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生態最缺的是什麼?人才,還是人才!

ICT生態最缺的是什麼?人才,還是人才!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葛優在電影《天下無賊》中的這句經典臺詞,很多時候被當成了一句玩笑話。而實際情況是,人才在任何時代都是支撐社會、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棟樑。近日,由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和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指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支持,計世資訊負責調研撰寫的《中國ICT人才生態白皮書2018》(以下簡稱《白皮書》)發佈,它首次從ICT生態的高度,全面剖析了面向未來智能化社會的人才需求變化,同時也引發了對於ICT人才生態發展,以及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之路的廣泛而深刻的思考。

讓“錯位”重新歸位

很多企業為了招攬高端人才,紛紛設立“金鏟獎”“銀鏟獎”等,獎勵那些成功為企業介紹合適人才的中間人。在微信群中也經常能夠看到某某公司高薪誠聘專業人才的消息。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興起,所謂的“搶人大戰”也進入了白熱化。記者曾聽一位人工智能領域的權威人士介紹,現在國內對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也導致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待遇直線上升,甚至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人工智能從業者的待遇可能有“虛高”的成分,但它背後反映出的趨勢卻是必然,那就是在邁向智能化社會的過程中,人才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很多人奉行這樣一句話——“一招鮮,吃遍天”,有一項突出的技能或特長就可以一生享用。在傳統的單鏈條ICT生態中,這種“一元人才觀”大行其道。然而,隨著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不斷湧現,產業數字化加速滲透,ICT正由傳統的單向鏈條式生態逐步向新型的多元星狀式生態發展,ICT人才需要具備技術、協同、行業等綜合性技能。《白皮書》稱之為ICT人才的“生態性”。

ICT人才生態轉變的深刻背景和原因是什麼?《白皮書》歸納出信息技術產業人才需求的兩個顯著特徵:一是人才需求數量巨大;二是人才錯位狀況嚴重。

綜合國家統計局、教育部等數據分析,2017年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總體需求缺口達765 萬;未來,ICT人才需求缺口為70%,主要集中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人才需求呈現出類型多樣化、需求結構多元化等特點。

當前,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突出,這主要是由以下“四大錯位”所造成的:第一,供需錯位,人才供給絕對數量不足制約了產業的發展;第二,區域錯位,信息技術人才緊缺成了欠發達地區發展數字化應用的瓶頸制約;第三,結構錯位,高端創新人才、應用型和專業型人才的缺失制約了行業應用的深化;第四,梯隊錯位,尤其是中層崗位人才的錯位制約了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有問題不可怕,重要的是,準確定位問題,並找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白皮書》指出,只有通過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才可以快速、準確地強化人才源頭對產業的支撐作用,才可能大幅度縮短大學生服務產業的過程時間,才能快速、高質量地培養信息技術產業急需的大量的合適人才,最終讓“錯位”重新歸位。

破解人才困局

《白皮書》指出,破解人才困局的難點和重點在於校企合作,真正實現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王國仁、北方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馬禮教授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高校未來將更多考慮從頂層設計入手進行改革,全面優化工科教學模式,既注重基礎理論與方法,也要注重前沿應用與拓展,通過加強產學合作,建立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新工科”培養模式,促進高校學生及相關工程科技人員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從ICT企業的角度,人才培養需要充分考慮到行業實踐特點和企業業務的特色,不斷加強校企合作,比如與高校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聯合進行人才培養,積累核心技術,培養研發專才,不斷充實企業的後備業務人員資源池。在這方面,華為做出了積極而有效的改變。2018年3月,在原來的ICT學院、合作伙伴大學的基礎上,華為生態大學正式成立,這是華為在ICT人才生態建設方面的一座里程碑。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華為生態大學校長楊文池表示:“在企業市場上,華為致力於與產業各方,包括投融資、加工設計、諮詢及高校等,緊密合作,聯合創新,夯實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不斷增強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華為期望以華為生態大學為平臺,與業內專家、產學研機構展開廣泛的合作,為中國ICT人才生態建設做出更多貢獻。“

人才是驅動ICT生態發展的動力,更是驅動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引擎。為了當好這一引擎,華為一直倡導構建開放、共享、共贏的ICT人才生態體系。目前,華為18萬員工中有45%以上從事創新、研究與開發。華為企業業務部自成立以來,每年都投入數億元用於中國ICT人才生態建設。同時,華為也把多年來在ICT行業中積累的經驗、技術、管理、人才培養標準等貢獻出來,輸送到產業鏈的人才培養機制中。

無論是發展業務,還是人才培養,華為都採用了最有效的“平臺+生態”的打法,以人才生態助力產業生態的發展。人才的“生態性”促使每一個參與者重新定位再出發。面向智能化社會的全新挑戰,整個ICT人才的培養模式、供給模式和發展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適應這一變化,企業與高校、職業培訓機構、基礎教育機構之間如何互動,形成一個良性、持續的人才生態供給渠道,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華為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與實踐值得借鑑。截至目前,華為已與國內200多所高校開展了合作,每年培養的學生超過1萬人。2017年,華為人才聯盟雙選會先後走進26個城市,覆蓋350多所大專院校,為800家生態夥伴和1萬名高校學子提供了面對面的雙選機會,達成就業意向2000多個。

聚沙成塔,構建ICT人才生態

“十九大報告”中有這樣的描述: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如今,人才戰略已經是國家核心戰略之一。

統計數據顯示,2017我國數字經濟的總量已經達到27.2萬億元,佔GDP總比重的32.9%。發展數字經濟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全面融合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重要使能工具,並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改變整個社會活動,相關人才培養必須跟上。

未來十年,華為將以每年超過100億美元的規模持續加大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開放合作,吸引和培養頂級的人才,加強探索型研究,更好地使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為了實現這一願景,華為生態大學將一如既往地在ICT人才生態建設上進行投入,通過與高校合作落地華為ICT學院的項目,持續推動高校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改革,產學研協同培育面向未來的產業急需人才。

華為非常清楚ICT人才的重要價值,並長期關注和持續投入ICT人才培養。過去三十年,華為努力將人力變成人才;未來30年乃至更長遠,華為要將多年積累的知識體系、技術能力等分享出來,聚沙成塔,構建更加廣泛的ICT人才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