾乎成為了一個難以超越之人。創建了物理學院之後,葉企孫並不滿足。

在他一步步的帶領下,清華又逐步健全了包含數理化等在內的6個系的理學院。可以說,在清華髮展的初期,他撐起了半壁江山。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二、一生都在為學生

葉企孫的一生都在做研究,都在教書育人。進入清華任教以來,他不拘一格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在新中國的院士中,有79名都是他的學生,在兩彈元勳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師出於他。

“被人們所熟知的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他們的老師都是同一個人--葉企孫。他有著世界著名的一批學生。不管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研究者,葉企孫都是相當成功的。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葉企孫特別注重因材施教,他從來都不會用學歷看人,華羅庚就是一個相當好的例子。華羅庚之所以能夠在後來成為數學家,葉企孫可以說是他的伯樂。在眾人的反對聲中,他將初中學歷的華羅庚帶入清華。

並且在適當的時機,幫助華羅庚出國留學,這才有了我國後來的“現代數學之父”。在抗日戰爭中,他的學生熊大縝被誣陷至死,葉企孫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都在為他奔走,只為還他一個公平。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不管是作為學者還是作為老師,葉企孫都是相當成功的,並且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如果一定要說遺憾的一點,那就是他對自己太狠了。

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為了因材施教,他經常一個人工作到深夜。但是在他最難受、最孤獨、最無助的時候,他都只能默默忍受,因為他一生未娶,始終沒有一個家。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三、晚年淪為乞丐少有人知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經歷了一場特殊的運動,在那期間,葉企孫不幸被牽連。幸而後來事實清楚,他終於被放了出來。但或許是因為年齡大了,或許是因為這一生太操勞,葉企孫已經神志不清。

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家人,被放出來之時也沒人知道。生病的他只能獨自一人砸大街上游走,但即便如此,他的腦海中卻依然記得學生、記得清華,記得那些他曾經付出了一生的東西。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年邁的葉企孫走在中關村一代,穿著與乞丐無異,他常常會在垃圾堆中撿一些食物,偶然也會在小攤販手上討得一星半點的水果。有時候他還會直接向迎面走來的學生伸手:有錢給我幾個,所求不過三五元而已。

然而,在偶爾難得清醒的時候,他又會讓自己遠離學校,遠離學生,他實在怕自己神志不清傷害到學生。這是他萬萬不願意看到的,於是只要一清醒,他就儘量讓自己躲得遠遠的。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教出79名院士一生未娶,晚年成乞丐少有人知

​但是他對於學生與清華的執念實在是太深。1977年,在葉企孫臨死之前,他嘴裡還含糊不清地說著這幾個字:回清華,回清華……

對於葉企孫來說,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清華,獻給了學生。年輕時候,他有過最輝煌的時候,晚年時候,他也有最落魄的時候。但就他臨死前的那幾句話來看,他應當是無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