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親爲什麼不讓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兒呢?

挪威沒有香樟樹


第一是指“和睦相親”

應用於古代國家之中即意為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部落和睦相親互不侵擾;

第二指的是中原王朝的統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首領之間為了達到各種各樣的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上的聯姻。

而大多數時間這種“和親”都是中原王朝統治者為了保證周邊少數民族不再犯邊騷擾而進行的聯姻。

下面詳細闡釋第二種“和親”政策。

嚴格意義上的“和親”政策應該始於漢高祖劉邦時期。西漢初年,漢王朝剛建立不久,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中原地區百廢待興,而與此同時北方匈奴逐漸崛起,不斷南侵。高祖劉邦發大軍征討匈奴,結果白登被圍,差點自身難保。在這種情況下,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們深知以此時的軍事實力絕對無法與匈奴長期相持。於是就有人提出和親的想法,將中原女子嫁至周邊部落以表示友善之意,並以此促進雙方各方面的互動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而這位女性必然不能是尋常百姓家女子,身份當然越高越好。同時還說,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和公主生的孩子會理所當然成為繼承人,之後雙方定然會親如一家。於是劉邦選宮女立為公主,送至匈奴,

“和親”政策應運而生。可以看出這完全是在中原王朝處於下風時迫不得已採取的一種達到和平的手段。

換成兩個人打架,打輸的那個怎麼可能再向打贏的人討要好處呢,還不得趕緊送點東西巴結巴結……一個道理。

醒世恆言·獨狐生歸途鬧夢》中有一句道破和親實質:“我朝自與你邦和親之後,出嫁公主,做你國質婆

什麼是質婆”?簡而言之,即做人質的女性也。女性地位地下,和親的公主遠離家園,說白了不過是去做人質而已。

當然還有一種和親是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相抗中佔據上風的時候。

一般而言中原王朝擁有著先進的生產力,而周邊民族多過著較為落後的生活,當中原王朝興盛之時,出於本部族發展的需要,周邊少數民族部落有時會“乞和”,比如唐朝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於松贊干布,留下千古佳話。

另外“和親”也是一種獎勵。

比如唐時有五位公主遠嫁回鶻,究其原因即為回鶻在唐王朝與周邊部族或平定內部叛亂的過程中全力支持中央政府,為保證唐王朝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時的和親更像是一種“施捨”,中央王朝抱有臣服四方之志,以“和親”的方式穩定、羈縻周邊部族,以這種方法彰顯影響力。當然不會以此為恥。

作為先進代表的中央王朝當然自降身份迎娶周邊部族的女子。

至於對於和親公主本人,大多數時候,和親有時候更像是一場悲劇。

相傳漢武帝時和親烏孫昆莫

獵驕靡的細君公主曾流傳有詩篇:“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遠離親人,遠走他鄉,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那種孤苦與寂寞,悲慘與淒涼,根本不是一個普通弱女子能夠承受的痛苦。


越後湯澤


首先要區分一下“漢唐對外和親”與“清代滿蒙聯姻”。

清代滿洲統治者把蒙古部族作為政治合作伙伴,長期保持通婚。特別是在建國之初,這種拉攏力度更大。如皇太極先後娶了科爾沁的三個女子,哲哲還立為皇后,海蘭珠與莊妃也是位列五宮之位。大清穩定之後,皇帝就沒有再娶蒙古之女為嫡後了。妃子每朝都有。皇子、宗室王爺也有娶蒙古王公之女的,公主郡主嫁給蒙古貴族的也很多,並生兒育女,再承襲爵位。這就是所謂滿蒙一家。



漢唐是中國古代的兩個最強大的時期,但對於少數民族政權的關係一直都很複雜。漢對匈奴,唐對突厥及吐蕃等,除了軍事較量,也會嫁姑娘。大多不是皇帝的親女兒,宗室女孩,封個公主,風光的嫁出去。中原王朝講究自我滿足的“賜婚”,基本都是正室,一些還生了孩子。但也有很多不幸的,淪為政治犧牲品。

中原王朝講究血脈傳承,不會娶異族女子作為嫡妻,否則生下孩子的繼承權也不好安排。從審美上,一些可能接受起來也有壓力。



另外匈奴突厥等也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也包括女人,除了親生兒子的。改嫁次數最多的是隋代義成公主,先後嫁了四個突厥首領……


幾葦渡


皇帝不愛開洋葷?

歷史上的和親,特別是漢朝,都有說不出的苦衷。通常是因為堂堂華夏幹不過那些野蠻的匈奴人,只好送錢送物送美女。這種情況下,你還想要人家的女人?就是人家給你也不敢開這個洋葷啊?為啥?

第一,不安全嘛

。兩國交戰,相互仇恨,你怕不怕人家給你送個美女刺客過來。嘿嘿嘿之際,搞死皇帝老兒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那匈奴人不怕嗎?匈奴人可能沒那麼多心眼,而且,匈奴強勢,你搞死人家可汗,匈奴更要欺負你了。

第二,不好安排。真娶個匈奴女子,你怎麼弄?漢女嫁過去,一般都是正室,匈奴女人過來,你封個皇后?皇后可要母儀天下的。你弄個胡兒來,豈不遺笑天下;如果冷落了人家,給大汗知道了,又有接口出兵了,豈不是自找苦吃!

第三,血統問題。中國人歷來很看重血統,喬峰那麼牛叉,就因為是契丹的種,也只能從丐幫幫主的位子上下臺。所以,為了保證龍種的純潔性,也不能亂來。況且,漢代有外戚專權的毛病,皇帝姥姥家要是匈奴人,那還不鬧翻了天!

當然,凡是都有例外,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皇帝開了洋葷的。

比如,風流皇帝李隆基娶了箇中亞女子,名叫曹野那姬,孃家大致在今天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一帶;明朝的皇帝身邊就有很多高麗女子和波斯舞女,異域風情,別有風味。明成祖朱棣“虯鬚高顴”,有“胡種”模樣,應該是混血兒,據說,他媽是蒙古人。

到了清朝,娶外族女人就更普遍了,清朝皇帝愛娶蒙古妃子,滿蒙一家親嘛。清朝皇帝雖然閉關鎖國,但是對於外族美女,他們沒有成見,比如乾隆皇帝和烏茲別克美女香妃的傳奇。

最牛的,當屬晉簡文帝司馬昱,這哥們相當的開放,娶過皮膚黑黑的印度女子,被稱為崑崙奴。

需要說明的是,清朝皇帝是為了拉攏蒙古人,鞏固統治;其他的,都是皇帝自己的“性趣”。他們與漢朝被逼無奈的“和親”,情況完全不同。


飲水君


第一,和親是被迫求和,或者拉攏,只有往外送,哪有往裡拿的?第二,中原和親一般就是漠北與吐蕃,這些地方的女人,中原皇族是看不上的;第三,女兒嫁出去就嫁出去了(雖然多不是親生的),和親的女人一般在番邦都是正妻王妃,如果娶個進來,該怎麼冊封?萬一生了兒子得寸進尺想讓番邦女人生的孩子做儲君怎麼辦?


中國古代和親最出名的,反而都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朝代,漢朝與唐朝。

漢武帝的親姐姐遠嫁匈奴,漢武帝的侄女遠嫁烏孫,最出名的王昭君卻只是宮女出身。

唐朝的太宗、玄宗也都將宗室女子遠嫁和親過。


題目所問的皇帝、大汗,滿清時代與蒙古聯姻,又與“和親”所不同。清朝向來都與蒙古聯姻結盟,有公主嫁出去,也將大量蒙古貴族娶過來,比如清朝很多皇后妃嬪都是蒙古貴族。而清朝嫁去蒙古的公主,大多都是不能懷孕的“石女”。。。


澹奕


文|小河對岸

提起和親,很多人都會想到乃華夏王朝歷史上之屈辱事。其意味著不但要送出公主(多為宗女)以遠嫁,還要陪送大量財物。此不僅有損國家的顏面,而對和親本人更是莫大的折磨,除了語言、飲食等諸多風俗都不同之外,婚俗也難忍受,時而嫁完父親嫁兒子,嫁完哥哥嫁弟弟,還有連嫁祖孫三代的。

漢細君公主為表遠嫁之艱辛以及思鄉之情,而作《悲愁歌》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但是,以女子與財物能換得暫時安定,卻難以獲得長久苟安。故而,和親政策也越來越為人詬病,中唐詩人戎昱便作詩道: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至唐朝以後,理學開始興盛,而將和親與倫理道德相對立起來,“和親辱國”已成為華夏人的共識。故而,兩宋雖弱,而在與外族的交涉過程中,雖屢屢處於下風,也是情願多賠點錢財,也絕不准許和親之事。到了明朝更甚,不但和親是恥辱,賠銀子也同樣是恥辱,議和都不可能正常討論。

而在歷史上,其實也有和親不送女子的屈辱之事,此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東魏為高氏家族掌權,而在東魏的北方有一強大的遊牧部落,叫蠕蠕(即:柔然)。其時柔然強盛,東魏的死敵西魏便欲勾結柔然共伐東魏。

東魏的執政高歡,便令杜弼出使柔然,而為世子高澄(蘭陵王之父)求婚。而柔然可汗阿那瓌,倒也乾脆直接,而說道:高王(高歡)自娶則可。高歡有些猶豫,而高歡的妻子婁昭君及世子高澄都勸高歡同意。於是,高歡娶了柔然可汗阿那瓌之女鬱久閭氏為妻(史稱“蠕蠕公主”)。婁昭君為蠕蠕公主,讓出了正妻之位。高歡與婁昭君的感情深厚,而與蠕蠕公主並不怎麼歡愛。

蠕蠕公主嫁給高歡不到兩年,高歡便去世了。而按柔然的習俗,高歡的世子高澄就得娶蠕蠕公主為妻。於是,高澄就娶了蠕蠕公主為妻,兩人很快就有了一個女兒。而生下女兒的同年,蠕蠕公主便因病去世了。

參考史籍:《北齊書》等等


歷史聞知社


在實際過程中,這樣的事也不能說沒有。我們來看兩三個例子。

一是東魏時期(534--550),當然實際掌權的是高歡。東魏的中心在鄴城(今河南安陽)與晉陽(今太原),當時與南朝、西魏對峙。如果可以與柔然聯合,不僅可以穩定北方邊陲,還可以威脅西魏。反過來,萬一西魏與柔然達成聯盟,那對東魏就不利了。

所以高歡就派人去找柔然的可汗,希望自己的世子高澄可以娶可汗的女兒。然而,可汗覺得,這世子靠不住的,萬一被廢了呢?於是就說,你高澄自己娶才可以。雖然那個時候高澄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柔然人也不在乎,因為草原上有收繼婚的習俗,高歡死了以後,哪個兒子繼承他了,也就一起繼承這位柔然公主了。高歡猶豫了一陣子,在大臣的勸說下才同意。後來,高歡死了以後,高澄也確實按照柔然的習俗,繼娶了柔然公主,還生了一個女兒。

雖然,高歡還是高澄都還沒有稱帝,但也都曾是東魏實際的主政者,在當時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人物。他們本身受鮮卑文化影響很深,娶大汗的女兒當然是很重要的外交策略。所以,在北周這一側,同樣力圖通過聯姻草原,上兵伐謀。宇文邕(543-578)後來娶了突厥阿史那皇后,也是同樣的情況。

到了唐前期,還有一個切實的例子。698年前後,這時武則天已經僭號稱帝了。後突厥默啜可汗尋求和親,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唐朝的皇子,並提出了一攬子要求。武則天覺得和親這事可以,但要嫁給武氏子弟。她還專門物色了一個合適的對象:她侄子武承嗣有一個兒子叫武延秀,正好十四歲的年紀,長得很好,也會胡人的語言舞蹈。然而,這次和談並沒有成功,後來突厥起兵犯塞的時候,可能還找了一個藉口——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當然,也可能是後來的史家要體現出武則天稱帝實為髮指,突厥人都看不下去了。

這次聯姻雖然沒有成功,但總體上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有趣的是,在討論與突厥和親的過程中,名臣張柬之就上奏說:

「自古無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國王者。」

換句話說,在華夏中國,王是不娶夷狄之女的。大體上,夫婦之間,就是人倫之開始,也是汪華之基礎。娶進來夷狄之女,則有以夷變夏的危險。只不過,張柬之的意見根本沒有被採納。史書說,“頗忤其旨”。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什麼呢?

有人可能會說,東魏李唐受到胡人、鮮卑很大的影響,所以才會娶可汗的女兒。這種事情對於自古華夏天子諸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儘管,這種說法可能可以找到一些依據(如上面張柬之說的話),但這可能只是一個方面。聯姻畢竟是兩個人走到一起,東魏李唐與草原往來頻繁,熟悉中原、草原兩種文化的人也就比較多,娶一位草原的公主回來,生活上鴻溝自然小一些,這樣的事也容易成。至於漢唐天子嫁女,在準備陪嫁的過程中,也是教化遠方的一種文化手段。唐人大概也不會希望許多突厥人,攜帶著牛馬帳篷陪嫁長安吧。


在野武將


關於和親,有被動和主動兩種,最有名的漢初和親,其實是迫於無奈,也有一種主動為之的,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被動來說,往往是發生在中原民族改朝迭代之際,由於內耗嚴重,沒有多餘力氣抵擋外來民族的入侵,此時,和親便成了一種可以解決問題的選項。

漢初的確是窮,有多窮?當時整個漢朝,都整不出皇帝大臣出行乘坐的馬匹,大家出行都騎乘牛車,就這都得鬧笑話天子乃九五至尊,天選之人,乘坐的牛車都不一個花色。

你能想象一頭老黃牛和一頭水牛拉著皇帝滿街跑的畫面嗎?

這就是當時漢初的實際情況,困擾了古代中國幾百年的匈奴,經過休養生息,勢力恢復到了舊有的八九成,此消彼長,漢初的劉氏政權,並沒有能力抵抗匈奴的入侵!

因此就想起了和親的辦法,此時的和親跟城下之盟沒有什麼區別,大概就是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打到你答應。


漢朝的和親流傳千古的就是昭君出塞。

漢元帝眼瞎,後宮藏了箇中國曆史級的美女自己竟然沒發現,最後還想著找個醜的忽悠匈奴單于――呼汗耶。

沒想到拉出來是個大美人,漢元帝腸子都悔青了,想換已來不及,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

有時候戰爭的確不是爭取和平的有效手段,第三選擇往往能夠出乎預料,王昭君前後侍奉三代單于,出塞後整整60年漢匈沒有發生戰爭。

這是被迫和親,還有主動和親的,那就是唐朝。

唐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有盛世美譽的朝代,和親自然不是心不甘情不願,而是為了顯示大唐威嚴。

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吐蕃更不得了,整整保證了200餘年的唐吐和平。


至於說為什麼皇帝不娶大汗的女人?主要是因為其他民族的自卑心理作祟,如果強娶或者要求娶個大汗的女兒,都會被當成一種挑釁甚至侮辱的行為。

因此,和親易,娶大汗的女兒難!


歷史三日談


按照現代人的邏輯,既然是“和親”,那就應該是有進有出才對。來而不往非禮也嘛!但是在封建社會,古人們可不是這麼想的。
“和親”這個事,據說最早由西漢初期的建信侯劉敬提出來的。

用女人換取短暫的和平,休養生息,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其實是一件很恥辱的事情。將保家衛國的重擔放在年輕女孩兒柔弱的肩膀上,那些戰場上的熱血男兒都幹什麼去了?但是這個“和親”的政策,卻從漢朝一直流傳了下來。究其根源,還是因為,在封建社會里,女子的地位不高的緣故。

建信侯劉敬是第一個正式提出“和親”政策的人。當時的情況是,匈奴的冒頓弒父,自己成為了新的君主。
老話說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君上任,當然也是雄心勃勃。

建信侯劉敬就建議劉邦,咱們把長公主送過去,冒頓一看是您的嫡長女,一定會將她封為正妻。等到長公主為冒頓生了兒子,也一定會成為匈奴的太子。如果冒頓死了,您的外甥就是匈奴的王了。世上哪有外甥打外公的道理?所以,把您的嫡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咱們兩家以後就不用再打仗了。

劉邦一聽,有道理啊,可以考慮;但是呂后一聽,這哪行啊,我總共就給劉邦生了一兒一女,這要是把我閨女嫁到匈奴,不就等於說我以後再也見不到我閨女了麼?於是就找劉邦哭哭啼啼。
用親閨女當籌碼和親這事,劉邦其實也心煩。再加上呂后一鬧,劉邦也捨不得讓魯元公主出去和親了。但是,和親這個事情總體而言還是利大於弊的,於是,劉邦就採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找個漂亮的宮女,打扮打扮,以公主的儀仗嫁給匈奴,對外,就說嫁過去的是漢朝的公主。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和親這個事,主要作用是為了緩和兩國矛盾。次要作用是可以改造匈奴皇室的血統,漢化那些匈奴的貴族們。

中國的古人,是很重視血統的純正性的。送出去的女子,雖然極少是當權皇帝自己生的公主,但一定會是頂著公主的頭銜送到匈奴去和親的。自家的姑娘送出去,一定會給匈奴生兒育女,改造匈奴人的基因。同樣的,如果是將匈奴或者其他夷狄的女兒娶進來,那也一定會開枝散葉繁衍後代。到時候,皇帝、皇子、皇孫的基因也會被異族改造,血統就不純正了。
在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即使是皇家的公主,和皇家的基因比起來,那也是不值一提的。所以,為了保持皇室血統的純正,送出去女兒沒問題,娶進來媳婦,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歷史上也鮮有漢族皇帝皇子娶夷狄姑娘的說法了。

白馬晉一


關於這一點在漢初劉邦派遣宗室之女和親的時候,就有過一番討論,當時匈奴強西漢弱,匈奴屢屢侵犯漢朝北部邊境,為了減少匈奴的入侵,婁敬就給劉邦提了一個建議就是把劉邦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這樣匈奴單于就是劉邦的女婿,公主誕下的兒子是劉邦的外孫,若是這個外孫繼承汗位,通過公主的影響自然就會減少雙方的敵對,慢慢的就可以在親情血統上同化敵人,這樣的滲透,之後的帝王不會不瞭解。

相反中原王朝可以這樣做,那麼對手也可以這樣做,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中原王朝的皇帝,皇子自然就要選擇性的拒絕這種潛在的可能了。

還有就是古代階級使然,對於這些番邦,異域女子,中原王朝的皇帝皇子有一種潛在的高高在上的感覺,玩玩還可以,若是正式的亦或是通過和親娶妻生子,萬一誕下子嗣倫理沒法解決,所以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不管主動或者被動,皇帝皇子一般不會通過和親來娶番邦,異域女子。(歡迎關注:歷史這點兒小細節,告訴你不一樣的歷史細節)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就要草原文化跟中原文化之間有一個特別大的文化差異有關。

在草原之上,你一個男人有許多東西是你的財產,比如說你的牛,你的羊,你的馬,或者是你的女人都是你的財產。這個女人如果被其他部落發動一場戰爭,搶了過去,變成其他部落的女人,那這個女人跟你就沒有任何關係,他就屬於別人的財產了,所以在草原文化裡面,對於女人的記載特別少,因為女人永遠都只是一個附屬的財產,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但是在中原文化裡面都聽說過一句話母憑子貴,不管你這個女人出生如何卑賤,如何地低下呢,只要生了一個孩子,你的身份就跟著這個孩子水漲船高,但是大家想象一下,一旦一個草原的女子嫁給了中原的皇帝,然後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成才子以後,這個草原的女子該怎麼辦?封他做太后嗎?那豈不是干涉朝政,那一批自詡為漢人正統血統的人,會服從這個女人的話嗎?

答案是肯定不能,這批人連皇帝娶一個異族的女子都得亂管,更何況有一個女人站在他們頭上拉屎拉尿,所以於情於理都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草原上嫁出去的女人啊,真愛就沒得管了,反正也是別人的私有財產,就像破衣服一樣,穿的習慣就穿,穿不習慣就扔。

並且中原的這些皇帝將自己的子女嫁出去這一點,實際上也有些心不甘情不願,漢朝初期曾經遠嫁過幾個公主,但是那是匈奴人將大軍壓境,然後逼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答應了這件事情,並且嫁出去的幾個公主也不是正宗的血統,而是認得乾女兒,可憐天下父母親,誰願意自己的子女跑到大草原之上去受罪。

到了唐朝,雖然歷史上面關於這幾位公主嫁出去是如何的風光,但事實上誰都明白色於其它異族勢力太強大,草原上各種乾的勢力,包括吐蕃的勢力太強了,因此只能夠選擇利用女人來完成某種關係的綁定,保證邊疆的和平,所以必須得說,讓兩個族群之間還是顯示兩個沒有達成文化上交流的族群產生聯姻的話,除非另一方的勢力太過強大,這不叫和親,這叫乞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