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存款「不翼而飛「是銀行出問題了?

在中國如果問什麼企業最能賺錢?那麼答案無疑會有兩個,一個是強大的房地產企業,另一個則是賺錢賺到不好意思的商業銀行,此前我們專門分析過銀行亮眼的財報數據,然而在這個一片亮色的背後,銀行的一大隱憂被暴露出來,這就是銀行存款增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低,大家都在問銀行存款增速的新低到底是大家都沒錢了還是銀行自己做錯了什麼?

万亿存款“不翼而飞“是银行出问题了?

最近每日經濟新聞發佈報道《金融機構存款增速創1979年以來新低 錢到底去哪裡了?》引發了廣泛熱議,Wind數據顯示,1978年12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為6.9%;1979年12月,同比增長18.00%,增速大幅上漲。此後,1979~2014年間,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

今年6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4%。往回看,這一數據可謂是近40年“谷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數據顯示,自1979年至2018年這39年間,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從未跌破9%。而2018年2月以來,存款餘額增速均在9%以下。

進入2018年,《每日經濟新聞》發現1月份這一指標剛反彈至10.5%,2月便又開始下滑,並出現自1979年以來首次跌破9%的情況。自此直至7月,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均低於9%,甚至在2018年6月出現自197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僅為8.4%。1月至7月各項存款餘額分別為167.97萬億元、167.67萬億元、169.18萬億元、169.72萬億元、171.02萬億元、173.12萬億元、174.15萬億元,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分別為10.50%、8.60%、8.70%、8.90%、8.90%、8.40%、8.50%。

看到這樣的新聞報道,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很多人看到之後的直觀感受是,大家是不是都沒錢了?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面對沒錢的苦日子了呢?

万亿存款“不翼而飞“是银行出问题了?

二、存款消失的鍋到底該誰背?

看到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我們不能從宏觀的角度一概而論,而是要認真分析存款餘額增速下降的問題根源,我們發現其實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銀行存款餘額增速的下降和居民的收入與財富之間並不能直接劃等號,裡面所涉及的問題和層次相當多,需要我們一步步來判斷:

万亿存款“不翼而飞“是银行出问题了?

一是存款餘額增速下降有背後的統計問題。我們仔細研究發現存款的餘額增速下降的核心在於增速而不是絕對值,這樣問題就來了,其實從總量來看,各大金融機構的存款餘額其實並不低,到7月底已經達到了174.15萬億元的高位,比起1978年簡直是天壤之別,當然這樣的問題也帶來了一個直接的結果,這就是從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世界各國都呈現出一個階段性S型增長的趨勢,一開頭經濟發展起步較慢,到了一段時間之後經濟開始出現蓬勃增長,經濟發展增速保持了相當時間的高位增速,等到了一段時間之後,經濟增速就會放緩,這是因為基數已經足夠大了,再保持之前的高增速已經不太可能了。

對於中國經濟來說,國家也是判斷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所以銀行存款增速也同樣會受到宏觀經濟增長的影響產生增速的換擋現象。但是,我們能說這就是一個宏觀經濟現象,沒有人有責任嗎?然而也不能這麼說,因為數據顯示,2018年4月份居民存款大幅下降1.32萬億元,創下單月最大降幅。其中工農中建四大行個人存款較3月末下降9209.86億元,佔存款下降總額的77%。雖然此後止住了跌勢,但反彈乏力,7月份居民存款環比仍減少0.4%。這個絕對值的下降就不能用增速的換擋來解釋了。

二是高槓杆和消費主義帶來的存款減少。在中國這些年來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經濟趨勢,第一個趨勢是由房地產帶來的高槓杆,1997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餘額不足200 億元,2017年,全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82.15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約49%。再來看住戶存款餘額的變化,1997年末全國城鄉居民儲蓄餘額為4.6萬億,2017年年末全國住戶存款65.20萬億,年均複合增長率僅為13%。由於各地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再加上中國人買房普遍喜歡採用按揭貸款的槓桿模式,最終導致了房地產引發的高槓杆,高槓杆的結果就是居民家庭財富都被集中到了房地產等固定資產上,那麼流動性資產代表的存款就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情況。第二個趨勢則是消費主義的盛行。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大量的80後、90後年輕人已經養成了消費主義的觀念,大部分人的觀念都不是賺了錢存起來,而是賺了錢消費出去,之前我們能買的東西有限,但是現在京東、天貓、淘寶、蘇寧等等電子商務巨頭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渠道,再加上各種媒體所宣揚的消費主義思潮讓中國形成了類似於美國的消費主義趨勢,大家的錢都不存起來了而是被消費掉了。

三是銀行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投資渠道。原先由於中國金融服務非常單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錢了之後的投資渠道之後只有存款和國債,由於國債是限量發行的,所以基本上錢都進入了存款體系,然而隨著中國金融體系的不斷髮展壯大,除了銀行存款之外,我們有了太多的投資渠道,比如說以餘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貨幣基金,以證券市場為代表的股市交易,以基金市場為代表的非貨幣類投資基金,還有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體系,這些投資渠道的多元化,讓大家投資於銀行的錢被快速分流了,僅以餘額寶為例,最新相關數據統計報告,餘額寶目前已經對接的6只理財基金2018年6月底統計總和規模已經到了18602億元之,這樣的分流再加上商業銀行本身的服務不到位,最終讓銀行的存款出現了大規模的下降。

綜上所述,雖然有很多外部的原因,但是我們也必須要看到,銀行作為中國最大的金融機構,其本身的服務質量和給人們帶來的收益水平都是遠遠達不到互聯網機構等新興金融投資主體的水平的,如果商業銀行再不去改變自身的行為,未來將有可能真正被其他金融機構所顛覆,這樣的危機商業銀行們看到了嗎?

万亿存款“不翼而飞“是银行出问题了?

免責聲明:[ 金融之家-JRZJ.COM刊發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