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家除了實用,總有一個地方是留給心靈、留給想像的,本期話題探討的是家在設計上的形式美、儀式美、意境美、精神感受……

從家居心理學、空間情緒角度談“空間留白”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夏然

80後女作家、生活美學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專欄作家,創立公眾號夏然家居生活美學(aixiaran)。著有《國際軟裝典範》、《洋蔥居——幸福小宅的41種軟裝提案》,即將出版《情緒空間寫給室內設計師的家居心理學》、《好想住文藝風的家》系列叢書。

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節律。南非的大葉樹,每隔2小時就會翻動一次葉子;阿根廷的野花,每逢初夏晚8點便會爭相開放;哥倫比亞的macarenia clavigera,1月到5月進入冬眠期,失去其漂亮的顏色……花草能感知時間,昆蟲能按時“赴約”;清晨採蜜的蜂群,夜間回巢休息;這種內源性的生物鐘,被稱為生物節律最早的證據,這就是留白,調控著各種生理激素,維持著大自然的平穩狀態。累了,就回家吧!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自然修復

特蕾莎修女曾經說過:“看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如何在寂靜中生長;看日月星辰如何在寂靜中移動……我們需要寂靜,以碰觸靈魂。”其實在我們的體內確實存在著“體力盛衰週期”,以23天為一週期,人的精神和情感狀況會遵循週期波動。奧地利的阿爾弗雷德·特爾切爾教授稱其為“人體生物三節律”,即PSI週期(Physical、Sensitive和Intellectual的縮寫)。而寧靜,就是對於生理節律最好的自然修復!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你聽過雨聲嗎?

Rachel Carson在他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項目中,曾經描述過雨季的第一種聲音,其實並不是淅淅瀝瀝的雨聲,而是無數種子自聳立的樹上掉落的聲音,很快跟隨而下的是輕柔飛舞的楓葉……這便是生態的留白,它們就是如此靜靜地飄下,你以為這是一場交響樂,但靜觀之下,儼然成為水滴芭蕾。留白是一種心境。人生的留白是不需要那麼多的安排,只有最美的時光;旅行的留白是沒有那麼匆忙的腳步,只有舒適的感受;交流的留白是給予對方足夠表達的時間和空間,附耳聆聽……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生命節律

寂靜並非沒有聲音,恰恰是一種多得無法計數的狀態。寂靜是愛人歸家後,親暱的擁抱;寂靜是就餐入座時,輕遞的碗筷;寂靜是目光對視時,默契的一笑;寂靜是清風拂面後,微露的臉頰;寂靜是對家人默默的等待;寂靜是對自己內心堅持的守候……那麼,家的留白又是什麼呢?著名的心理學家Kris曾經用初級和次級過程理論來分析人的意識狀態,家的留白,本質上就是一種意識的喚醒,用於維持正常生理的節律。

冥想、正念、閱讀、創作、祈禱、樂曲、轉化、參拜……本質上都是一種心流的體驗,有的運用發散性思維,有的運用聚合性思維。設計的留白為意識創造了無限可能,凡是美好的事物,總有打動人心的地方,而最能觸動自己的,便是心中的那個“無”與“空”。23天的週期節律,使我們經歷著不同的情緒感受,24小時的生物鐘又讓我們在一天的不同時刻處於不同的效率狀態,驟然改變節律,例如搬家、加班、旅行……都會使我們的機體功能混亂、情緒煩躁、工作效率降低,甚至降低免疫力。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家的留白

而家的留白,就是要把所有的混亂歸零,讓所有的生理節律正常。Kris認為創造性靈感常常來源於從意識狀態回到初級加工狀態,換言之就是人在半睡半醒之間。垂掛輕薄的紗幔、提供舒適的肌膚體驗、降低環境燈光的亮度、播放無意識的樂曲……都是降低意識的好辦法,增加無意識的參與其實就是一種家的留白方式。

不用那麼清晰地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自己下一秒要做什麼,遠離嚴謹的schedule,關掉手機和時鐘,讓光陰不慌不忙地溜走(也許你會說,太難了),甚至你可以增加一些特殊的氣味,製造一種身在家中、心在遠方的錯覺體驗。視錯覺和心錯覺都是無意識的喚醒方式。嘗試自我催眠,留白並非單純地運用顏色或空出一個區域,在我看來,留白是在製造一種明確的情緒空間體驗—製造模糊的感受。

我在《做回孩子趕在迷霧消散之前》一文中曾寫道:“無聊時會想要大口大口地把霧吃在嘴裡,就好像吃棉花糖一樣,軟軟綿綿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設計中加入軟綿綿的觸感,說不清道不明的輪廓,多得無法計數的波點,密密麻麻的堆積,還有用磨砂玻璃製造出若隱若現的神秘感,或者用輕舞飛揚的面料喚醒的若即若離……日式的設計中會大量製造這樣的視覺留白—五感達心,家更寧靜。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Tips 留白的情緒空間效用

◆ 太滿或太擠會增加心理壓力,產生強烈的疲憊感,增加空間內的矛盾衝突、惡化人際關係,甚至有可能誘發人的暴力傾向。

◆ 留白能夠降低空間噪音,緩解焦慮、不安全感、抱怨等負面情緒,提供心理上的安寧體驗。

◆著重於製造留白的體驗,而非單純地流於留白的設計形式,能夠更有效地監管空間使用者的情緒狀態,提供冥想機會,有利於更客觀日常的意識水平,對各種情緒可控。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愛是家居美學的主題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李珂

北京凱泰達國際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碩士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最打動你的家居生活空間是什麼樣的?

李珂:最打動我的家居生活空間是能夠使人身心靈放鬆的空間或是有情感的空間。自己的家是最熟悉的家居空間,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由自己或家人精挑細選的,每當看到其中一件物品時,就會回想起當時的心境與氛圍,開心的、驚喜的,或是旅途中的偶得,每一件物品都注入了情感,好似賦予了新的生命一樣,鮮活起來。有了愛的主題,處處都能感動自己,在自己的家裡最放鬆,這個時候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了。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多久更新裝飾自己的家?

李珂:一般會幾個月更新佈置一下自己的家,主要是調整傢俱的佈局、窗簾及布藝的色調變換。根據不同的節日擺放不同的花藝,更換不同的餐具及茶具。根據季節的不同調整繪畫藝術品等陳設。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對現存的家居美學有何看法?

李珂:家居美學是每一個人對家的氛圍的不同理解和詮釋,有共性也有個性,愛是家居美學的主題,沒有愛家就不存在。每個人對家有不同的理解,對美的認識也不一樣,我覺得自己喜歡就好。每一種風格都代表主人的審美喜好,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做家的裝飾表皮,沒有涉及到如何提升生活的品質,如何改變一些生活方式。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對家居形式美有何看法?

李珂:形式承載著功能的需求,形式是對內容的表達,形式非常重要,但是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家居的本質還是舒適感,要營造有溫度的家。中國人相對西方人,更多的是以感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喜好,形式美對家居非常重要。大家都比較重視家居的形式美,不會在意家居和空間所構成的負空間是否合理。恰當的形式美能夠表達出傳統的意境,會對人的心理產生愉悅的情緒影響。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關於家居意境、形式感、儀式感、設計感你有何看法?

李珂:意境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般是指虛實相生的一種藝術境界,我理解的意境就是內心和外在世界關聯後所產生的心靈想像空間。在達到功能的合理、形式的和諧之後,家居的陳設、造景、空間的呼應所產生的家居意境對於家居空間來說非常重要,一般所指家居意境更多的是中式風格的設計。儀式感在家居設計中還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更多的儀式感我們才會更多地熱愛生活。如果生活中處處沒有儀式感,我們也不會珍惜生活中的種種幸福。

用更包容的狀態去運用“留白”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莊子玉

德國科隆RSAA事務所合夥人及主持建築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碩士

莊子玉基於“中國敘事”的設計原則,與對於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認知特徵的深入探討與呼應,脫離了傳統的中國形式,真正在設計中敘述當代的中國人和空間的故事。對於中國傳統美學中的精髓“留白”,莊子玉如是說。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挪威穀倉美術館 攝影/RSAA

Rayli Home:你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碩士,接受西方設計教育的中國設計師有時候可以用到東方語言來表達設計,你的設計會融合東西嗎?你怎麼看待中國美學裡的“留白”這一藝術創作手法?

莊子玉:其實“留白”這個詞很難說是東方的或者是西方的,比如美國的很多景觀設計都是自然生長的狀態,人工痕跡非常少,這個在我看來也是一種留白。留白只是東方藝術形式裡常用的一種手法而已。這次天津設計週上,黑川雅之老師講到的“空”,也是留白。西方講結構性和邏輯性,而東方講的是更加柔性更加縹緲,但我避免談“二元論”,我覺得東西方不存在對立。對於我來說,留白只是一種手法。沒有太明確的東西方界限,而是用包容的狀態去運用這個手法。對於不同個體而言,人與人對於留白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Rayli Home:能講講曾經打動過你的空間形式或是建築設計嗎?

莊子玉:其實有很多打動過我的時刻,沒有侷限於什麼形式,即使是一個茅草屋,它也會打動我,它有它特有的氣氛。當然我更喜歡沒有人干預的空間,比如南極,我喜歡極端和極致的狀態,如果我能上太空,就是我很理想化的狀態。其實空間是不同關係的組合,光影、氣氛、氣味、溫度、溼度,包括各種材料的特徵,是豐富元素的組合,你的每個當下對於這些的理解都會不同。我沒有偏好,我的設計項目的狀態是非常多樣化的。當然,我希望我的設計能夠提供更多的體驗,讓建築與室內空間融合成一體。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銅陵山居 攝影/蘇聖亮

Rayli Home:你的家是什麼樣子的?多久會更新一次家裡的物品?

莊子玉:我的家現在都快爆炸了,因為現在我有兩個女兒,家裡完全變成了她們的樂園。在沒有女兒之前,家裡是很空的,東西也很少,隨著小生命們的到來,家裡也改變了。我們現在在看更大的房子,來平衡現在空間上的需求和家庭成員的需求。所以這種平衡一直都存在,人、功能、需求都在時間的變化裡改變。我之前一個人在美國的時候,一個人住著一個loft,裡面只放一張床和一個小花瓶,來我家的人都說你這個空間格調好高,為什麼?因為很空,也因為我一個人住,這樣的“空”滿足了我的使用需求。

舒適為主 迴歸簡單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張賢發

香港高迪愙設計事務所(北京)創始人/設計總監

中國建築裝飾協會高級室內建築師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關於家居意境、形式感、儀式感、設計感有何自己的見解、看法?

張賢發:不管是留白還是意道或意境都在傳遞著一種感受,而這種感受恰恰就是我們當下追求的“禪”。何謂“禪”?不論是廟堂高論抑或當頭棒喝,它都需要藉助載體來傳遞。而在我們的家居空間中,通過留白這種形式,通過空間裡的枯山水、小景、配景、借景、透景這些手法來傳遞,是禪味,是文人內心的平靜,這也許本身就是設計感的表現,它有根、有魂。蘇州的留園在我的內心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太多教科書級的設計在留園比比皆是。結構、空間、建築與水、建築與環境、人與環境,空前地諧調,有美感。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曾經最打動你的家居生活空間或者形式什麼樣?

張賢發:記得2014年給綠地做北京通州的樣板間,一個35平方米的loft空間裡,我們設計了兩個獨立的衛浴間、獨立的客廳、餐廳及廚房,給經濟條件一般的年輕人創造了私密的聚會和生活空間。甚至有了孩子後有老人的共居模式。我們通過研究空間與時間的關係,把一天24小時進行準確計算去分時使用。把各種原創的多功能設計導入,完成各種模式下的使用而不顯侷促。為買下這批房子的人提供了儘可能多的生活可能,緩解換房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壓力,我想這是比較打動我的地方。

Rayli Home:多久更新裝飾自己的家?會在家裡佈置一個想像空間嗎?

張賢發:我自己的家,沒有太多的硬裝裝飾,主要通過軟裝來調整,以舒適為主,迴歸簡單。在季節變化時會更換一些顏色,比如地毯和擺件等,這些都是以妻子的意見為主。我個人比較喜歡種花草,不同的季節種不同的植物。書房是停留時間最多的地方,書、旅行帶回來的紀念品、朋友送的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這些能與生活發生關係,有意義的才是最好的裝飾。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你對當下的家居美學有何看法?

張賢發:當下的家居美學已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是一個空前的好時代。有需求、有載體,來自地球村的需求讓設計更多元更燦爛。有國際化的追求、有文人墨客的內心迴歸、有對禪學的追求放大、有對鄉村的迷戀……這些讓設計師有了深入研究的機會、有了天馬行空的機會、有了對內心自省的深查,更有了對外在元素的獲取,所以當下的中國家居美學是發展的、是世界的。

營造內心的居所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曹峰

回到二十世紀經典設計傢俱買手店主理人

Rayli Home:最打動你的家居生活空間或者形式什麼樣?

曹峰:人總是嚮往一些自己沒有的東西。我希望可以在一塊安靜的地方,根據當地的特點去收拾一個舒服的家,前提是風景環境很好。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內心的一個居所,這個是隨著經歷閱歷一直在變化的空間。從形式上講就是一個不追求奢華、舒服的空間,唯一見過的真正符合自己想法的就是在意大利南部的一個小島上山頂的一個大別墅,窗戶正對著海中的小山。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多久更新裝飾自己的家?

曹峰:半年就會煩。我是一個一直在不斷學習的人,生活閱歷變化之後喜歡的東西也會變化。最近在裝一個小房子。我覺得我買傢俱選東西完全是為了實現自己想去佈置一個空間的慾望。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對現存的家居美學有何看法?

曹峰:沒太多看法。要說看法吧,一個字:真。真的材料、真的生活。不要過分地去製造一個不屬於當下環境跟語境的東西,總覺得不是自己的。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對家居形式美有何看法?

曹峰:形式是需要的。形式是一種禮儀,是一種對美的總結,是一種大家都可以讀懂的語言,但是不用過分強調形式的存在。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Rayli Home:關於家居設計中的家居意境、形式感、儀式感、設計感你有何看法?

曹峰:閱歷、文化、金錢、時間決定家居美學的存在。所有的意境也好、形式也好,都是為了去營造一個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我覺得任何形式也好設計感也好,剋制是重要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可以去剋制地選擇物品搭配出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就是高手,創造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或者風格就是大師。

留白 家的喚醒模式


部分攝影/湛影工作室

品牌支持/RondaDesign Bonaldo Tubes Cielo RUG'SOCIET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