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有三分之一和他有關

歷史,是一門學問,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有一部史書,叫《二十四史》,記錄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至黃帝,下至崇禎,每個朝代各有一本,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三皇五帝時期到漢武太初四年的歷史,中間跨越三千多年,由司馬遷耗時十四年完書,《史記》被魯迅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寫作手法被往後的二十三史作為模板。

一部《二十四史》,有三分之一和他有關


其實在這二十四本史書之外,還有兩本史書,為《新元史》和《清史稿》,1912年清朝溥儀和平退位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鑑於《元史》過於草率,北洋總統徐世昌下令重修《元史》,是為《新元史》,因為某些原因,或許是編纂缺陷太多,使用起來不方便,這部《新元史》大多數人都不將其列入正史。

除了《新元史》,北洋政府還編纂了一部《清史稿》,記載了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1912年清政府覆滅,編纂時間前後長達十年,這部《清史稿》實際上只是初步成形,因當時時局動亂,軍閥割據,北洋政府便決定提前出版,並沒有完全成書。這本書由多人聯合編纂而成,書寫手法各異,有些錯誤也在所難免,據說當時《清史稿》出版之後,因為書中的錯誤,甚至出現“反對革命”的言論,被北洋政府封禁,禁止出版。

一部《二十四史》,有三分之一和他有關


從此過後,往後的百餘年間,中國沒有任何機會編纂清史,先是長達二十多年的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當時的國民政府無暇顧及於此,新中國建立後,內憂外患不斷,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中印戰爭,焦頭爛額,直到2004年,新中國才下令正式編纂清史,由於清朝以覆滅近百年,清史的編纂變得極其困難,需要在全球範圍內蒐集資料,還要請了臺灣大學等教授,由海峽兩岸雙方聯合編纂,總共動用了將近三百人,耗資數億,前後歷時約十一年。

一部《二十四史》,有三分之一和他有關


在這《二十四史》中,《史記》和《漢書》成書於兩漢時期,和《後漢書》,《三國志》並稱“四史”,自東晉420年覆滅過後,中原大地上便陷入了長達一百六十餘年的南北朝時期,先後建立了九個朝代,直到楊堅滅南陳,正式統一中國,奈何二世而亡,沒有編纂這段時期的歷史,公元581年,李淵滅隋,唐朝建立,李淵從617年晉陽起兵造反稱帝,到624年平定天下坐穩皇位,然而皇位只坐了兩年,即被李世民逼下臺。

一部《二十四史》,有三分之一和他有關


李世民上臺之後,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開始著手編纂史書,先後編纂了《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上至司馬懿,下至隋恭帝,長達400餘年的歷史都由唐朝編纂,佔據《二十四史》三分之一,也正是由於唐朝對歷史的重視,這幾百年間的歷史才未丟失中斷,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保存了中國的文化,貢獻很是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