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S與PaaS融合都成新常態了,全棧雲還遠嗎?

IaaS與PaaS融合都成新常態了,全棧雲還遠嗎?

PaaS是雲計算的制高點這個說法由來已久。所謂制高點,其中一層含義就是“難點”。相對於在技術和商業應用上已經比較成熟的IaaS和SaaS來說,PaaS的發展和應用稍顯滯後。究其原因,以前人們對PaaS的定位不明是一個因素。

大約在兩三年前,PaaS在中國出現過一股發展高潮,不僅許多大型的IaaS服務商開始進軍PaaS領域,而且許多PaaS創業企業也陸續完成了多輪融資。當時記者在採訪一些獨立的PaaS企業時曾問到相同的問題:未來,PaaS能否獨立存在,還是會與IaaS和SaaS實現融合?

在近日舉行的2018可信雲大會上,記者再次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優雲數智 CTO王璞,他的回答是:“IaaS與PaaS的融合是用戶的心聲。”

IaaS與PaaS的融合是新常態

2017年,Gartner在一份名為“雲計算進入下一個十年”的報告中就曾指出,到2020年,只有提供IaaS、PaaS和SaaS整體解決方案的廠商才能佔據雲市場的領導地位。在公有云領域,融合的趨勢已經發生,比如微軟、Oracle、亞馬遜AWS都在這樣做,它們不僅加強了IaaS與PaaS的融合,更逐漸向SaaS領域邁進。那麼在私有云領域,是否也會有同樣的改變?

王璞表示,IaaS與PaaS的融合將成為新常態。

2018年5月,Gartner展示了一幅IaaS與PaaS融合的模型,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闡述了未來雲計算的發展。從橫向也就是業務發展的維度看,越來越多不同的業務領域,比如電商、遊戲、社交網絡、物聯網、移動應用、機器學習等,都構建在雲平臺之上;從縱向的架構支撐的維度看,中間的PaaS層成為一個“瓶頸”或者說是需要突破的重點,因為用戶對PaaS層的需求越來越高,除了通用的管理類的內容,比如租戶管理、運維管理、安全等都是強需求以外,像微服務、大數據、AI這樣的新內容也都通通歸到了PaaS層。另外,PaaS還要肩負起管理大量開源組件的重任。依據上述特徵和需求,Gartner給了PaaS一個新的名字——Software Infrastruture(軟件基礎架構)。

王璞告訴記者,PaaS層沒有任何硬件,全部是軟件。因為PaaS層也有自己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需要有效利用IaaS的組件和支撐,比如PaaS層中的MySQL數據庫需要藉助來自IaaS的存儲能力,當下最熱門的AI應用也對IaaS層的存儲和網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所謂IaaS與PaaS的融合,其實就是硬件基礎架構與軟件基礎架構的融合,兩者具有互補性,相得益彰。

“PaaS像個百寶箱,似乎什麼都可以往裡裝。PaaS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廣,不僅包含各種管理類的功能,還要面向諸多應用場景,支持大量開源組件,同時負責進行資源類的管理和劃分等。一個單獨的廠商恐怕很難完成所有這些能力的建設。”王璞表示,“現在很多PaaS廠商,尤其是創業企業,它們提供的都是單品類的服務,比如微服務、容器或AI。目前有能力提供一個綜合性的產品矩陣覆蓋各個維度的私有云廠商屈指可數,只有一些公有云廠商和雲計算的巨頭能夠做到。”

優雲數智是由專注於私有云IaaS的UMCloud與專業的PaaS廠商數人云合併而成,當初關於這場合並的種種猜測,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將IaaS與PaaS的融合進行到底。

正如Gartner所指出的,未來可能不僅僅是IaaS與PaaS的融合,就連SaaS也會被整合進來。“客戶的需求是‘大雜燴’,總是希望通過端到端一站式的方案解決問題、滿足應用需求,因為這對客戶來說是最省心、最方便的方法。這就對雲計算產品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雲計算廠商必須提供一攬子的方案,解決從應用層往下的幾乎所有問題。目前,這一需求正變得越來越普遍。”王璞表示,“隨著雲計算進入一個深度競爭的階段,綜合能力是對雲計算廠商的最大考驗。”

IaaS與PaaS融合都成新常態了,全棧雲還遠嗎?

IaaS與PaaS融合,私有云要加把勁兒了

IaaS和PaaS的融合在公有云領域已經不是什麼問題,現在公有云廠商基本都把產品研發的重心放在了PaaS上。但是私有云的情況比較特殊,既有嚴格的行業監管,又要經歷從傳統IT逐步向雲演化一個相對漫長和複雜的過程。在私有云方面,中國客戶相對滯後一些,而且大多數比較謹慎,不敢冒進。從最初的虛擬化演進到IaaS,花了差不多10年,如今IaaS正逐漸成熟起來。隨著容器、微服務、AI等越來越熱,客戶對PaaS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客戶既然選擇上PaaS,就不會是一個單點,而要做一個整體規劃,然後分步實施。

在IaaS與PaaS的融合上,為什麼私有云會比公有云滯後?王璞分析說,這與客戶接受度有關,所有的變化都是客戶業務驅動的。公有云上的IaaS與PaaS融合相對較早,主要是因為公有云最早的用戶是中小企業,他們本身就需要一站式方案。而建設私有云的大多是大型企業,個性化的需求比較多而且比較複雜,落地都是從單點開始的,對融合的需求並不迫切。但是現在,隨著企業雲化進一步走向深入 ,大型企業客戶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也希望雲廠商能夠提供一個整體解決方案。IaaS與PaaS的融合是一個逐漸演進的過程。

“當一項新技術出現時,用戶總是先單點地嘗試,而不是一下子大規模地部署和應用。當這項新技術經過三五年的磨練,並且有了很多成功的應用案例後,大部分的客戶才開始全面擁抱該技術。”王璞表示,“現在,各種類型的企業對於雲都持全面擁抱的態度,而不再像以前那樣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此時,在私有云領域,IaaS與PaaS融合的需求開始變得強烈和迫切。”

IaaS與PaaS的融合是由業務場景所驅動的,這是優雲數智的一個基本觀點。面向具體的應用場景,優雲數智推出了一些主打的解決方案,比如企業級統一存儲解決方案——數據湖、企業級數據交換平臺解決方案——安全屋、AI應用容器化等。

通常來說,企業上雲之前會做一個3-5年的規劃,先落地IaaS,然後再向PaaS延伸。相對來說,PaaS落地的難度更大,因為它涉及開發等一系列過程的管理,具體的環節非常多。

企業用戶在落地PaaS的時候會找一個切入點。從實踐來看,很多用戶落地PaaS的第一階段選擇的是搭建容器雲平臺。用戶會先將一些新興的或者邊緣的應用放到容器中,感受一下容器平臺帶來的開發和運維上的便利性,然後隨著容器技術的逐步成熟,再將容器用於更多的應用場景。

王璞認為,未來,容器平臺會變成PaaS平臺之下的一個重要載體,很多應用場景的運行環境都會交由容器平臺來管理。現在,大數據、AI、微服務等運行在容器平臺上的概率很高。

但是用戶必須保持清醒,因為應用上了容器之後,會衍生出一系列問題,比如開發出來的數據庫程序、微服務程序等如何上線、發佈,該流程與傳統應用程序大不相同。另外,當應用運行起來後,對網絡和存儲的要求也不是僅靠容器就能完全解決的,還需要與IaaS協同配合。容器只是一個新的載體中的一個部分而已,還需要更多計算資源的管理等。

王璞樂觀地估計,再過三五年,當客戶的PaaS平臺建設得比較完善後,同時企業的很多核心應用也都實現了分佈式雲化改造,PaaS也會變成像IaaS一樣的主流技術。

王璞表示,優雲數智致力於打造簡單、穩定、適用性強的IaaS+PaaS平臺。具體來說,首先要部署簡單,比如圖形界化部署、自動檢測安裝環境狀態、插件方式部署兼容性組件,以及提供最全的插件庫(超過300個);其次是保障平臺穩定,基於穩定的OpenStack和Kubernetes發行版,用戶超過500家,核心用戶在線設備數量超過8000個節點,擁有多年大型運營商、金融、企業核心系統的建設經驗;最後是適用性強,支持主流虛擬化架構、主流商業存儲,集成主流SDN方案,以及支持部署大數據、AI深度學習平臺等。

“全棧雲”不遠了

IaaS與PaaS的融合,會不會也有一體機的模式?

傳統意義上的超融合是從存儲解決方案逐步演進並過渡到軟硬件一體化的產品。現在,超融合方案本身也在不斷變化,未來不排除將很多PaaS的東西也融合進去。“優雲數智也做超融合一體機。”王璞介紹說,“我們已經推出了超融合的AI深度學習一體化解決方案,將GPU服務器與GPU的硬件和深度學習軟件結合起來,實現深度優化,主要是網絡和存儲、I/O的優化。此外,我們也有針對大數據場景的超融合解決方案,實現計算與存儲的分離,可以各自獨立擴容。”

前不久,Forrester在其發佈的《The Forrester Wave: Full-Stack Public Cloud 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3 2018》報告中,對中國的全棧公有云開發平臺進行了一次梳理。報告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全棧公有云平臺正受到越來越多中國行業用戶的青睞。青雲QingCloud反覆重申自己的新定位——企業級全棧雲ICT服務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8月初,華為正式發佈了其全棧私有云解決方案。“全棧雲”這個說法正日益流行起來。

IaaS與PaaS融合都成新常態了,全棧雲還遠嗎?

“全棧雲是客戶的需求,而我們必須滿足客戶的需求。”王璞表示,“客戶不希望面對一大堆廠商,然後自己完成系統的集成,而是希望雲中林林總總的技術、應用能夠全部事先集成好,提供給客戶的就是一攬子的解決方案。”

UMCloud與數人云合併後,在IaaS與PaaS的融合上面臨著新的挑戰,同時也孕育著新的機會。“以前,只有數人云的時候,我們想解決大數據應用的問題,但是因為沒有存儲的能力,我們束手無策。合併之後,UMCloud專業的存儲團隊可以將其存儲技術與數人云的容器相結合,為大數據、AI等應用場景提供完整的支持。”

“全棧雲”是一個更廣範圍的融合,它包含的內容非常多,不僅僅是大數據、AI這些應用場景,還有容器、微服務,以及Kafka、Redis、MongoDB、MySQL等非常多開源技術。UCloud公有云已經實現了IaaS與PaaS的融合。現在,優雲數智肩負的一項重要使命是,將UCloud公有云中已經成型的PaaS產品和服務,移植到私有云中,實現完全私有化的部署。“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因為UCloud公有云的IaaS是它自己開發的,虛擬化基於KVM,網絡和存儲也都是自己開發的,而沒有采用OpenStack的方案。UCloud公有云的PaaS組件都是依賴其自己的IaaS層提供的。而優雲數智提供的IaaS和PaaS方案都是基於開源的OpenStack、Docker實現的。從UCloud自己開發的IaaS+PaaS到優雲數智基於開源的IaaS+PaaS,這中間的轉化和遷移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將公有云PaaS徹底私有化,這需要UCloud與優雲數智協同作戰,因為其中涉及到許多技術難題和龐大的工作量。“優雲數智現在的重心,就是將融合這件事做好,未來在私有云中為客戶提供全棧的服務,包括IaaS、PaaS,甚至可以說包羅萬象。”王璞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