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大暑節氣的由來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大暑習俗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大暑也是農作物生長最快,各地旱、澇、風災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等農業活動較為繁重的時節。儘管如此,“講究”的中國人還是不忘在每年的這個日子裡,忙裡偷閒,舉行各種民俗活動,在火熱的夏季中寄寓對生活的美好希望。

風俗

飲伏茶。伏茶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野菊花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進入大暑三伏天是每年最為炎熱的時候,民間素有有進入大暑伏天喝伏茶的習俗,去除我們身上的暑氣,以免中暑。在老人的意識裡,暑節喝伏茶包治百病也能防病。

曬伏姜。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太陽毒的很。在晉東南、晉南一帶農村流傳著大暑時節曬伏姜的習俗。老人們從菜土裡拔出一兜生薑來,將剛剛生長出來的嫩芽掰掉,只剩下皮色灰褐的老薑,將泥土清洗乾淨,遠遠的往瓦屋頂上一丟,也就了事。進入三伏天,夏季,人們常惠出現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情況,這時只要喝點兒伏姜水就好了。

大暑三豆。三伏要喝三豆湯——祛火、解乏、消痱子。三豆湯的方子出自宋代醫學著作《朱氏集驗方》。全食物,很安全,而且可以當糖水喝!三豆湯指綠豆、赤小豆和黑豆。

送大暑船。大暑送“大暑船”的風俗活動,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據說在清同治年間,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大暑時節病疫就更為嚴重,人們以為是五位凶神所致,於是在江邊建了五聖廟,在大暑節這一天,用特製的木船將供品送至椒江口外,以送走瘟疫,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

頒冰儀式。由於酷熱氣候,在以大暑為代表的三伏天內,人們以安居靜養為主。為了消暑,還發明瞭種種民俗,在古代尤為昌盛。古有伏日頒冰之儀式,即伏日將頭年臘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們消暑。史料記載其‘清冷可聽,亦太平之音響也’。至晚清,北京仍有賜冰之舉。從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門例有賜冰,按照官員等級不同發放‘冰票’,人們憑藉冰票自行領取。”

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福建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習俗,叫做“過大暑”。邑人宋比玉的《荔枝食譜》中載:“採摘荔枝要含露採摘,並浸在冷泉中,食時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紅白相映,更能襯出荔枝色彩的嬌豔;晚間,浴罷,新月照人,是吠荔枝的最好時間。”有人說大暑吃荔枝,其營養價值與人參相等。

賞荷花。大暑所在的六月也稱“荷月”,六月二十四日,相傳是荷花生日,所以民間有賞荷花的習俗。江蘇常熟、通州、吳縣等地,是著名的觀荷之處,觀荷納涼,遊船眾多,景象頗為壯觀。《吳郡記)中載:“荷花蕩在葑門之外,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遊人最盛,畫舫雲集,露韓則千花競笑,舉袂則乳雲出峽,揮扇則星流月映,聞歌則雷輥濤趨,蘇人遊治之盛,至是而極矣。”《內觀日疏》稱六月二十四日為觀蓮節,女子採了蓮花送給丈夫,就如同以蓮子相贈。表達綿綿情意。

遊月船。大暑時期,古人絕不是獨守在家裡,做“宅男”“宅女”,相反,倒把這樣的酷暑時節當節日來過。“暑月遊船”是當時的民俗之一。舊時每至六月,士女雲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後開始種植青蓮,文人雅士暑日則泛舟其上,賞月觀景,風光無限,想想也覺得涼快呀。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關於大暑的農事詩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大暑處在中伏裡,全年溫高數該期。

洪澇災害時出現,防洪排澇任務急。

春夏作物追和耪,防治病蟲抓良機。

玉米人工來授粉,棒穗上下籽粒齊。

棉花管理須狠抓,修追治蟲勤鋤地,

頂尖分次來打掉,最遲不宜過月底。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