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〇年代那麼困難,爲什麼爺爺奶奶還要生養七個子女?

五〇年代那麼困難,為什麼爺爺奶奶還要生養七個子女?

王雷曾祖母遺像

我爺爺是1993年去世的,奶奶是2008年去世的,他們在去世前都未曾提起過他們為何在極度困難的年代生養那麼多子女的原因,以前我只是覺得爺爺奶奶很了不起,因為他們在生前都是地少田少的貧農,怎麼就能養活了那麼多子女?要知道生養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在當代人看來,那是令人無法想象的重擔,但他們卻靠著勤勞持家硬是將七個子女撫養成人一直到父輩們個個娶妻生子,兩個姑姑也都嫁人安家,直到我這個孫子輩的結了婚也生了孩子,奶奶看到了玄孫輩的孩子降臨,在我孩子五歲那年也是我和前妻離婚的那一年,奶奶帶著一絲欣慰和些許遺憾離開了。直到我開始步入不惑之年,才慢慢思量起來,在那麼困難的年代,爺爺和奶奶為啥要生養那麼多子女?

五〇年代那麼困難,為什麼爺爺奶奶還要生養七個子女?

綜合父輩們的講述,再結合歷史和傳統,我似乎找到了爺爺奶奶在困難的年代為什麼要生養那麼多子女的原因,歸納起來一共有三個原因,在我分享這三個原因之前,我們一起來追溯一下我們的家族史。

五〇年代那麼困難,為什麼爺爺奶奶還要生養七個子女?

老家王曙新村地貌

我的老家坐落在湖北省與江西省瑞瑞昌30公里交界處的一個長江邊的小漁村,說是小漁村,但我們那裡的“漁民”已經三十多年都不捕魚了,不因為別的,因為區區十多公里的江段根本無法靠捕魚為生,再說長江邊上也幾乎無魚可捕,現在這個當年的小漁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400多位在冊人口的大村,據村裡的老人講,五十年代,我們那的人口才幾百人,六十年過去了,我們那的人口翻了四倍,相當於每十五年翻一倍,按照我國解放前4億人口的基數來計算,我們那裡的出生率明顯高過國家二十年翻一翻的平均出生率,作為王氏子孫的一員,我很感激先輩們在極度困難的時期依然生養了我們的父輩,這才有了我們這一代人。

五〇年代那麼困難,為什麼爺爺奶奶還要生養七個子女?

聽父輩們講述的一些線索,爺爺奶奶之所以生養了那麼多子女的第一原因其實是要響應當時的國家政策,那時的國家政策是提倡多生養,多一個子女多一個勞動力,一起來建設新中國。想想也不無道理,那時的新中國剛剛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又在不久後結束了“抗美援朝”的戰爭,幾次大的戰爭也導致我們犧牲了很多英雄,人口增長自然就放緩了下來,整個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幾乎是完全放開民眾的生養計劃,想生多少就生多少,只要自己能養得起,實在養不起的就送給別人養,總之我們國家需要人口。

五〇年代那麼困難,為什麼爺爺奶奶還要生養七個子女?

聽父輩們講的家族史,據說我們這一脈之所以能延綿子孫發展至今,還多虧一次“奇遇”,這次“奇遇”的歷史經過是這樣的,爺爺的爺爺名曰啟富公,是我們家族目前唯一還能找到墓碑的“啟”字派高祖父,朝、庭、國、家、啟;文、武、全、中、義,就是這“啟”字派的高祖父橫跨了清朝和民國,高祖父在清朝民國交替之際生養了六位“文”字派的曾叔公,這不知為什麼,高祖父生的六個“文”字輩的兒子全部成家的很多年後,竟然沒有一個人生了兒子,就連女兒也才生了兩個,在高祖看來,這怕是要“絕後”啊,六個兒子竟然沒有一個人生下一個孫子,當時又逢軍閥混戰和民不聊生的大災之年,為了逃災避難,“文”字輩的老三文傑公便逃難到了江西瑞金一代,或許瑞金那一帶是個福地吧,文傑公在那裡與曾祖母既然生下了一兒一女,兒子就是武權公我爺爺,女兒就是我姑奶奶王月英,若干年後,文傑公回到家鄉才發現,整個啟富公王家這一脈就他生養了一個男性子嗣,其它的文字輩兄弟因為沒有兒子,全部都從外地領養了兒子,並賜姓王姓入族譜,這樣一來,對於爺爺來說,他非常清楚,啟富公這一脈的唯一純正血脈就是自己,自己肩上可是肩負著為祖上綿延子嗣的重任,這樣一來,當年那麼窮的年代為何要生那麼多子女,這應該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了。

五〇年代那麼困難,為什麼爺爺奶奶還要生養七個子女?

我的侄兒和侄女

除此之後,在那種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爺爺奶奶為什麼還會生養那麼多孩子,除了前面所述的兩個原因,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那就是爺爺非常愛奶奶,還非常愛小孩,對於爺爺和奶奶來說,他們是因為愛情才走在一起的,儘管他們對愛情的看法和我們現代的年輕人不一樣,但在我看來是非常浪漫的,因為爺爺不是奶奶的原配丈夫,奶奶在嫁給爺爺之前是一個遠村一個地主中農家的童養媳,對奶奶來說是被迫嫁給了地主家的兒子的,還生下了一個兒子,那個年代全國都在進行紅色的土地革命,地主被推翻,婦女們也被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開始在追求自由的婚姻和愛情,雖然我不太清楚奶奶和爺爺是怎麼邂逅的,但我敢肯定,奶奶一定是看上了勤勞樸實且長相英俊的爺爺才選擇改嫁給爺爺的,爺爺也非常愛奶奶,爺爺去世時我13歲,在此之前特別是在我五六歲時我隱約有些記憶,在我的記憶中,爺爺的話不多,但凡事只要奶奶開口,爺爺都會尊從,經常在老屋門口玩耍時見爺爺滿頭大汗的搖著草帽揹著鋤頭從地裡走回來,然後快步走到堂內,從一個瓦色的大瓷盆內舀起一碗自己泡製的魚腥草茶大口大口的喝起來,爺爺雖然是一個貧農,但卻也是一個讀過幾年私塾的文化人,他做過學堂的老師,我們那裡有好多現在已經60多歲的老人都說曾經是爺爺的學生,不僅如此;爺爺在年輕時還學了中醫,除了沒有替產婦接生,但凡有個跌打損傷,頭腦腦熱的村民都會來我們家找爺爺看病,到我記事的時候,我還經常看見爺爺為村民扎針灸,推拿捏骨,但都是不收錢的,可能因為一直堅持積德行善,爺爺和奶奶在我們當地擁有極好的人緣和極高的聲望,或許因為善有善報,一些被爺爺奶奶施救過的村民經常往我們家送一些瓜果蔬菜和一些雞蛋鴨蛋什麼的,也或許因為這樣,在那饑荒的年代,我的父輩們才沒有一個被餓死,都活了下來,也有可能是因為愛惜孩子,爺爺把有營養的好吃的都給了孩子們,自己就喝點糧食換來的老谷酒,專吃辣椒下嚥,一盤辣椒炒黃豆似乎是爺爺的專屬主食,其它的幾個有點營養的雞蛋黃瓜什麼的一會兒工夫便被十幾雙筷子夾得乾乾淨淨,誰曾想長期的老酒加辣椒成為了爺爺罹患胃癌的起因,還沒到60歲爺爺便去世了,小時候我還以為爺爺只喜歡吃辣椒;現在我才明白,他是愛孩子。

五〇年代那麼困難,為什麼爺爺奶奶還要生養七個子女?

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爺爺和奶奶都能咬著牙生養了那麼多孩子,現在我們國家經濟也都搞上去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擔心自己養不起所謂的“二胎”?就如一些老人所言,有人什麼都會有,沒有人,有了金山銀山又有什麼意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