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溫度:「藥」的祖先是音樂!

漢字的溫度:“藥”的祖先是音樂!

1899年,金石學家、山東煙臺福山人王懿榮在他吃的中藥"龍骨"裡發現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把中國文字的歷史向前推了1700年!

01

“藥”裡藏字,字裡藏醫。

中國漢字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能量,比如你看到“香氣撲鼻”和“惡臭”這些字,你的味覺是否被調動了?

關於文字能量最著名的故事是“望梅止渴”,南朝的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一篇記載道:

“魏武(曹操)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個“酸”字,讓飢渴的士兵口水直流,終於憑藉意念和信心找到了水源,救活了整支部隊。

道家的符咒,其實也是一種文字符號,中國老百姓春節要寫春聯、貼福字,這些習俗都說明,漢字是有能量、有溫度的符號。

02

漢字不僅能“生津止渴”、”消災祈福“,漢字甚至還能祛病強身!

很多書法家,比如古代的顏真卿、歐陽詢、文徵明,近代的吳昌碩、啟功、歐陽中石等都是長壽的

又比如上古時期,巫醫治病所用的“祝由術”

“祝”是祈禱、咒語,“由”是說明病因,疾病的緣由。

“祝由術”是巫醫或者醫師通過舞蹈、祈禱、撰寫符咒等儀式,藉助火、酒等道具對病人說明病因,幫助病人快速康復的一種醫術。

更有意思的是“藥”字的起源,其實與”樂“有關,音樂的”樂“字。至今很多北方農村還把吃”藥“發音為”吃樂yue“。

從繁體字就可見端倪:音樂的“樂”加上“艹”字頭,就是醫藥的“藥”。

漢字的溫度:“藥”的祖先是音樂!

03

小小少年,沒有煩惱。

當我們是小孩子時,聽到歡快的音樂,會開心的手舞足蹈;

當我們進入青春期後,隨身聽、耳機成了標配,我們會主動找尋對味的偶像明星和他們的音樂;當

我們走向社會,我們會去KTV與老友歡唱;而

當我們一天天成熟,一天天老去,我們忙於雜亂的事務,我們忘記了音樂這味世間最好的良藥,於是我們焦慮,於是我們暴躁,於是我們壓抑,於是我們苦悶到麻木……

音樂是良藥,可以平復我們內心的壓抑和苦悶,舒緩我們的情緒,輔助很多精神疾病的治療。

04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傳說孔子在成名前是個參與婚喪嫁娶儀式的”吹鼓手“,《論語·述而》記載孔子對音樂的痴迷: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音樂可以讓人忘憂,讓人忘卻美食。

終於明白”琴、棋、書、畫“四藝中,為何”琴“排第一。

因為琴能奏樂,沉浸在音樂中的人是靈魂舞動,無憂無慮的。

音樂讓我們快樂無邊,音樂讓我們無我自在,音樂讓我們通神,音樂為我們療愈。

所以,當你悲傷時,聽音樂吧,當你快樂時,聽音樂吧。

藥的祖先是音樂,音樂,是世間最好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