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圓明園是一把火燒毀的嗎

解密:圆明园是一把火烧毁的吗

解密:圆明园是一把火烧毁的吗

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時為英國全權專使的額爾金,不顧道義上的壓力和盟友法軍的反對,執意火燒圓明園,無疑是“萬園之園”毀滅的罪魁禍首。

解密:圆明园是一把火烧毁的吗

圓明園自侵略者焚燒以來,百餘年先後歷經“四劫”,這才變成如今我們所見的樣子。

國人之中,很少有不知道“火燒圓明園”的,不過究竟是誰放火燒園,卻常被搞錯。我們不時聽到有人說起“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八國聯軍雖然罪行累累,但1860年燒園子這事算是“躺槍”,因為他們的侵略發生在40年後的1900年。1860年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侵華的是

英法兩國聯軍。

“兩個強盜”: “一個搶劫,一個放火”

1860年9月下旬,清軍主力在八里橋戰役慘敗,咸豐皇帝攜親近左右逃離圓明園,奔赴承德避暑山莊。10月6日,英法聯軍向圓明園開拔。法軍先行,在賢良門(二宮門)擊潰幾十名技勇太監的最後抵抗,當天佔領了圓明園。隨後,如我們所知的,聯軍在園中展開了大肆的搶劫。

為了使自己的暴行“名正言順”,英軍將此前的一事件作為毀園的藉口。9月,清朝與聯軍邊交戰邊談判,聯軍方面派出英國人巴夏禮為首的談判代表團一行數十人。清廷錯誤地認為巴夏禮為侵略戰爭主謀,進而羈押了使團,其中不少人就在獄中死去。

雖然據現在的研究,這批俘虜並非關押在圓明園,但額爾金刻意曲解事實,塑造了“使團成員在圓明園關押受虐致死”的說法,從而將報復目標直指圓明園。法軍方面的表現則相對剋制,法方代表葛羅斥責額爾金的計劃“如同哥特人的野蠻行為”,法軍司令蒙託邦也稱此舉“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反對火燒圓明園。

最終,10月18日和19日,英軍執行額爾金的命令,在圓明園搭柴放火。由於縱火工作是分頭進行的,因此圓明、長春、綺春三園內各處同時起火,整個宮苑變成一片巨大的火海。

大宮門外的六部朝房、鑾儀衛值房、內務府值房、澄懷園(翰林花園)、上駟院、武備院,暢春園恩慕寺、恩佑寺,以及西苑閱武樓、清溪書屋等建築全被燒燬。只有處在偏僻角落、湖池之中的部分建築,倖免於難;而長春園北部的西洋樓景區,由於基礎材料為磚石,受損相對較輕。據當事英軍的記述,焚燒後圓明園只“留下一片空曠荒涼的土地,到處都是無法形容的瓦礫”,大火使英軍營地和圓明園接下來的數日“白天都因為濃煙滿天而變得黯然”。

所以,1860年燒燬圓明園的犯人,籠統來說是英法聯軍;而深究起來,正如雨果那封著名的《給巴特勒上尉的回信》中,提到英法“兩個強盜”,“一個搶劫,一個放火”,實際上確實是有所偏指的,“放火的強盜”主要是說額爾金為代表的英軍。

從“燒”到“毀”:圓明園“四劫”

圓明園雖遭焚燬,但仍屬禁苑,並設有守園門監,並未廢棄。英軍本想將圓明園全部夷平,但由於三園太過廣闊,終未被全毀。

同治十二年(1873年)有重修圓明園之議,清內務府曾經派員查勘遺址,當時尚有廓然大公(雙鶴齋)、紫碧山房、魚躍鳶飛、耕雲堂、慎修思永、思過堂、課農軒、順木天、莊嚴法界、春雨軒、杏花村、文昌閣、魁星樓等13處景區未被毀,此外還尚殘留有圓明園大北門、藻園門、福緣門、麗春門、蓬島瑤臺、林淵錦鏡(藻園)、藏舟塢,長春園宮門、海嶽開襟、法慧寺琉璃塔,綺春園新宮門、正覺寺、運料門等建築。此時的圓明園除倖存建築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貴花木、山水疊石和建築基址,橋樑、道路、園牆和園門大多完好。

那麼,英軍放火燒園後,在圓明園身上又發生了什麼,使它進一步衰敗下去,直至今天的慘淡景象呢?

大致說來,圓明園在近代以來先後遭遇“四劫”,1860年的“火劫”只是第一劫。之前說八國聯軍燒園是“躺槍”,但他們跟圓明園的破壞並非全無關係。

目前尚無切實證據表明八國聯軍直接對圓明園進行了劫掠和破壞,但其侵略,造成了帝后西逃,京城中空,處在失控的境地之中。西郊的散兵遊勇和土匪流氓,從容進入圓明園,繼續洗劫殘存的建築和陳設,大量砍伐古樹,甚至燒炭出賣。附近的清河鎮,當時成為了木材集市,圓明園的木料在此堆積成山。是所謂“木劫”。“火劫”後倖存的建築及部分復建的成果,幾乎毀於一旦。

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圓明園失去了皇家御園這一“護身符”。民國時期,在清皇室的“優待條件”中有“保護皇室原有私產”一項,但皇帝對圓明園已經基本沒有了控制。軍閥、官僚趁機開始對園中殘存石料巧取豪奪:京畿衛戍司令王懷慶派人拆毀圓明園內外圍牆,用其石材修建自己的達園;遠在東北的張作霖,也從圓明園拉走石料修築個人陵墓;1925年,燕京大學翟牧師更以“保護文物”為名,拆卸安佑宮殿前華表至校區,至今這對華表依然矗立在北大西門內教學樓前。是所謂“石劫”。這對當時保存尚好的園內石質建築來說可謂毀滅性破壞。

進入20世紀以來,圓明園幾乎陷入無管理的地步,農戶開始進入園區,平山填湖、闢田種稻、隨意拉土拉磚作為建築和生產材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期。

據1967年的統計顯示,圓明園原有土山,40%被挖平;原2000餘畝的水面,約100畝遭填佔。是所謂“土劫”。至此,圓明園山形水系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圓明園失去昔日皇家禁地的周密保護後,又未能及時轉入文物保護的體系,長期以來的處境有如孤魂野鬼,百餘年中遭到反覆破壞,終於淪為我們如今所見的模樣。

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將圓明園遺址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決定建立遺址公園,圓明園這才結束了100餘年飄零的苦難史,受到文保制度的庇護。

[來源]

京 九 晚 報

朱 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