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 2.0時代,雲基礎設施的變遷與創新

Cloud 2.0時代,雲基礎設施的變遷與創新


伴隨著雲計算、人工智能、AR/VR 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短視頻、直播、信息流等新的互聯網業態也正處於高峰發展期,從依靠人口紅利發展轉向數據紅利,互聯網企業對公有云服務提供商的訴求將從通用硬件轉向垂直整合系統,從資源型服務轉向能力型服務。互聯網應用也進入了Cloud 2.0 時代,必須用專用的硬件來處理海量數據,做人工智能的推理和訓練。

Cloud 2.0 時代, 新的應用需要新的技術平臺來支持。IT 基礎設施必須滿足More than Moore, 讓百行百業、尤其互聯網業態有更強的挖掘數據紅利的能力;讓實體產業與信息產業進一步融合,提升社會生產力。華為雲希望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使能客戶和夥伴的應用、內容和雲在上面生長,共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華為雲在國內首家推出Windows 容器服務,幫助中小企業財務軟件領導者管家婆軟件快速完成架構轉型,將傳統.NET 應用完成容器化改造。在遊戲行業,華為雲C3NE 實例助力訊遊將加速能力提升了4 倍;為愷英網絡提供高可用“兩地三中心”部署方案 ,避免因地質災害等因素可能導致的業務中斷問題,全面提升遊戲業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基因檢測行業,華為雲容器服務助力圖靈生物開發了GenoStack 生信雲平臺,使單條基因測序結果的處理速度提升了30% 以上。在電商行業,華為商城(Vmall)部署在華為雲上,多次平穩保障華為爆款手機的新品發佈和搶購活動,華為商城已進入電商領域龍虎榜前二十名。華為雲致力於打造讓用戶“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人工智能平臺,EI 企業智能在互聯網領域也有成功實踐,已經讓中國圖庫、九州通、新奧特雲視等企業受益。華為雲EI 圖像搜索服務極大地改進了中國圖庫的版權圖片追責過程,目前已從5000 張版權圖片找出8 萬多張侵權圖片,準確率達99%,並聯合推出了查盜圖小程序。

Cloud 2.0 時代,互聯網業務需要雲服務提供商做出哪些改變和創新?華為雲如何助力雲原生應用持續發展創新?

Cloud 2.0時代,雲基礎設施的變遷與創新


不管你是積極擁抱,還是被裹挾著前行,“雲”都在那裡,不離不棄;

不管是開發、測試,還是生產、容災,“雲”都在那裡,相依相伴;

不管是為了化解傳統應用之痛,還是為了更好地支持雲原生應用,“雲”都在那裡,盡心盡力。

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客戶,“華為雲”都在那裡,恪盡職守。

進入Cloud 2.0時代,新一波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引發了雲服務商的變遷與創新。

Cloud 2.0時代到來

智能應用的興起只是Cloud 2.0階段應用需求變化的一個縮影,更多的變化正撲面而來。直播行業在中國快速興起。中商產業研究院《2017-2022年中國直播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娛樂直播行業用戶規模達1.6億人,增長率為45.5%。抖音短視頻幾乎成了年輕人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不久前結束的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VR遊戲成了參觀者最喜歡的展示內容,體驗者大排長龍。

企業雲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當前,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讓雲計算這一新的基礎設施成為企業必備的、首選的基礎設施,這樣才能進一步夯實雲計算作為企業IT核心的基礎,讓更多企業有機會真正轉型成為數字化和智能化企業。

雲計算開始成為互聯網業務的基礎設施,是由電商和門戶網站業務催生和推動的。雲計算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傳統的IT採購、部署和應用模式,最關鍵的是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觀念。今天,我們已經步入了Cloud 2.0階段,從信息化時代一步跨入了數據時代,數據是戰略資產、是原材料、是新動能。在此前提下,IT不僅僅是支柱,更是創造業務價值的驅動力。企業對IT基礎設施的關注點也從有效利用資源慢慢轉變為讓IT更好地支撐業務的發展和創新。從成本效用到價值創造,Cloud 2.0宣告了它的到來。

在Cloud 2.0階段,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新一波移動互聯網浪潮的興起,IT基礎架構的構建和服務模式都要與時俱進,變得更快、更強、更智能和更自動化。

從資源型服務到能力型服務的轉變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這是搖滾歌手崔健唱過的一句經典歌詞,用來描述當前Cloud 2.0時代的應用變化十分貼切。

這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最廣泛的連接,讓信息的傳遞、共享無處不在。企業必須抓住從人口紅利到數據紅利轉變的契機,將著眼點從資源的有效利用轉變為提升運營的效率,創造更多價值。

這是一個萬物智能的時代。因為計算力、算法、數據皆已具備,人工智能之風高漲,邊緣計算、設備智能化日益盛行。用戶希望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高效處理,進一步挖掘數據的價值,從而更好地支持業務發展,實現數據化營銷。智能化時代需要生產力的變革。

這是一個視頻為王的時代。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抖音短視頻為什麼會“大火”?其實在抖音出現之前,各種各樣的短視頻應用屢見不鮮,抖音趕上了好時候——5G時代近在眼前,最大10Gbps的速率讓視頻傳輸不再有瓶頸;各種移動視頻、VR/AR應用爭奇鬥豔;互聯網從娛樂界快步進入民生、教育、醫療等領域,更豐富的數據類型、更快更低成本地處理和分析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Cloud 2.0時代,新的應用需要新的技術平臺來支持。從新的想法“靈光一閃”到新產品的開發、上市,再到產品的部署、應用和維護,在這個產品生命週期中,企業需要高彈性、高性能、高安全性的開發、部署和運營環境,以及相關工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凸顯了數據價值,數據成了業務發展的驅動力。“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落地,引發了中國企業新的“出海潮”,跨境電商、企業的全球化佈局,需要基礎設施先行一步,並且提供全球化的及時響應。一些從事社交、移動廣告等業務的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業企業,它們從誕生之日起就緊盯全球市場,它們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知名度甚至超過國內。因為其全球化的定位,以及希望將更多精力放在業務創新上的初衷,讓它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公有云。

面對互聯網用戶提出的新需求,華為雲也在與時俱進。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表示,在Cloud 1.0時代,主要以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等資源型服務為主,要滿足高併發、彈性擴縮容的需求,而這些需求通常基於高可用的軟件和通用的硬件來實現。現在正是從Cloud 1.0向Cloud 2.0過渡的關鍵期,最大的變化是基礎設施要以應用為中心,以提供能力服務為主。

資源型服務很容易理解,能力型服務又如何理解呢?就在人工智能的大潮再次來臨時,各雲服務商都表現得特別積極,紛紛表示可以為人工智能應用的落地提供架構、技術、工具上的支持。我們不能將智能簡單地理解為是某個功能或是某種新產品。智能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它將帶動規模龐大的新興產業的發展。智能就像是一個基因片斷,它將植入IT基礎設施之中,成為它的一種必備的能力。同理推之,容器、微服務、DevOps等的加入,將提升雲基礎設施的整體能力和水平。在這種能力和水平之上,雲基礎設施將變得更加高效、靈活,更匹配以智能應用為代表的新的互聯網業務的需求。

作為Cloud 2.0時代基礎設施的創新者,華為雲已經做出了積極的改變和創新:通過異構計算達到極致的性能;廣泛使用新的技術,包括容器、微服務、人工智能、DevOps等,堅定地實現從資源型服務到能力型服務的轉變;將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緊密結合,深入挖掘流量價值。

咪咕遊戲是一個泛遊戲互動娛樂平臺,集遊戲視頻直播錄播、熱門電競賽事、精品在線雲遊戲、豐富會員權益、海量道具禮包和時尚玩家社交於一體。咪咕遊戲在採用華為雲容器服務後,其資源利用率提升100%,系統升級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5分鐘,基於裸金屬容器的部署助其整體性能提升3倍。

虛擬機、對象存儲、網絡、數據庫等,這是雲服務商能夠提供的最基本的資源,而企業智能、微服務、區塊鏈、軟件開發是雲服務商可以提供的能力服務,差別一目瞭然。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於企業用戶來說,計算、存儲等資源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對於企業用戶的業務發展和創新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依託於雲基礎設施的全面掌握應用、開發、測試、編排和管理的能力。咪咕遊戲的案例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雲原生應用的“黑土地”

每年的電商行業“6·18”大促和“雙十一”,互聯網企業都在加班加點,安全渡過突發業務峰值成了當務之急。其實,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業務高峰來得越來越頻繁,甚至成了“新常態”。原有的IT 架構還能夠承受業務負載之重嗎?另外,很多移動互聯網企業、遊戲企業視“時間”為生命,快速的產品迭代,領先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是一場生死存亡之戰。原有的IT 架構能夠適應如此高頻率的產品迭代和開發嗎?

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只有像容器、微服務這樣天生與互聯網業務適配的利器,才能滿足互聯網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很多互聯網客戶反映,容器是最匹配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的新技術,它的秒級彈性可以輕鬆應對業務高峰,標準化能力可以加速應用交付,資源利用率甚至可以提高50%以上。

不可否認,今天的大多數企業都處在一個複雜的混合環境中,既有傳統應用,也有五花八門的雲應用。之所以說雲是變革、是顛覆,就是因為雲並非簡單地把原來運行在物理服務器上應用搬到虛擬機上,而是要真正、完全地實現雲化,不僅將IT基礎設施變成雲平臺,而且應用也要做出改變。雲原生(Cloud Native)應用就應該運行在完全雲化的架構之上,採用適合雲的開發、交付、部署和運維模式,讓雲的彈性、動態調度能力、自由伸縮能力和商業價值得到充分彰顯。

所謂雲原生應用,也可以稱作雲化的應用,它涉及許多新的技術,包括容器技術、微服務、DevOps、持續交付、敏捷基礎設施等。許多互聯網用戶一開始就“生長”在雲上,是“根紅苗正”的雲原生應用,他們依託的正是Cloud 2.0時代新的雲基礎架構。

Kubernetes是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雲原生計算基金會)最早進入商用的核心項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具有驚人的計算需求,對撞機每秒可產生PB級的數據。為了更好地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CERN自建了210多個Kubernetes集群,用來管理和調度擁有32萬核、1萬多Hypervisor的基礎設施。

你可能會說CERN是一個特例,其實據CNCF的調查,在兩個甚至更多的雲平臺上創建Kubernetes集群已經成了很多Kubernetes用戶習以為常的工作。甚至可以這樣說,基於Kubernetes的容器服務成了雲平臺的標配服務,而支持雲原生應用也成了雲服務商的必做功課。

採用雲原生架構實現高效的產品迭代、支持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是必須跨越的門檻。在華為雲看來,Kubernetes+Docker、微服務,以及Serverless是雲原生技術發展的三大焦點。華為雲在這三個領域早有佈局,並且都能提供相應的領先的產品與服務。

華為是Kubernetes最早的踐行者。在Kubernetes社區建立之初,華為便以初創成員和白金會員的身份參與其中,利用Kubernetes解決自身複雜的IT問題的同時,積極回饋社區。截至目前,華為在Kubernetes社區貢獻度全球排名第五、國內第一,並在2017年成了中國唯一獲得首屆Kubernetes指導委員會席位的廠商,同時華為雲還是全球首批通過Kubernetes認證的服務商。在產品方面,華為雲發佈了多款業界領先的容器服務與微服務產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雲國內首個發佈專注性能的裸金屬容器,國內首發支持Windows Server的Windows容器,以及全球首發基於Kubernetes的無服務器容器服務。

華為雲的雲容器引擎CCE一上線便引起了轟動,已服務於遊戲、生物科技、電商、ERP、互聯網等眾多行業的客戶,幫助客戶成功完成了針對其自身場景的雲上的敏捷化創新。華為雲最新的Windows容器服務一推出便應用於管家婆軟件,幫助它快速完成了基於.net應用的全部容器化改造。

據鄭葉來介紹,華為雲首款商用企業級微服務引擎CSE,曾經歷過華為消費者雲的億級消費者場景考驗。CSE還基於新一代微服務理念Service Mesh推出了CSE-mesher特性,解決了傳統分佈式系統雲化架構中複雜的通信難題,同比開源的Istio性能大幅優化,保證了易用性和可靠性。

以Kubernetes為核心,華為雲整體應用服務框架已具雛形,包含雲容器引擎、微服務引擎、函數服務、APM、API網關、中間件系列產品等16款雲上應用服務,貫穿企業應用上雲前後的全生命週期。

再看看Serverless應用,它已在公有云領域大行其道。舉例來說,基於Serverless的華為雲函數工作流服務FunctionGraph,在全球首個推出編排和執行多個函數構建應用,可同時支持工作流跟蹤和調試等特性,滿足多條件複雜場景下的Serverless化需求,幫助企業大幅降低運維成本,提升雲上的運行效率。而基於Kubernetes的無服務容器CCI同樣是華為雲在容器領域的又一次突破,它可以進一步簡化容器的部署過程,同時降低雲上的資源和運維成本。

華為雲踏準了雲原生髮展的節奏,從戰略到市場、從技術和平臺,從功能到工具,從方案和行業應用,全面支持雲原生應用,致力於成為雲原生領域的領導者、創新者和使能者。華為希望通過自身在雲原生領域的多年積累,以及在容器、微服務等社區的影響力,推動構建雲原生領域的技術標準。一句話,華為雲是雲原生應用的“黑土地”。

專心做好“底座”

在Cloud 2.0時代,華為雲要做智能世界“黑土地”,讓互聯網業務的內容、應用在上面生長,可以具體解釋為:一方面,華為雲提供全棧式的雲服務,打造互聯網業務最佳雲計算底座;另一方面,有效實現大數據治理,做互聯網生態的的智能數據底座,可謂既有資源,又具備能力,可以更好地使能和支持智能應用落地,做互聯網生態最堅強的後盾。

鄭葉來分析說:“移動互聯網在過去幾年中充分釋放了人口紅利,現在如何繼續挖掘數據紅利,成了持續獲客的保證。這就要求互聯網雲基礎設施不僅能夠提供虛擬機、存儲、彈性擴容資源,而且要具備高效處理應用的能力,更需要像人工智能這樣的智能底座來支持和經營數據。另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自建電商平臺,打通從生產製造到流通的長鏈條,應用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華為雲實現了IaaS與PaaS的融合,進一步夯實了雲計算底座。華為雲是提供包括芯片、硬件、軟件和服務在內的全棧式雲計算提供商,已推出16大類、120多款產品。Gartner將華為雲評為Cloud IaaS第一梯隊雲廠商,Forrester將華為雲評為中國全棧公有云平臺的領導者。而這一地位的取得是華為雲真抓實幹的結果。

華為集30年來在技術上的優勢,可以從多個角度,利用不同的產品和方案組合滿足用戶的需求:在計算和存儲方面,華為Kunlun關鍵業務服務器具有業界同類產品的最強性能,裸機配備32T大內存,此外華為還能提供高規格的HPC解決方案,包括異構計算+超高IO EVS+100G IB網絡,並且推出了新一代對象存儲OBS 3.0;華為具有強大的芯片研發能力,可以提供GPU+FPGA的異構計算服務,性能強勁;在安全方面,可以提供T級流量清洗防護功能;在雲原生應用方面,基於容器、微服務,可以幫助用戶不改應用也能平滑上雲;華為雲還能提供多級專屬雲,涵蓋資源專屬、全棧專屬、混合專屬,滿足遊戲、社交、電商、視頻娛樂等不同用戶的需求。

你可能還不瞭解,華為雲在遊戲開發領域也是一位高手,其遊戲容器部署解決方案基於華為雲成熟的容器技術,為遊戲客戶帶來了全新的開發部署模式,更好滿足遊戲行業快速迭代的需求。在今年4月舉行的GMGC大會上,華為雲DevCloud帶來了為遊戲行業定製的開發解決方案,涵蓋從遊戲開發、遊戲上線直到遊戲運營的遊戲全生命週期。一站式的DevOps研發平臺可以幫助遊戲開發團隊建立一套科學、嚴謹的DevOps研發流程,幫助遊戲企業開發團隊成功轉型為敏捷精益研發模式。

在視頻領域,華為雲媒資行業智慧媒體解決方案正大顯身手。從視頻信號的採集,到傳輸、存儲、分析挖掘,直至分發,華為雲可以很好地支持互聯網海量視頻的高效處理,匹配數據全流程。比如,在採集階段,通過FPGA硬件加速可以節省30%以上的帶寬;在分發階段,華為雲CDN覆蓋全國,擁有全棧式解決方案和100多項CDN技術專利,可以將CDN客戶業務可用率提升到99.99%以上。

有客戶這樣評價:“華為雲的容器服務控制檯是我見過的國內雲計算廠商中最易用、最全面、邏輯最清晰的控制檯服務。”其實不僅僅是雲容器服務,整個華為雲都是客戶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雲計算底座。

做好雲計算底座只是第一步,華為雲還致力於成為互聯網業務的智能底座。

現在,雲服務商無論是業務規模還是技術能力,都可以為人工智能的開展提供強大的計算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內涵之一就是實現智能化轉型。企業為了贏得商業先機,就更需要深刻的市場洞察、精準的客戶定位、高效的供應鏈支撐,而這一切的先決條件就是智能。如今正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最佳時機。

進入“後摩爾定律”時代,傳統以CPU為核心的x86架構不能適應AI類海量計算的需求,基於GPU、FPGA、ASIC等多種計算能力單元的異構計算正強勢崛起。數據中心IT基礎設施要具備提供異構、雲化和邊緣智能的能力,從On-Premise、雲、端三個層面為智能應用提供足夠的計算力,實現協同發展。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熟練應用正是實現智能化的前提。在大數據治理方面,華為雲具備處理10萬億條記錄的數據治理能力,開放的平臺、秒級的處理能力為它贏得了超過1000家客戶,其中就包括招商銀行、太平洋保險、上海證券交易所等行業標杆客戶。

華為雲EI企業智能的推出,讓華為雲掌握了使能互聯網業務的一大利器。EI是一個開放強大的數據處理平臺和人工智能平臺的組合體,完美地實現了“數據+人工智能”,讓企業的決策不再拍腦袋。藉助EI,圍繞互聯網業務的具體場景,華為雲正在改變用戶的體驗和生活習慣。舉例來說,在電商領域,由於EI的應用,將電商銷售預測準確率從原來的50%提升至95%;在社交媒體領域,EI將內容審核的準確率提升至99%;在智能客服方面,EI讓語義識別的準確率達到了99%。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華為雲一直強調“不碰數據”,這是讓客戶在使用華為雲時更放心。但這並不意味著華為雲不懂數據,相反,華為雲通過大數據+EI,可以更好地推動互聯網客戶的業務創新。

在Cloud 2.0時代,區塊鏈技術將成為引領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風口”。2018年3月,華為雲正式對外開放區塊鏈服務BCS(Blockchain Service),並聯合車車科技發佈了基於BCS區塊鏈技術的互助社群區塊鏈解決方案。BCS是基於華為在分佈式並行計算、容器、數據管理、安全加密等核心技術領域多年積累而研發的雲服務產品,最快可以在5分鐘內完成部署,一鍵快速“上鍊”。“快、強、省、信”,這不僅是區塊鏈技術的“法寶”,也是華為雲的核心價值所在。

鄭葉來表示,華為雲不僅可以為互聯網客戶提供具有極致性價比的雲計算基礎服務、高速的網絡,以及端雲協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面向遊戲、電商、視頻娛樂、社交資訊等不同客戶,提供匹配其典型業務場景的解決方案和服務。舉例來說,華為雲可為遊戲客戶提供DevOps軟件開發服務,為電商客戶提供中立的平臺支持億級併發,以及智慧門店、智能推薦、智能客服等服務,為視頻娛樂業的客戶提供高效的雲視頻處理能力,以及VR、動畫渲染等服務,為社交資訊客戶提供敏感信息檢測、內容智能推薦等。華為雲的全面性、定製化、貼心可見一斑。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華為雲不僅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而且還十分貼心地提供伴隨式服務支持,即從前期接洽開始,經歷專題交流、產品測試、業務上雲,直到售後支持的上雲全過程的服務支持,所謂扶上馬再送一程,保證所有客戶的上雲之旅平滑、安全、順暢,無後顧之憂。有這樣的雲底座和智能數據底座,互聯網用戶上雲時可以放心了吧。

華為雲值得信賴

華為雲是互聯網業務的“黑土地”,而各種類型的合作伙伴就是陽光、空氣和水,大家合力為互聯網客戶提供滿足不同應用場景需求的解決方案和服務。華為雲更接地氣,它關注的只有一點,就是如何利用雲基礎設施的創新、雲原生技術解決互聯網客戶面臨的IT和業務問題。從“一切以客戶為中心”這一角度,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讀華為雲的Slogan——“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

“有技術”,即華為雲始終聚焦自己擅長的ICT基礎設施領域,基於長期以來在計算、存儲、網絡等領域的實踐,不斷增強在算法、芯片、軟硬件結合等方面的能力,打造最優的雲基礎設施。

“有未來”,雲基礎設施是華為長期持續戰略投入的方向,也是華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容器、微服務、區塊鏈等前沿技術領域投入大量高精尖的研發資源,讓華為雲在雲計算這場長跑中後勁十足。

“值得信賴”,這是雲服務商與客戶合作的基礎和前提。恪守業務和數據的邊界,華為雲不僅是喊喊口號。華為雲始終堅持“三不”,即不碰數據,不做應用,不做股權投資,讓用戶放心使用華為雲,讓合作伙伴能夠從華為雲中獲得增長的動力。弱水三千,華為雲只取一瓢,專注做好夥伴和客戶內容、應用和雲服務生長的“黑土地”,做好雲應用的底座、數據智能的底座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