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爲後人熟知的明末皇帝,在抗清史上還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作者在《一年》這首詩中諷刺了短命的弘光小朝廷,對南明福王政權在抗清鬥爭中的軟弱無能與內部傾軋表示了悲憤之情。那麼,這個小朝廷是怎樣建立的,又是怎樣在歷史上迅速消失的呢?

清軍進駐北京後不久,順治元年(1644)6 月19 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 年號弘光。這個政權剛一建立,就以討"賊"復仇為宗旨。在福王即位的詔書中, 大肆攻擊農民起義,咬牙切齒地號召地主階級與農民軍作堅決鬥爭。弘光王朝當時擁有相當龐大的兵力,總兵左良玉、左夢庚父子率領二三十萬大軍駐紮長江中游的武漢;總兵官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等四鎮,擁有兵力三四十萬,駐紮在江淮一帶;河北、山東、河南、四川各地與農民軍為敵的明朝殘餘勢力以及反動地主武裝,有的打著弘光年號,有的編入南明朝廷軍隊系統,拜官封爵。這近百萬軍隊, 首先將矛頭對準農民軍。

這個不為後人熟知的明末皇帝,在抗清史上還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弘光帝朱由崧

弘光王朝在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命史可法以督師的地位坐鎮揚州;命高傑駐守泗州,弘光王朝在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命史可法以督師的地位坐鎮揚州;命高傑駐守泗州,管轄徐州等十四州縣;劉澤清駐守淮安,管轄淮海等十一州縣;劉良佐駐守臨淮,管轄鳳陽等九州縣;黃得功駐守廬州,管轄滁、和等十一州縣。他們設此四鎮作為軍事據點,以屏障南京, 企圖整裝北伐,撲滅農民起義,實現大明的中興大業。

弘光王朝並沒有把清軍入關作為自己的主要威脅。當時清朝統治者打著"為爾等復君父仇"的旗號,減少了來自漢族官僚地主方面的反對力量。進駐北京後,清廷又把全部兵力投入鎮壓農民軍的戰爭, 而對南明王朝暫作妥協姿態,製造和談的假象。直到弘光政權派出的議和使臣被打發回來,和談破裂,清軍南下,已經直接威脅到弘光小朝廷的存在,史可法等才開始準備進行抵抗。福王作為弘光之主,卻終日沉湎於酒色,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他把"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當然不可能擔起領導抗清鬥爭的任務。順治二年初,清軍佔領潼關、西安,李自成的大順軍被迫向南撤退,明朝的殘餘武裝紛紛降清, 清軍的力量迅速壯大。清朝統治者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要消滅福王小朝廷,即弘光政權,進而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於是命令進入西安的多鐸率軍東下,四月三日,多鐸兵出虎牢,分兵三路並進,十八日佔領歸德。然後分道南下,在五月四日攻佔徐州,弘光小朝廷面臨朝不保夕的命運。

這個不為後人熟知的明末皇帝,在抗清史上還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1644年形勢圖

弘光政權實在是太腐敗了,就在清軍進入淮、徐,江北快要不保的時候,守備在江北的四鎮將領卻還在搶佔地盤,互相火併。其中,擁兵最多的高傑已被投降清朝的許定國設計殺死,而其他將領則迅速瓜分了他的軍隊。南京小朝廷裡也是風波迭起, 馬士英等把持朝政,壓制東林餘黨。而屯兵武漢的左良玉卻袒護東林黨,起兵數十萬人順江東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內戰,與馬士英等爭奪權力。五月八日,左良玉打到安慶。九日,清軍從泗州渡過淮河。劉良佐、劉澤清畏敵避戰,率兵南下,逃之夭夭。史可法雖竭力籌劃防禦,但江北各部卻不聽其調遣。他身為督師有名無實,實際上也無師可督,只好退守揚州。十三日清軍兵臨城下,包圍了揚州城。二十日,缺兵無援的揚州孤城抵擋不住清軍的猛烈炮火,終於陷落,史可法被俘。多鐸勸他投降,史可法卻回答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於是被清軍殺害。其部將劉肇基等率殘部和城內人民一起,繼續與清軍作戰, 直到人亡矢盡。清軍入城後,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史稱"揚州十日"。

這個不為後人熟知的明末皇帝,在抗清史上還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史可法紀念堂

清軍血洗揚州之後,乘勢渡過長江。六月二日佔領南京的門戶鎮江。第二天深夜,昏醉在美酒歌舞之中的弘光帝急忙溜出了南京,奪路逃向蕪湖, 以期能夠得到總兵黃得功的庇護。整個小朝廷裡雞飛蛋打,亂作一團,紛紛逃竄,如鳥獸散,有的已作好迎降的準備。南明武裝的基本力量,如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劉澤清、劉良佐和高傑的餘部,這時全部投降清朝。守衛南京的二十三萬軍隊,也很快放下武器,清軍沒有受到任何阻擋,就在六月八日開進南京,宣告福王小朝廷--弘光政權的覆滅。降清的劉良佐抓住弘光帝,押回南京。

六月底,清軍由常州、無錫直取蘇州,七月四日打到杭州,逃避在杭州的潞王開城迎降。接著在紹興的瑞王、惠王等明朝宗室,也紛紛奉表投誠。多鐸進入南京時,南明一大批官僚,冒著大雨,跪在道邊迎降。清朝統治者於是任命江寧、安慶巡撫以下的降官三百七十三人,作為其在江南統治的基礎,同時改南京為江寧府,派八旗重兵鎮守,並以南京為中心,繼續向南方推進,掃蕩各地的抗清武裝和明朝殘餘勢力。維持了不到一年的弘光政權,沒有真正抵抗清軍的進攻,卻嚴重阻礙了江南人民的抗清鬥爭,而它對人民的剝削更是達到了敲骨吸髓、無以復加的地步,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這個不為後人熟知的明末皇帝,在抗清史上還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多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