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以後怎麼才能拋開年齡焦慮,找到自己喜歡的活法?

一網友問:25歲之後,就開始覺得時間過的越來越快,因此而產生的心理壓力也更大。怎樣才能拋開年齡焦慮,找到自己喜歡的活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想了很多,然後看到作者顏滷煮的回答和我如出一轍,分享給你們。

25歲以後怎麼才能拋開年齡焦慮,找到自己喜歡的活法?

去年我28歲,每天都在和塵埃落定賽跑。

那時候的我很焦慮,生活"咻咻咻"急速往前,時間的粉塵噗噗下落,我害怕自己跑得不夠快,害怕還能搏一把的窗口期即將關閉。

因為覺得自己不再年輕,許多機會正在關閉,很多可能正在結束,害怕生命最後只剩下某一種可能——大多數人活著的那種可能。

時間過去一年,生活已進入另一軌道,我好像變了。說不清楚哪裡變了,似乎是篤定了一些,覺得很多東西不再是問題。

比如是否年輕。在意年輕與否,其實還是不夠堅定,不夠想要,對熱愛的事物和生活。現在似乎不再過多考慮這個問題,也更能理解"意志"兩字。

人活著不過一口氣,那個氣散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年輕與否是個問題,但始終是個客觀條件問題,意志才是內核——你是不是真的想要,是不是真有勇氣,是不是有那股子勁過。

那個火焰,才是支撐我們活下去的東西。火焰不能滅,它應該隨著我們日益深入生活,日益瞭解自我,而更加堅定才是。所以不要懼怕年歲。

25歲以後怎麼才能拋開年齡焦慮,找到自己喜歡的活法?

再比如,愛情中是否需要一個父親的角色。

過往的自己貪戀過許多世俗的東西,在感情方面算是功利,總覺得要滿足一些公式公理才是正確的,才會幸福。這讓我忘記了一些更加基礎的東西。比如健康的陪伴,比如日日夜夜的扶持與依賴。在充滿形式感的比較和挑選之中,似乎錯過了很多東西,算是遺憾。

再比如錢。錢是重要的,但是否應對錢的要求設置一個基準,對這個基準有自己的判斷,才不會迷失。一個月幾萬塊可以活,幾千塊我也可以過,這就是現在的心態。或許樸素到有些可笑吧。只是覺得應該將精力放到更加長期,未來回報更遠,愉悅度更高的事物上。人來世上一趟不容易。難道不應該爭分奪秒去尋找,去發現,去挪動自己找到那個樂意的活法嗎?

接受變化。喜歡這四個字,但人常在被迫接受變化。其實所謂的接受變化,是接受自己內心的變化。

25歲以後怎麼才能拋開年齡焦慮,找到自己喜歡的活法?

我離職了,很多人覺得奇怪,但我更奇怪於他們的奇怪。每一次離職,都有人要問出個究竟,但自己並沒有那個"絕無僅有"的原因。

人總想問出個確切答案,大抵因為有這麼一種默認的觀念:覺得人要做出某個決定,一定是出於某個不可抗力。但不是,生活的常態並不是如此。

首先不是每個人都被逼上梁山,或是處於水深火熱。大部分時候人的決定與其說是"被迫",不如說是"剝落",自然剝落而已。

如果你心裡有個什麼東西要實現(無論它是否清晰),你都不至於落到被不可抗力驅逐而活的地步。生活沒那麼戲劇想象,更多隻是體驗。人活著,更多是希望主動去體驗些什麼,覺得這段差不多了,就可以開始下一段了。一寸一寸,如此前進,直到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算法",其餘的,都只是過程。

和父母說了自己毫無規劃的打算,他們非常支持。從小到大,家人很少強迫我做什麼,他們總在順應我的節奏,進入我的世界,陪伴自己。

25歲以後怎麼才能拋開年齡焦慮,找到自己喜歡的活法?

和過去相比,現在的自己似乎確實是"無力"了些。但不得不承認,過去的我總在瞎打雞血,一會信奉這一套,一會信奉那一套,今天這個X總的理論,明天那個老闆的想法。和家人的電話裡,我總在激情昂揚地複述著很多道聽途說,耳濡目染的東西,但最後結果都是不久後一個電話打過去告訴他們我離職了,推翻自己。

對於我莫名的激動和起伏,父母看得很清楚——那不過人年輕時易於煽動和不可持續的單純習性。

唯獨這一年,他們看著我從飛揚跋扈到沉靜寡言,逐漸脫落一些浮躁之物,走上一條艱苦,但很踏實的路。

"家裡都很好,不用擔心,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吧。"

25歲以後怎麼才能拋開年齡焦慮,找到自己喜歡的活法?

人無法靜待事物自己水落石出,你必須推動時機的到來,不僅是外部的時機,更是內心的時機。

今年我無論是放棄工作,還是從58同城重新找一份工作轉換活法,都和過去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不是偶然,其實很早之前我都想過。一絲絲,一點點,偶有碰觸,但不敢實施。不知道未來會變成什麼樣,但有一點很確切:我在變得越來越像自己。

浩瀚與虛空之中,一些散落的材質正在凝聚,那是我的眼睛,我的大腦,我的言談舉止,我看待萬物的秩序,我自己的秩序。

25歲以後怎麼才能拋開年齡焦慮,找到自己喜歡的活法?

願我們都能獲得,由內而生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