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美而有情:鮑爾吉·原野散文

萬物一定知道些什麼,

只是對我們隱瞞。

也許我們都是罪人,

高昂的代價已在我們頭頂高懸。

(鮑爾吉·原野譯《你從未見過蝴蝶的表情》)

萬物,美麗且有情:鮑爾吉·原野散文論

節選

韓文淑/文

“海一樣的草原上,有馬就有岸”——難道我沒有見過草原的馬嗎?“早上,曦光從山頂射過來,草尖的露水閃爍光芒,好像手執刀劍”——難道我沒有見過露水嗎?每當看到這樣的言說,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向自己發問。鮑爾吉·原野筆下的世界與我們眼中的世界簡直大相徑庭——他讓我們一次又一次重新審視自己眼中的真實,讓我們重新感受、體味這世界的豐富與多姿;讓我們不再以油畫般的靜態思維來認識生活,而是以一種水墨般的動態思維來看待人生。

万物美而有情:鲍尔吉·原野散文

我們從他時而喃喃低語、時而高歌歡唱的敘述中,看到了什麼?我以為,那是原野展現給我們的一個“現實世界”——世界應然的樣子:“河流領著樹和花奔跑,雲朵在天空追趕”;“雲在傍晚回家,餘暉收走最後的金黃,雲堆在天邊,像跪著睡覺的駱駝”,還有那火的舞蹈、落葉的歸途、大雁的航程、會捉迷藏的小河、草垛裡的秘密、被遺忘的牆、雲的心事、野芍藥的領地……在這個世界裡,自然萬物與人之間暢所欲言,敞開彼此,沒有戒備、沒有隔膜、沒有傷害。原野身上彷彿具有一種神力,能夠與萬物對話,了知它們的心意。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万物美而有情:鲍尔吉·原野散文

在《索布日嘎之夜:我聽到了誰的歌聲》中,他開篇直陳:“我的心是一塊頑石,在泥濘霧霾中泡過好多年。這樣的心常常聽不到草葉在微風裡細碎的摩擦音。我來牧區,進入蒙古語的言說裡面,感覺蒙古語把我的腦子拆了,露出天光”,“這個腦子裡有泥土氣息和草香,適合感受馬、鹽、泉水和歌聲……我的心彷彿在蒙古語裡融化了,剝落掉核桃一樣堅硬的外殼,露出粉紅色血管密佈的心,一跳一跳,回到童年。”席慕蓉在給原野的贈言中說:“原野,你將遊牧民族最可貴的素質呈獻給周遭那個其實還不太知道,因而也始終不能明白的另一個世界。”我想這也正是鮑爾吉·原野創作的初心和目標。他懷著良善的心願,打開自然的大門,發掘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優秀因子,意欲讓人類與自然萬物坦誠相見,從而使人類更充分地真正地“理解自然”,喚醒那些沉睡在鋼筋水泥建築中的現代失語症患者們,喚醒那些對自然和世界的應然狀態麻木已久的人。

万物美而有情:鲍尔吉·原野散文

原野的創作沿著敬天、悲天、愛天的道路前行。這裡的“天”不是單純的指天空,而是指整個自然世界、宇宙萬物。人類同其他物種一樣,也只是這自然世界中的一份子。“在牧民心裡,一生都接受著天之父的目光,他的目光嚴厲而又仁慈,無處不在”。“在蒙古語裡,一切都是生靈,彼此是具有親屬關係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人只是這個大家庭中間叫做‘人’的小兄弟而已。”我們可以看到蒙古人尊崇河流泉水,尊崇高山樹木,尊崇牛馬石頭……這種敬畏心已經成為牧民的信仰,並在實際生活中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從而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砍樹的時候,牧民心中忐忑不安,他們奉酒、擺上奶食糕點、下跪,請求樹的原諒;燒火做飯後,他們將用過的石頭扔向遠方,使這些石頭有休息的機會,以免被過度使用;搭建蒙古包的鐵樁,當從地上被拔起以後,牧民們一定要將地上的洞坑填滿,以恢復大地的柔軟……這種對自然的敬愛、悲憫之心,在我看來,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平等相依、肝膽相照之心,是人對大自然包容奉獻給予一切的感恩心理,也是人自身的一種謙卑心理,其內裡包含著對人與自然永遠和諧相處的期冀。原野說:“我感覺人們現在使用語言太粗率了,無所敬畏,也無所憐惜,我們失去了好多用心描摹生活的機會和能力。”

因此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地用心描摹生活,讓我們儘可能多的看到生活的本真。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詩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而並不一定在遠方:“像孩子一樣跳出地面,透明的花瓣一層層開放,泉水來了”,“泉水去見鹿群、野黃羊群和小鳥。牛羊肥壯,人畜安好”。(《歌聲:泉水如花瓣一層層盛開》)

万物美而有情:鲍尔吉·原野散文

正是擁有了這種敬畏心、悲憫心、博愛心,原野成為了自然世界秘密的探索者與解密人。“大地啊,你有多少我所看不到的美,堅定地、默默地發生”。“世上有好多事情弄不清楚,最弄不清者一為風,二為雲。……對風,我們是盲人。”

他告訴茫然的現代人,那些以傲人姿態站立的胡楊每一棵都是一個悲泣的靈魂;他筆下六月的草原是一個少女;藍天像一塊兒簾子掛在草地上空,簾子上晾曬著一串串白雲;秋天則是一隻大鳥,成排的樹木是它的翅膀;那耀眼的陽光則像“一簇簇滾燙的小金針”;風將花兒和河流的心意帶給萬物;草木山河都在歌唱,連珊瑚、蕎麥麵都有自己的聲調;每天清晨,野花都精神抖擻地站在那裡,“披一身露水”,“等一個盛典”——“太陽每天升起來都是盛典,新鮮光亮,野花知道,人不知道”……這才是真實的自然世界,我們通過這如詩的語言看到的是一個有情有義、有苦有樂、有心事有煩惱、有悲歡有離合的天地。原野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並非是在一種二元對立思維中一廂情願地讚頌草原。通過多年的人生體驗與書寫積累,他以自己的筆力來剋制自身對草原的愛慕,這使他的書寫更為理性,也更加真實。作品中充溢著他對草原風情的一種理解的同情,對草原人生的一種豁達的認知。因此,他的筆下也毫不掩飾草原之夜的糟糕,那遙不可及的星月和隨處可見的蚊蟲;那沒有年紀的小河;那草原人生的寂寥,一輩子生活在白雲底下,注視那空寂無物的草原;還有在草原上成長所要面對的諸多無奈與殘酷——為開火車的夢想而淚流滿面的少年阿拉木斯、從小總是幻想雲彩能不能吃的孤兒班波若、孤零零站在泥屋前展露天真笑容的格日勒,還有那些日薄西山的獵人……世界上沒有世外桃源,那是滿足人們美好心願的一種烏托邦式的想象,原野書寫的“真實”,不是想象的真實,而是一種散文創作的真實。這種真實源自於他對萬物尊崇的一種信仰,源自於他所擁有的“一顆真實和真誠,可以被讀者觸摸到的‘散文心’”。

在他的筆下,世界不再與人相互疏離,而是使人流連忘返。

万物美而有情:鲍尔吉·原野散文

鮑爾吉•原野

万物美而有情:鲍尔吉·原野散文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至今已出版文集六十餘部,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魯迅文學獎、百花文學獎散文獎、駿馬獎、內蒙古自治區文藝特殊貢獻獎金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文匯報筆會獎等。多篇作品被收入滬教版、冀教版、鄂教版、蒙教版、人教版中學課本。

鮑爾吉•原野是華語自然散文寫作最傑出的代表性作家,被稱為“中國的屠格涅夫”。其文字雅潔風趣,筆墨到處,萬物鮮活。字裡行間,盡顯作者對生活的摯愛和細微體察,以及對美和藝術的高度敏感。開卷如見清泉出山,自由流瀉,而世間萬物映現其中,瞬息光影變幻。

好書推薦

万物美而有情:鲍尔吉·原野散文

《沒有人在春雨裡哭泣》

万物美而有情:鲍尔吉·原野散文

《鮑爾吉•原野散文選集》

万物美而有情:鲍尔吉·原野散文

更多好書

百花文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