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援助中國1235架飛機,對此中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抗戰前期的蘇聯對華援助,對此中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對中國人民的抗戰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對中國人民最終打敗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蘇聯在抗戰前期對中國的積極支持和援助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從1937年7月至1941年6月,蘇聯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積極援助,從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士氣。

(一)對中國的抗戰進行正面的報道,從輿論和道義上對中國的抗戰給予支持

抗戰爆發後,蘇聯的報刊便不斷報道中國的戰況並對日本的侵略行徑進行嚴正譴責。《真理報》從1937年7月9日起,就接連報道中國抗戰的消息,對日軍在中國的侵略行徑給予揭露和痛斥。與此同時,蘇聯還利用各種國際會議和外交場合支持中國的抗戰,譴責日本的侵略,呼籲國際社會聯合行動以制止日本的侵略。1937年9月,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率代表團參加國聯全體會議並在會上作了《集體抗擊侵略,集體捍衛和平》的發言,呼籲國際聯盟採取措施制止戰爭,援助中國。11月3日到24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九國公約國際會議上,李維諾夫又率團出席並發表講話,支持中國代表團的主張,呼籲國際社會制裁日本。另外,蘇聯還在國聯行政院會議等諸多國際會議上譴責日本的侵略暴行。

蘇聯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譴責與痛斥,從輿論和道義上都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和鼓勵。

(二)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從政治上對中國的抗日戰爭給予支持

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的侵略擴張,蘇聯就意識到中蘇兩國均面臨來自日本的威脅,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蘇聯向國民政府提議,恢復自1929年因中東路事件而中斷的兩國外交關係。後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1932年12月12日,雙方在日內瓦發表公報,宣佈中蘇兩國從即日起恢復正式外交關係,這就為以後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奠定了基礎。蘇聯與南京國民政府最終於1937年8月21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其規定:“雙方保證互不侵犯主權、互不使用武力,和在遭到第三國侵犯時對第三國不提供直接或間接地支持與援助”。《條約》還表示將中蘇兩國友好關係“鞏固於堅定而永久的基礎之上”。《條約》的簽訂不僅是對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的巨大支持,同時也是對日本帝國主義一個巨大的打擊。

(三)從物質與人力上對中國的抗日戰爭給予援助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中蘇又就有關援華事宜簽訂了諸多具體協定,由於中國缺乏重武器並且不能生產足夠的彈藥以應對大規模的戰爭之用,所以,不得不求助於外國;又由於中國財政緊張,拿不出現金來購買這些武器和彈藥,因而不得不用貸款來得到它們。而只有蘇聯滿足了中國的這些需要。據蘇聯方面統計,從1937年10月至1939年8月,蘇聯向南京國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具體如下:飛機985架,坦克82輛,大炮1317門,汽車1550輛,拖拉機30部,機關槍14025挺,槍彈16450萬發,炮彈190萬發,炸彈82300顆。1940年12月,蘇聯還向南京提供了150架戰鬥機,100架快速轟炸機,近300門炮,500輛汽車的援助。從1938年3月到1940年,蘇聯先後給中國貸款4.5億美元,這些貸款不附帶任何條件和抵押,並把中國急需的飛機、大炮、坦克及其它武器彈藥、運輸工具、燃料等以低價折為貸款運到中國。這些武器裝備與物資對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起了巨大作用。“當蘇聯援助的飛機出現在中國上空的時候,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受到沉重打擊。日本轟炸機的基地過去都建在離前線50公里以內的地方,而這時不得不轉移到離前線500公里或600公里的後方去。根據國民黨在1940年的統計,抗戰40個月來,中國空軍先後擊落和炸燬日本飛機986架。這一戰果是和蘇聯援助分不開的。”與此同時,蘇聯還向中國派出了大批飛行員和軍事顧問以及技術專家。

回顧歷史,我們應該充分肯定抗戰前期蘇聯對中國的積極支持與援助,對此中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蘇聯把它全部的軍事裝備都給了國民黨,而中共沒有得到一粒子彈一支步槍,只得到了一些醫療器械和政治讀物。這些正如後來李德所說:“蘇聯的物質和技術援助,主要對南京政府有利,而開始分送到延安來的主要是急需的藥物和醫療設備,以及政治讀物——報紙、雜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特別是列寧的、當然也有斯大林的講話和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