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文章:爲什麼不布置好聽的鋼琴曲給我孩子?

首發文章:為什麼不佈置好聽的鋼琴曲給我孩子?

【序】發表第一篇文章之前,先簡略的做個自我介紹:80後,5歲習琴,重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畢業,曾任高校音樂系鋼琴和理論教師,現為自由職業。

寄借頭條平臺分享一些習琴心得、藝考經驗,和教學總結。雖才疏學淺,但必是基於真實經歷和感悟的乾貨原創文,望廣大粉絲網友海涵和指正,互相交流。

【正文】在教鋼琴的時候經常有家長向我提出,給孩子佈置的曲子太枯燥,能不能彈些好聽的曲子。這些家長還是表達得比較委婉,這樣說吧,有的曲子還很難聽咧!會讓人根本不想聽!更不想練呢!今天就討論下怎麼理解和應對鋼琴學習中那些“不好聽”的曲子。

1.琴童家長和學院派鋼琴老師對作品好聽與否的評價差異

當然不排除有孩子家長本身就懂音樂或者專門從事音樂事業,但是這樣的家長大多不會問今天文章標題的問題了。對於非音樂專業的琴童家長來說,好聽的概念大致會有幾種情況:耳熟能詳的世界名曲,比如《獻給愛麗絲》或《黃河》;流行音樂,比如周杰倫的歌;各種網絡音樂和影視歌曲;根據家長的年齡區分可能還包括革命老歌等等。所以對於琴童家長來說,好聽的概念是基於個人所處的年代、成長、環境、喜好和經驗,與鋼琴的專業學習內容是有差別的。好比每個人眼裡的美女帥哥都不一樣,但是專業的選美大賽對美的定義卻有一定規則。

音樂院校出來的學院派,也就是大多數鋼琴老師,對於作品好聽的定義大致分三個部分。首先是專業學習中必須學習的不同時代、地域、作曲家、體裁的作品,也許有的並不是那麼悅耳,但是因為是業內人,於是可以從所學音樂知識去理解作品的美和好聽之處。其次是從自己的老師那裡得來的經驗,鋼琴的學習和其他樂器一樣,主要依靠一對一的口傳心授,於是不同的人跟隨一個或多個不同的老師,練習演奏的曲目必然有差異,這樣的差異、學習經驗和積累,也會直接影響他(她)的學生。再就是個人喜好,不同的鋼琴老師自己的成長環境、學習生活和個人愛好,也都會是對曲子好不好聽的判定標準。

2.如何應對這些“不好聽”的鋼琴曲

畢竟美女帥哥是少數啊親愛的家長們,能同時被絕大多數音樂專業內外人士都認同的好聽的,又是規範的鋼琴學習中的曲子,是不太多的,而且有不少也沒想象的那麼容易駕馭,甚至特別難,比如李斯特的《鍾》,孩子的演奏和音樂理解能力是否達到了掌握這樣程度樂曲的水平,也會是老師佈置作業要考慮的因素。

學習鋼琴從啟蒙到精通,需要經歷漫長、枯燥甚至痛苦的練習過程,各種類型的曲子都要涉獵,在技術和樂感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會逐漸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進而感受到不同旋律的賞心悅目。所以用寬容和耐心去面對一些“不好聽”的曲子,是學習鋼琴的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