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導讀

閱讀前先思考三個問題:

· 品牌策略的本質是什麼?

· 以形象包裝來替代營銷戰略,為什麼不可取?

· 為什麼感動了消費者,但最後沒有買我的


策劃一個品牌策略,目的是什麼?

最經常聽到的回答是:

要感動我們的用戶;

要讓我們的品牌更有溫度;

要讓用戶和品牌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繫。

但這其實是形象包裝,而不是品牌策略。

因為品牌策略的本質,並不是提升形象,感動用戶,而是在用戶心智中,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

01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重戰術,輕戰略,是很多人在營銷上經常犯的錯誤。

具體的表現在於:

迷戀形象包裝,認為營銷就是包裝形象、促進傳播,花費大量精力糾結於小細節,但是卻對大戰略(比如定位)不夠重視。

之前跟朋友聊到手機行業的營銷,有人問到:

哪個手機公司營銷做得最好?

大部分人認為錘子手機的營銷是最好的。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每次公關都是有力回擊,每次文案都被瘋狂轉發,每次發佈會都引來社會關注,還有大量的宗教信徒般忠誠的粉絲——這在國內幾乎沒有什麼公司可以比肩。

但顯而易見的一個現實是:錘子手機並沒有多少人買。

我們知道,衡量營銷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看它創造並保留顧客的能力。

錘子手機創造並保留顧客的能力並不高,為什麼大家認為他營銷做得好?

僅僅因為每次公關戰、文案戰的勝出嗎?

這讓我想起了我喜歡的美劇《權力的遊戲》第二季中,斯塔克家族的Rob說的: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I won every battle, but I am losing the war.” (我贏得了所有的戰鬥,但是我即將在整個戰爭中失敗。)

這就是有小聰明沒有大戰略的典型(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Rob這個角色)。

在手機行業,我認為營銷做得最好的是華為,雖然華為的文案寫作、公關反應、發佈會等都差了錘子不是一點半點,但華為在整個營銷戰略上,打了一個漂亮的側翼戰。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本來國產手機第一是小米,在用戶心智中的優勢是“高性價比”,這個時候試圖在性價比上超越小米是不可能的:

即使你的產品性價比是小米2倍,但因為小米已經牢牢佔據這個定位,你怎麼喊也沒用。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而最應該做的,是尋找小米最大優勢中固有的劣勢。

那性價比這個優勢暗含著什麼劣勢?自然是:

給人感覺很屌絲和低端。

所以華為通過Mate8等機型的上市,主打高端定位,一舉佔領市場。

在軍事中,真正能夠贏得戰爭的軍隊,往往是佔據了有利位置,然後讓敵人不得不以劣勢進行進攻,而不是單純計較一城一兵的得失。

在營銷中也是這樣,真正贏得市場的公司,往往是在用戶心智中佔據了有利定位,而不是單純去計較某句話有沒有打動消費者。

任何的形象包裝,只有在定位正確的前提下才有意義。

否則,片面地追求形象包裝和感動消費者,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隻感動自我,而這是典型的“有小聰明,沒有大戰略”的行為。

02

沒有找到關鍵競爭對手,只能為對手招來用戶

以“形象包裝”來替代營銷戰略的問題在於:

沒有找到關鍵的競爭對手,憑藉一腔熱血去呼籲消費者,但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針對什麼。

之前鯨呀君看到一個小旅行社寫的傳播文案,文案大體是這樣:

忙綠的城市充斥著車水馬龍的喧囂之音。

一成不變的生活,是否需要新鮮的血液。

你太辛苦,是否該讓自己放鬆放鬆?

去旅行吧!你會發現新的自己!

——XX旅行社

先無視這個文案在寫作上的問題(比如沒有順應認知),單純在策略上,就是完全不及格的:

根本沒有找到競爭對手是誰,就想通過打動消費者來營銷。

那我們假設一種最理想的情況,你的文案寫得特別好,真的打動了消費者,接著會發生什麼呢?

假設我是一個處在生活高壓中的普通白領,剛被領導罵了一頓,看了這個文案,感覺簡直寫到我心裡去了。

是啊!我整天這麼忙這麼累,它說的對,我真的應該去旅行啊!

想著想著,他就下定了決心。掏出手機,打開去哪兒,選定了目的地,直接把票買了。

恩,就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等等!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問題:

按理說這個文案很感動人,但整個過程中,寫文案的那個“XX旅行社”去哪了?怎麼故事的後半部分沒有我們偉大的廣告主啊!

為什麼感動了消費者,但最後沒有買我的?

這當然很正常!

為什麼呢?

因為文案作者腦中裝的都是“如何打動用戶”,而忘記了先找到“競爭對手”。

在這個文案中,作者定位的競爭對手顯然是用戶不去旅遊的習慣,並且希望通過文案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去旅行而不是待在辦公室,從而擊敗“用戶不去旅遊的習慣”這個對手。

但這是你真正的對手嗎?

必然不是。

因為你並不是旅遊行業的行業第一,也不是大多數人去旅行的第一選擇,這個時候你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其他旅遊公司。

你需要提供的是一個“為什麼要選你而不是選別人的理由”,而不是一個“為什麼要去旅行而不是待在辦公室的理由”。

而想刺激更多人去旅遊的後果就是,這些用戶會直接參照過去的行為習慣(比如用去哪兒直接訂票),就沒你什麼事兒了。

所以,廣告人不能拿起筆來就想著怎麼打動用戶感動用戶,應該先找找:

① 我們現在關鍵的競爭對手到底是什麼?

② 我想讓用戶放棄什麼來選擇我?

否則即使打動了也沒有用。

03

在用戶心智佔據有利位置,傳達有效定位信息

單純的形象包裝還有一個問題是:往往只是讓你的品牌看起來更加有溫度,但是並沒有在用戶心智中確定一個有利位置。

在幾年前的杯裝奶茶大戰中,市場上兩大巨頭是優樂美和香飄飄,他們採取了完全不一樣的策略。

優樂美主打“你是我的優樂美”,拍了非常感人的廣告,打動無數人的少女心,如果當時也有微信朋友圈的話,也一定能刷爆朋友圈。

而香飄飄就主打“繞地球XX圈”,看起來很惡俗,也打動不了什麼人。

但結果是香飄飄在大戰中勝利,而優樂美卻一蹶不振。

“你是我的優樂美啊”,表面上感動了很多人,但實際上沒有有效傳達任何“定位信息”(即使有的話,可能也只是輕微地暗示了“戀人專用”這種定位)。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而香飄飄的“銷量繞地球XX圈”,傳達了“我是行業第一”這個有效定位,讓用戶清晰地瞭解了它到底處在什麼位置,然後大量的人就通過從眾效應自然購買了。

廣告宣傳的重要目的,是讓潛在用戶明確知道你想填補什麼位置,而不是宣傳該產品到底有什麼好處。

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也並不是看廣告是否引人注目、讓人興奮或者感動所有人,而是看是否在潛在用戶心中牢牢佔據了你想佔據的有利位置。

哦,原來香飄飄是行業第一。

哦,原來神州專車主打安全。

哦,原來華為Mate系是國產高端機!

很多人覺得某個定位很打動我自己,所以就選擇它當做品牌slogan,殊不知能打動你和消費者的話多了去了。

比如我之前遇到一個電商APP的公司,賣高端生活品,slogan大致是“不跟隨,做自己”,創始團隊覺得特別打動自己,同時也有很多用戶反應的確很喜歡這句話。

但是你和你的用戶都喜歡,並不代表它可以成為slogan——

定位語的目的是有效傳達定位信息,而不是讓大家感動。

如果說雙方都喜歡就行的話,那我建議直接把這句話換成高曉松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然後你再進行一輪問卷測試,可能會發現:

這次,你的團隊和消費者,可能都更加容易被高曉松這句話打動!

如果這樣打動就行,我們也不需要學習戰略定位和品牌營銷,只需要不斷在歌詞裡找靈感就行了。

這當然是不行的,因為這些詩句並沒有說明你為什麼會比競爭對手更能打動消費者,也沒有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而不選擇競爭對手的理由。

所以,單純品牌形象包裝的問題就在這裡:沒有傳達位置信息。

04

按照“你的產品,如何滿足用戶需求”來定義市場

單純品牌形象包裝還有問題在於: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在大量的品牌策劃書、品牌白皮書、品牌戰略提案中,我見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我們定位城市新中產階級。

類似的表達還有:

我們定位25-40歲的城市新白領。

我們定位70-80後的城市中產。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話說“城市新中產”這個群體到底招誰惹誰了,被這麼多公司定位?)

至於為什麼一定是定位這個群體,為什麼要採取群體劃分的定位而不是情境劃分的定位等,就回答不上來了。


我之前寫文章講過,應該按照“你的產品如何滿足用戶需求”來定義市場,而不是單純用自己的標準來假想一個市場。

比如奶昔定位成“幫早上開車上班的人,單手解決早餐”這個市場。

我之前遇到一個做職場社交的公司,說要做河南省最大的職場社交軟件。

這存在什麼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假設劃分的市場,而不是按照消費者的標準劃分的。

用戶在用職場社交軟件的時候,會區分這個軟件是哪個省份的嗎?

除非河南省社交習慣和其他省份出現巨大差異,或者河南省建了互聯網防火牆,禁止外省軟件,否則這個市場的劃分毫無意義。

這就像一個學生說自己是“清華穿44碼鞋的學生當中,成績最好的”一樣,幾乎毫無意義。因為這是按照學生自己的標準,而不是企業用人單位的標準劃分的。

所以,傳統“品牌形象包裝術”的問題就是:經常是先按照自己標準假定一個群體,然後在這個群體內尋找consumer insight(用戶洞察),而這樣往往是無效的。

05

根據相對複雜的,篩選條件最終進行選擇

單純的“形象包裝術”經常認為只要感動了消費者,用戶就會購買,過於迷信單一的手段。

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廣告提案,都倡導“主打感情牌”、“產生共鳴感”,不論是回憶起戀人之間的點點滴滴,還是遠在異鄉的兒子表現對爸媽的思念,還是老婆支持丈夫的夢想……

體現在各種slogan上,就充斥著:

讓愛發生,讓溫馨永遠相伴,為夢想而生,心無間愛無限,不跟隨、做自己等各種感動表達。

但是實際上,“感動”、“打動”並不是產生購買的必要條件,更不是一個slogan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

眾多關於廣告的研究發現:在享樂品、用戶思考程度低以及產品代表某種關係時,情感類廣告會產生較好的勸服效果。

比如:蒂芙尼的鑽戒,代表了關係,也是享樂品,打情感感動的訴求,非常適合。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而在強調功能的使用產品、用戶思考程度高而且與人際關係無關時,情感類廣告產生的效果非常差,遠遠不如理智訴求的廣告。

比如給房間配把鎖,“更多人選擇的家用鎖品牌”這類信息,遠遠比“愛家人,就要守護她”有效得多。

實際上,到底是否應該打感動牌,是在確定了品牌定位後,根據相對複雜的篩選條件最終進行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拿到一個新產品,立馬就要開始構思怎麼感動消費者。

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需要被感動。

06

拉近品牌心理距離,獲得品牌忠誠

下面這些問題,我想很多人已經開始意識到了:

用戶每天都在使用我的產品,粘性也很高,但似乎對我毫不關心。

幾億人每天都在用中國移動的產品,但好像不論中國移動怎麼包裝,大家都不關心它;

月流水幾千萬的一家淘寶店,它的大部分用戶也從來不關心店主是男是女,甚至都不記得這家店的名字;

絕大部分人每天都在用百度等搜索引擎,但好像也僅僅是“使用”而已,對它並沒有什麼“感覺”。

這是因為在這些用戶的眼裡,你的產品僅僅是一個工具——就像水、電和煤氣一樣,大家都在用,也確實離不開,但就是絲毫不關心。

這個時候,我們會說:這個產品,僅僅有“產品忠誠”,而沒有“品牌忠誠”。

用戶的持續使用,僅僅是因為切換產品不習慣或替代選擇少,而不是因為對你品牌的認同。

然而,有的品牌卻不是這樣。比如即使從來不用蘋果產品的一些人,也會經常關注蘋果的新聞、發佈會甚至它的廣告。

那麼怎麼解決呢?如何讓你的產品在用戶眼中不僅僅是個工具,而是拉近品牌心理距離,進而獲得品牌忠誠?

這方面眾說紛紜,每個專家都有一套理論,但所有的理論都要回歸一個基本的“做事”原則:如果你想讓別人做某件事,就必須先給他們提供價值。


比如公眾號作者想要用戶轉發自己的內容,首先就要提供有趣的文章作為價值。

同樣的道理放在品牌建設方面,也是一樣。

如果把產品和品牌分開,那麼:

用戶持續使用你的產品本身,是因為你的產品本身為他提供了價值。

比如百度提供了便利搜索的價值,所以即使品牌有問題,大家還是繼續用。


為什麼你感動了消費者,他卻沒有買你的產品?


用戶沒有關心你的品牌,是因為你的品牌並沒有給他們提供價值。

對於我這樣一箇中國移動的普通用戶來說,它的產品本身的確給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價值(比如讓我隨時隨地可以上網),但是其品牌卻沒有給我提供價值(比如我並沒有在看到中國移動幾個字的時候產生自信的感覺)。

也就是說,中國移動給我提供的,僅僅是產品的有形價值,而不是品牌帶來的無形價值。

顧客選擇購買品牌的產品,歸根結底是因為你創造的顧客價值,大於顧客付出的成本。

用經濟學術語表達,就是顧客購買的產品獲得了消費者盈餘,如果顧客意識到購買你的產品會得不償失,交易就不會發生,這是不證自明的公理,是必須接受的人性基本假設。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關注:鯨呀dai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