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信息流推廣,沒錢就看ECPM

做信息流推廣,沒錢就看ECPM

成功彷彿是一種倒述,如果獲得了很好的結果,在那之前的每一次操作都會被認定為“神來之筆”、“先見之明”,如果結果失敗,似乎就變成愈演愈烈的昏招。

信息流推廣中,總會遇到這幾種情況:

“明明用了一樣的物料,同樣的定向,為什麼這條廣告效果不錯,那一條怎麼都不好?”

“之前這樣做立竿見影,今天怎麼不行了?”

“我什麼都沒做,效果怎麼突然變壞了?”

每一個在信息流平臺做推廣的人基本都會遇到這些情況,然後陷入深深的茫然。更讓人抓狂的是老闆、上級、甲方總是會恰巧出現並靈魂拷問:“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信息流也是競價排名廣告啊!!(GD/合約廣告的有錢人請繞道,惹不起)

無論是百度、頭條、騰訊系、抖音、鳳凰、UC、網易這些傳統平臺,還是OPPO、VIVO、小米這些手機廠商平臺,信息流競價廣告也都普遍追求“價高得之”。沒錢?!沒錢你投*@#….也有沒錢的玩法。。。

沒錢就看ECPM啊。如今主流的信息流平臺都已經支持OCPC或者是OCPM的廣告計費模式,相比較傳統的CPC或CPM,新的計費模式更加像是效果廣告的專屬,雖然它們扣費還是按照CPC(點擊)、CPM(曝光)來,但是允許你對一個目標設置一個出價,例如1個激活、1個註冊、1個複製、1個電話撥打等,你出幾塊錢平臺就想辦法在那個範圍給你推廣,基本上最後的成本也差不多。這樣當然很好,起碼成本能自己控制了,但是這種方式打破了原本ECPM的競價排名依據:

做信息流推廣,沒錢就看ECPM

此前的CPM和CPC中,價格越高在競爭中的優勢越大,雖然點擊率也在參考範圍之內,但是點擊率能夠拉昇的空間很小,遠沒有土豪對手高出價的作用大。

後面修改的OCPM(OCPC也一樣)競價排名將轉化率也考慮了進來,所謂轉化率就是從點擊到轉化行為(激活、註冊、複製、電話)的轉換。這樣一來出價在排名中扮演的角色不再那麼唯一。

沒錢就看ECPM,就是關注除了出價以外的變量。點擊率和轉化率的上升,帶動的就是出價不變的情況下的排名上升,這不僅僅意味著能夠獲取更多的曝光,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搶先在目標人群當中曝光。

後者其實更重要,原因是市面上大部分的產品,優質用戶往往集中在年輕、有強消費能力和慾望的群體,往往也是爭搶的重點。因此能搶先曝光的意義不僅僅是省錢這麼簡單了。

當然省錢也是很重要的,除了財大氣粗的壕氣公司,哪個不是對成本斤斤計較?稍微算一下就知道關注ECPM有多重要了:

做信息流推廣,沒錢就看ECPM

說服老闆、上級、甲方增加66%的出價,靠的就不是專業,而是勇氣了。

即使遇到一個壕氣老闆,同意這麼出價,按照OCPC或OCPM成本會在出價附近的情況來說,B的成本都會高出66%以上,這就更難接受了。老老實實想辦法提高1個百分點的點擊率和轉化率,比說服老闆提價可容易多了。

至於什麼是預估點擊率,預估轉化率,其實是和實際的點擊率、轉化率密切相關的,操作中可以把數據中的點擊率、轉化率套用一下,八九不離十。

逆向思維一下,如果說自己的預估點擊率、轉化率都還不錯,是不是可以拍拍胸脯跟老闆、上級、甲方說:“降成本?沒問題!”

此前經手過一個工具類APP只針對iOS用戶的推廣,在為期1個月的時間裡點擊率微小幅度上升,將重心放在了轉化率的提高上,最終將轉化率由第1周平均3%增加至最後一週平均11%。基於如此大的轉化率提升,老闆中途想降低激活成本的時候,毫不猶豫答應了。

因為自己很清楚:轉化率增加了近4倍,出價就可以大幅度下調也不用擔心ECPM值過低導致排名落後。實際上,最後的激活成本比第1周下降了58%,並且判斷仍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這就是良好的ECPM值帶來的對於成本的把控能力。

ECPM相關的數據指標並不多,在推廣過程中都能夠統計得到,優化起來也能實時看到數據變動,實在是一劑良藥。下次再遇到:

“明明用了一樣的物料,同樣的定向,為什麼這條廣告效果不錯,那一條怎麼都不好?”

“之前這樣做立竿見影,今天怎麼不行了?”

“我什麼都沒做,效果怎麼突然變壞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ECPM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