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文家市鎮

——真實記錄我省自然人文地理風貌,為歷史留下完整的視覺檔案

文家市鎮位於瀏陽市東南端,地處湘贛邊界,與江西萬載縣、宜春市、上栗縣毗鄰。310道橫貫全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湘東邊陲重鎮。相傳明代文姓聚居於此,逐步形成圩場集市,文家市由此得名。

文家市鎮屬九嶺山脈西南延伸部分。全鎮現有居民12375戶45403人。總面積147.9平方公里,是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地丘陵地區。

文家市人民歷來有熱愛祖國、心憂天下的傳統,早在19世紀初,即有陳紹休、陳紹常等走出山區看世界,遠赴長沙乃至法國等地求學,並參加了毛澤東、黎和森等組織的新民學會,尋求救國數民的真理。1917年,陳紹休等邀請毛澤東來到文家市作社會調查,從此,文家市便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進行了舉世聞名的“秋收起義會師”,擎起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面紅旗,並從這裡走向井岡山,邁出了中國革命成功關鍵的第一步。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文家市鎮

1930年,毛澤東、朱德率領一軍團來到文家市,並在高開嶺、九峰寺等地巧妙設伏,全殲白匪戴鬥垣旅,敵軍上自旅長下至馬伕一個也沒跑掉。取得了紅一軍團戰爭史上第一次全殲敵人一個整旅的輝煌戰果。“文家市大捷”成為我黨、我軍初建時期毛澤東軍事天才的一次重大實踐,為紅一方面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文家市一直以商賈雲集、市場繁榮而著稱。自清嘉慶年間的一年一度的湘贛邊貿“牛馬會”,龍圖寺廟會,百年圩場,至今長盛不衰。改革開放以後,更趨活躍。境內藏有豐富的優質煤,歷史上“文市煤”名聲響亮,遠銷省內外。而文家市的花炮製造業始於宋,盛於清,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家市鎮的花炮業更是突飛猛進,境內現有花炮企業近百家,年產煙花83萬箱,鞭炮218.7萬箱,產品遠銷國內外,是瀏陽花炮生產第一重鎮。發達的工商業,造就了文家市鎮的繁榮。

文家市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洽和諧。

文華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是當時瀏陽八大書院之一,1912年改名里仁學校,佔地面積12074平方米,羅章龍、張國燾、陳世喬等早期共產黨人曾執教於此,胡耀邦、楊勇等革命先輩畢業於這所學校。1927年在此舉行的“秋收起義”會師,其舊址作為全國文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深遠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

除此之外,文家市還有以劉、彭、藺、餘等姓氏相堂為代表的古民居建築群,有以盤古廟、魯班廟、萬壽宮、財神廟、李畋廟、龍圖寺、將軍廟、觀音廟、華陀廟等為代表的古廟字群,還有保寧橋、百齡橋等古代橋樑。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文家市鎮

位於五神村橋頭組的彭家大屋,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距今已有近200年曆史,整個建築群佔地約4000餘平方米,原有數百米三合上夯築的圍牆圍護(現殘存部分),主體建築有朝門(前棟)、中棟、後棟,兩側設橫廳、天井、廂房、花園、馬場,共有房屋100餘間,雕樑畫棟,巧奪天工。

作為湘東邊陲重鎮,文家市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並留下了不少古代軍事遺址,著名的有鐵巖關、許阜尖等古代軍事要地。其中“鐵巖關”作為歷史上“吳楚爭鋒”的一處重要關隘而名揚史冊。

相傳鐵巖關始建於春秋時期,雄踞於吳楚間的交通要道上,歷史上興毀多次,至解放初尚存一棟三層關樓和一段城牆,關樓、城牆全由麻石、青磚砌成。關樓下層為鐵門,鐵門上書“鐵巖關”3個行書大字,兩邊各書有“東南鎖鑰,吳楚咽喉”的對聯,二樓為防護樓,常有戍邊將士把守,三樓為烽火樓,一遇重大軍情,烽火樓內的哨兵即點火為號,駐在不遠處的守軍即進入緊急戰備狀態。1917年,毛澤東來文家市作社會調查時,曾與陳紹休等一起來到鐵巖關覽勝。鐵巖關關樓及城牆,於1958年修築洲南公路時被拆毀,現存其基址。

文家市地處吳楚邊界,其民間文化博採吳楚文化之長,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有戲劇、山歌、春鑼、武術等。其中比較出名的為戲劇。文家市的戲劇主要劇種為採茶戲,表演形式通常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男的手拿扁擔、鋤頭等勞動工具,女的手持花扇、竹籃、雨傘、茶具等,邊歌邊唱,演唱的內容是茶農勞動的全過程,從種茶、採茶到製茶和賣茶,有時還穿插民間傳說、故事等,融匯了其他民歌和舞蹈語彙,表演者有時也增加到數人至十名人,伴奏樂器有二胡、笛子、嗩吶和大鑼、大鈸等,演出時間主要在正月間,元宵節是高潮,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文家市鎮

文家市鎮森林覆蓋率高,植被茂密,共有山林面積25245畝,牧業用地面積10065畝,林木蓄積量為36500立方米。豐富的山林不僅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而且形成了優美的風景區。如“文家市大捷”戰地高升嶺,山形峻秀、植被豐茂、鳥語花香、風景如畫,加上陳大真人廟、半山亭等人文景點,形成聖地名山獨特的魅力,引來眾多遊人。瀏(陽)萬(載)界山許阜尖山峰高聳、青蔥蒼鬱、怪石嶙峋。發源於境內山地的南川河上游沙溪河終年清澈,如一條玉帶環抱著美麗的文家市。還有盤古廟後種於清代的樹齡達200多年的重陽木,枝繁葉茂、樹幹蔥蘢。2002年文家市鎮被列為國家生態效益林保護區。

文家市鎮志載:“域內油餅的興起,始於清雍正年間....其時,並不叫“油餅”,而是稱“二八酥”,只是一種普通的酥餅,因為一斤餅裡面含二兩“酥”(相當做麵包用的引酵),八兩面粉、麥芽糖、白沙糖、香料等,故稱此餅為“二八酥”。由於“酥”不是用水而是用文家市產的小籽茶油熬熟冷卻與麵粉揉和而成的,所以二八酥”餅已初具油餅的特質和口感,比其他餅要好吃得多。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文家市鎮

鴉片戰爭後,由於戰亂和經濟蕭條,文家市“二八酥”生產凋零,其製作技藝甚至失傳。直到光緒年間,文家市人通過親戚關係,去江西安福縣請來綽號“齋公”的劉師傅前來做餅,才重振“二八酥”的名氣。當時,劉齋公帶過來年方13歲的學徒李務立,以後師徒二人就一直在文家市做酥餅。文家市盛產小籽茶油,劉、本二人不斷創新工藝和配料,特別嘗試著將高爐烘熟的酥餅趁熱投人已熬熟冷卻的茶油中,待浸泡吸飽油, 浮上油麵後再取出晾乾,品嚐起來,其色、香、味明顯好於原先的酥餅,於是人們便將“二八酥”改稱為“油餅”了。

解放前,文家市有十幾家油餅作坊,最有名氣的是“元康利”、“乾利祥”等。1917 年冬天,毛澤東來文家市做社會調查時,曾深人油餅作坊考察,品嚐油餅後大加讚賞。

文家市一帶的瀏陽民居一般為一家一棟屋,中為廳,前有廊。有的一側有廂房,呈曲尺形;有的兩側均有廂房,戲稱“一把鎖”。廳也叫堂屋,堂屋兩側的房子叫正房。廳兩側各有一間正房的叫“三大間”,也有“五大間”、“七大間”甚至“九大間”的。富家多住由前後兩進或多進、左右橫棟圍成的庭院。中有天井,植以花木,前有地坪,外建朝門、圍屋,並有八字牆、山字垛、照壁等。大戶人家,前後迭屋有五進甚至七進之多,每進廳屋均設鏤空雕花屏風式中門,每廳之間由木柱斗拱重簷歇山式過亭相連。逢喜事各進中門洞開,從大門至上廳神龕,深數十米甚至百餘米。正廳兩側有對稱式橫廳,廳外連廳,迴廊與巷道將數十棟房屋連成一個整體,外人進屋,如人迷宮,知進不知出,頗具建築、藝術價值。

這種聚族而居的大屋場在瀏陽北鄉可說彼彼皆是,如蕉溪彭家大屋,曾住300多戶人家。這種屋場宏大氣派,便於喜慶活動。民國時兵火水患頻,大屋場多遭破壞。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文家市鎮

注:文章來源於《湖南古村鎮》李漁村 李仕銘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