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攝影與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的攝影術就是繪畫的替代品。“一筆接著一筆”,這是用來形容油畫裡溼畫法的一句話,攝影則沒有“一筆接著一筆”的機會,攝影就是按下快門的這一筆,正所謂“決定性瞬間”,這是攝影與繪畫的本質的區別。

———陳大軍

人像作品在“攝影藝術”與“繪畫藝術”裡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像攝影,可以在影棚裡完成,也可以在自然環境下完成;可以藝術的展現,也可以忠實的記錄。我的人像作品全部是旅程中完成的忠實記錄。旅程中的拍攝,沒有影棚拍攝時的從容,沒有與被拍攝對象充分溝通而建立彼此的信任與融洽,沒有精心的布光,更沒有多次的拍攝以期達到最佳效果可能。旅程中的拍攝,機會往往沒有第二次,瞬間的把握必須全神貫注。

攝影,需要敏銳的觀察與果斷的拍攝,在你按下快門的一瞬,你就賦予了這幅作品的結構與情緒。

如下圖: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躲在陰暗角落的老婦”

拍攝於印度教聖城瓦納拉西,在一間古老建築的角落,透過建築縫隙照入的光線,微弱的撒在老婦的身上,一瞬間抓取她眼神裡流露出的怯弱與無助。需要敏銳的觀察與果斷的拍攝,在你按下快門的一瞬,你就賦予了這幅作品的結構與情緒。

一幅好的人像作品,除了需要有紮實的技術實力,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前期的規劃與知識的儲備,這張照片得益於瀏覽海量的圖片和了解當地的環境習俗,做到有備而來。

紀實的人像攝影除了記錄現場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記錄下人的真實情緒,有歡樂、有悲傷,而這種情緒往往是一瞬間的流露,拍攝時過多時間的準備,或者大張旗鼓,都會打擾到被攝對象的情緒,最後只會拍到木納的表情。拍攝人像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溝通常常發生在拍攝以後,由於我們粗魯的拍攝而引起被攝對象的反感,並不是每一個被攝對象都願意給你拍攝,適當的溝通以表達冒犯的歉意,這非常重要。也有一種,拍攝前的溝通反而是必要的過程.

例如拍攝小孩,如下圖: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俏皮的小喇嘛”

他俏皮的笑容裡透著孩童的純真。小孩一般比較怕生,適當的交談、嬉戲甚至於打鬧,從而激發小孩的情緒。這張就是在和他嬉鬧中拍攝的,連續的拍攝,總能抓取一張滿意的人像作品。

現在流行一種環境人像,大膽的使用廣角鏡頭拍攝,這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畸變,除了有一些視覺的衝擊外,拉伸人物的身材成了最好的理由,俗話說“拉出大長腿”。而更多的人像作品或者說肖像作品,是採用中、長焦鏡頭拍攝,我個人喜歡使用24-70的鏡頭。長焦遠遠的拍攝有偷拍的嫌疑!靠近再靠近,哪怕是融入到拍攝環境裡,應該是一種最佳的拍攝方法。這應驗了羅伯特﹒卡帕的一句話:“如果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

接下來,用一幅拍攝於四川阿壩莫朗節上的肖像作品 ---“羞澀”,做後期的解析。

原片如下: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羞澀”

作品拍攝於格爾登寺大法會上,坐在臺階看法舞的小女孩,我拍攝她時她羞澀的捂住臉。當然,拍攝後我與她有過愉快的交談。拍攝時陰天光線弱,散射光環境,利用大殿裡陰暗作為背景,突出人像。後期思路:弱化背景,壓暗角製造局域光。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拍攝參數:光圈f/4,快門1/320秒,ISO800,24-70鏡頭70端。直方圖上看曝光不足,由於作品是暗調,所以總體曝光準確。感光度800,略高,尼康D4相機拍攝,圖片噪點抑制完美。

1.基本調整。打開圖片進入acr裡,對比度+24,高光—8,陰影+60,黑色+33。這一步,平衡光比,恢復曝光不足。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2.鏡頭矯正,刪除色差。顏色欄,勾選刪除色差,這一步非常重要,刪除成像邊緣的色散,在逆光下拍攝的圖片,效果尤其明顯。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3.細節處理。銳化:數量25,半徑1.0,細節25。減少雜色:明亮度13,明亮度細節50,顏色47,顏色細節14,顏色平滑度85。這一步,消除噪點,細膩畫面。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4.漸變濾鏡。曝光—1.05,多方向拉漸變濾鏡,以達到壓暗四周,突出人像,製造局域光的效果。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5.加強反差。進入PS,建立色階圖層,移動白色滑塊230,移動黑色滑塊1,移動灰色滑塊0.90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6.建立色相/飽和度圖層。全圖飽和度減少12,降低圖片的飽和度使色彩恢復自然。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7.建立亮度/對比度圖層。增加對比度+20,亮度+3,這一步使畫面更加的透亮。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8.汙點修復。合併圖層,再複製圖層,使用汙點修復畫筆工具,擦去手中的竹籤,讓畫面更乾淨。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9.轉換配置文件,再複製圖層銳化。濾鏡,高反差保留,混合模式改線性光,達到銳化畫面的效果。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10.合併圖層,裁剪。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11.出圖。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12.放大100%,細節完美。

一幅“見功力”的人像攝影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作者 | 陳大軍

作者說:單純就人像而言,或暗或亮的背景非常重要。大型活動中拍攝,在混亂的環境裡要避開雜物與人群,需要耐心的尋找和敏銳的嗅覺。總的來講,我不太喜歡使用大光圈拍攝人像,通過虛化背景而達到剝離的效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圖遊九州(微信號:tuyoujiuzh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