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還是治病?山東疾控中心官員用生命給大家演繹胰島素的作用,糖尿病人注射必須適量】 2018年 7月31日下午,《華夏時報》一篇題爲《山東省疾控中心官員自殺目前正在山東省立醫院搶救》的報導稱,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所所長宋某試圖通過注射超量胰島素的方式自殺,目前其正在山東省立醫院I

【自殺還是治病?山東疾控中心官員用生命給大家演繹胰島素的作用,糖尿病人注射必須適量】 2018年 7月31日下午,《華夏時報》一篇題為《山東省疾控中心官員自殺目前正在山東省立醫院搶救》的報道稱,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所所長宋某試圖通過注射超量胰島素的方式自殺,目前其正在山東省立醫院ICU(重症加強護理)病房接受搶救,且尚未脫離生命危險,由於宋某是山東長生生物問題百白破疫苗評標委員會五名委員之一,引發廣泛關注。但科技日報援引接近濟南公安部門的人士表示,該報道不實,宋立志只是由於糖尿病胰島素注射過量住院。事件撲朔迷離,但是胰島素用量引起副作用值得我們關注,再給大家強調介紹。【一、胰島素的作用】胰島素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受內源性或外源性物質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糖尿病患者有時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保護胰島血液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特別是1型糖尿病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二、人體胰島素產生與濃度】胰島素合成的控制基因在第11對染色體短臂上,在β細胞的細胞核中,第11對染色體短臂上胰島素基因區DNA向mRNA轉錄,mRNA從細胞核移向細胞漿的內質網,轉譯成由105個氨基酸殘基構成的前胰島素原。前胰島素原經過蛋白水解作用除其前肽,生成86個氨基酸組成的長肽鏈——胰島素原。胰島素原隨細胞漿中的微泡進入高爾基體,經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切去75、55、6075三個精氨酸連接的鏈,斷鏈生成沒有作用的C肽,同時生成胰島素,分泌到β細胞外,進入血液循環中。未經過蛋白酶水解的胰島素原,一小部分隨著胰島素進入血液循環,胰島素原的生物活性僅有胰島素的5%。胰島β細胞中儲備胰島素約200U,每天分泌約40U(標準單位)。空腹時,血漿胰島素濃度是5~15μU/mL(1U=1百萬μU)。進餐後血漿胰島素水平可增加5~10倍。【三、胰島素分類】1、超短效:注射後15分鐘起作用,高峰濃度1~2小時(皮下)。(例如門冬胰島素、賴脯胰島素)2、短效(速效):注射後30分鐘起作用,高峰濃度2~4小時,持續5~8小時(皮下、肌內、靜注)。(如普通胰 島素、正規胰島素)3、中效:注射後2~4小時起效,高峰濃度6~12小時,持續24~28小時(皮下)。(如低精蛋白鋅胰島素)4、長效:注射後4~6小時起效,高75527兩種。(精蛋白鋅胰島素)5、超長效:注射後3~6個小時起效,維持時間為6~24小時(皮下)。(地特胰島素、甘精胰島素)6、預混:注射後0.5個小時起效,維持時間為24小時(皮下)。(雙時相胰島素)【四、用法用量】一般為皮下注射,1日3~4次。早餐前的1次用量最多。午餐前次之,晚餐前又次之,夜宵前用量最少。有時肌注。靜注只有在急症時(如糖尿病性昏迷)才用。因病人的胰島素需要量受飲食熱量和成分、病情輕重和穩定性、體型胖瘦、體力活動強度、胰島素抗體和受體的數目和親和力等因素影響,使用劑量應個體化。可按病人尿糖多少確定劑量,一般24小時尿中每2~4g糖需注射1個單位。中型糖尿病人,每日需要量約為5~40單位,於每次餐前30分鐘注射(以免給藥後發生血糖過低症)。較重病人用量在40單位以上。【五、胰島素副作用】胰島素能促進全身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並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異生,因此,胰島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體內胰島素過多時,血糖下降迅速,腦組織受影響最大,可出現驚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島素休克甚至死亡。所以我們常說血糖高點沒大事,低血糖要人命!【六、低血糖症狀】治療中注射胰島素過量,會導致低血糖,中毒較輕時,主要影響植物神經系統,表現為飢餓、眩暈、蒼白、軟弱和出汗,也可有震顫、心前區不適,顏面和四肢麻木、頭痛。當血糖進一步降低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出現發音障礙、複視、肌肉震顫、共濟失調,隨後神志昏迷和不同程度的驚厥,這種狀態即所謂胰島素休克,如不及時搶救,即可致死,要迅速補充糖類等易吸收碳水化合物,嚴重反應儘快送醫。【七、重要提醒】1、必須按照醫囑來使用胰島素,不能因為測量到某時間血糖增加擅自增加胰島素用量;2、有氧運動等會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因此要注意低血糖效應;3、有人會出現過敏現象,要引起注意。 以前記得有個段子,叫做千萬不要娶內分泌醫生,因為體內激素都是毫克、微克級,想要命比百草枯強多了,所以不能濫用胰島素!請大家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或者@糖尿病管理專家史鵬飛 學習更多健康知識,請大家多多轉發支持!#疫苗恐慌# #糖尿病# #真相來了# @健康真相官 @藥師方健 @頭條號 @餘千蘭 @頭條健康聯盟 @張之瀛大夫 @頭條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