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2014年浙江臺引入韓國《Running Man》,做了《奔跑吧兄弟》,一時間跑男紅遍大江南北,連帶著浙江臺那一年的收視也力壓芒果臺奪冠。

各大電視臺不管有版權還是沒版權,一窩蜂的跟著做了《極限挑戰》、《了不起的挑戰》、《我們戰鬥吧》、《挑戰者聯盟》、《二十四小時》等系列競技類真人秀。#取名技巧也是很...#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然鵝在2018年,凡是還在播著的,都手牽手翻了車。

跑男從第三季開始收視就顯出不穩定了,第四季再沒有上4%的記錄,到了第五季第六季#更名為《奔跑吧》#之後收視率就直接跳水到了1% 2%區間,上3%都是屈指可數。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一直有口皆碑的《極限挑戰》今年的第四季也在nobody cares中收官,沒話題度的同時,最高收視率是收官也沒破了2%。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當然了,競技真人秀即使差成這樣,也依舊比去年興起的慢綜藝強,四月同期播出《嚮往的生活》首播收視率1.4,第二期1.6,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開播即巔峰,後來一度跌到了1以下。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那麼走在潮流前線的吃瓜群眾每天到底都在衝浪啥?

看人物觀察類綜藝。翻譯過來就是《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和《心動的信號》。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一個節目分兩個場景,一組是觀察者,一組是被觀察者,觀察者可以是媽媽,丈夫和明星觀察員,被觀察的可以是年紀不小的熊孩子、老婆大人,也可以是素人。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這種綜藝形式依舊是來源於韓國,韓國呢也依舊是跟日本學的。

就拿《心動的信號》來說,這種明星觀察素人戀愛的idea最開始於日本綜藝《別被夏日的狼君所欺騙》,用一句話介紹《狼君》就是高中戀愛版狼人殺。四對男女甜蜜dateand互相勾搭套路,像是划船、牽手、套圍巾、喂章魚燒,怎麼粉紅怎麼來。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但其中有一位以上的男同學是狼→說謊的渣男,如果女生最後選擇了狼,就直接宣告失敗,如果選擇了非狼就是戀愛成功。

另一個攝影棚裡強勢吃瓜的主持們就不停的分析他們的心機套路,破案到底誰是狼。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後來韓國模仿做了《Heart signal》,一下子爆紅出圈,最後結局收官的時候,連中國微博熱搜上都高高掛起了男四你個大豬蹄子,心疼我們一號英珠姐姐。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這不是韓國第一個爆紅出圈的人物觀察綜藝了。

和國內的情境很像,韓國的競技真人秀在兩年前就開始走下坡,《Running Man》收視一年不如一年,從巔峰的21%一路跌到了4.4%。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Running Man 歷年收視率走勢 AGB數據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Running Man 歷年收視率走勢 TNmS數據

《無挑》雖然有成功的特輯企劃,但17年的收視經常徘徊在8%到12%,而他們的巔峰時期平均收視是25%到31%區間。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在從前的週末綜藝沒落的同時,觀察類綜藝異軍突起,先是《我獨自生活》從2013年以7.5%順利出發,中間雖然也有波折,但是始終保持在8%左右穩坐同時段收視第一。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2016年《我家的熊孩子》開播,以媽媽們的視角觀察明(大)星(齡)兒子獨居生活,收視一度衝到了20%,去年還拿了SBS的年末大賞。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2017年吃到甜頭的SBS又播出了《同床異夢2:你是我的命運》,從第一季的親子關係,升級為第二季的夫妻關係,在韓國蟬聯24周收視冠軍,秋瓷炫和於曉光夫婦在中國也引發極大討論。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終於在2018年,走在學習最前列的芒果臺率先無版權無修改的把《我家熊孩子》搬到國內,衛視和網絡齊上,一舉奪下衛視類第二,同期網絡播放量第一;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緊接著騰訊引進《心動的信號》作為網綜上線,穩坐第一,連帶著把節目嘉賓楊超越衝到了綜藝嘉賓·藝人新媒體指數第一。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為什麼觀眾這麼喜歡看這類的節目?

老牌真人秀模式固定,好看的點往往都在於“笑點”,可是隨著觀眾對於嘉賓熟悉度的提高,導致笑點越來越少,韓國《RunningMan》的解決辦法是引進新的成員,引發新的化學反應。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但是觀察類綜藝不一樣,它有趣的地方在於觀眾有更強的參與感,觀眾能從節目發現他感興趣的東西。

比如看《心動的信號》,很多人就折服於張雨綺的點評之下,每天狂喊希望小姐姐能出本撩漢指南出來當教科書。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看素人戀愛時,他們也非常容易就帶入自身,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我遇到這樣的男生怎麼辦”“我會在這三個人裡選誰”“誒男主這麼做我不喜歡”。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看《我家那小子》的時候,又很容易從中找到共鳴,比如武藝熱衷點外賣,吃飯只用小桌板,很多看了都說這不就是宅在宿舍的自己嗎。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看到陳學冬、錢楓的時候,也能感同身受的get到“都市孤獨症”,甚至面對感情各種躑躅和自我懷疑也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它們會是下一個收視奇蹟嗎?

比起傳統的真人秀,觀察類綜藝更容易讓觀眾投入,也更容易“真情實感”。這也是為什麼《heart signal2》的時候男四沒有按照觀眾的期待選女一,而是選擇了女二之後,所有觀眾暴怒,把他罵上熱搜的原因。

可對於一檔節目來說,讓觀眾思維參與到節目中,收視率和播放量肯定就穩穩的了。

對於觀眾來說,看觀察類綜藝其實也是一個“發現自己”的過程,因為看到明星也好、素人也好,他們在真實狀況下的反應,其實是能發現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自己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就比如說編輯部的任不重看完《heart signal2》的時候就說自己想成為女一吳英珠那樣的人,錦鯉看完《心動的信號》之後,就覺得男二奧斯卡完全就是她不太喜歡的類型,不繫扣看《我家那小子》對錢楓路轉粉,因為覺得他其實是一個很有自己一套處事標準的人。

所謂觀察類綜藝,其實就是通過觀察,然後發現了一部分新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