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九十五歲的老人

在綿竹市漢旺鎮新開村,有一個九十五歲高齡的老人,精神矍鑠,耳聰目明。他就是李均義老人。

初次見到李均義老人,看到他精神狀態極佳。他與老伴相鄰而坐,左手邊放著一根柺杖,手裡還夾著一支香菸。見到我們,老人熱情地打著招呼。可以想見,老人是一位知書達理的老先生。據他的兒媳張豔介紹,她剛將老人從外面接回來。老人每天都是早上出門,天黑回家。

有這樣一位九十五歲的老人

(老人在兒媳婦的攙扶下顯得非常地幸福)

老人生於1924年,屬鼠。1924年,中國發生了兩大歷史事件。一是在孫中山的主持下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大會確立了連俄連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標誌著國共合作的開始;二是黃埔軍校(又叫: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建立。它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這兩大歷史事件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對後世產生著重要影響。

老人出生於一個殷實之家,家庭的良好條件使他能夠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直到現在,《增廣賢文》、《三字經》等等,老人還能一大段一大段一字不落地背誦出來。老人說,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我們啥時候也不能丟。

據老人的兒子李佳霖介紹,在他小的時候,父親對他要求極其嚴格。每天放學回家後,父親就用彎刀削一大把鉛筆擺放在他的面前,父親就坐在旁邊,看著他寫字,如果有哪一筆一畫沒有寫到位,都要被父親責罰。父親告訴他,寫字要畫劃工整,一筆一畫都必須到位,要做到平直有序,該直時就必須直,絕不能有絲毫的彎曲。他說,父親的教育影響了他的一生,也改變了他的一生。不管他是在部隊,還是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他都能夠做到寧直不彎,做正直人,行正直事。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為過去家庭成分的影響,老人被安排在了綿竹伐木廠當工人。伐木是一項異常辛苦的工作,而且隨時都面臨著樹倒傷人的危險,但是,老人卻依然幹得非常地出色,而且他帶出的徒弟個個都非常地優秀。他告訴自己的徒弟們,不管幹什麼工作,對社會都是一種貢獻,只有將工作當成事業幹,個人心情才能愉悅,能力才能得到最大展示。師傅的教誨,讓徒弟們受益終身。

回到農村以後,老人一邊務農一邊熱心農村公益,哪裡道路需要修補,哪條小溝小渠需要清淘,哪個河溝還缺座便橋……凡是遇到這類情況,老人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哪裡。老人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我自己。這就是老人的境界。

老人因為從小就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一手毛筆字寫得非常地漂亮。因此,每到春節,老人都要自費購買一大堆的紅紙,義務為鄉親們寫春聯。對此,老伴常有報怨,說他是“不務正業”,費錢又不討好。老人總是報之一笑。他說:“都是鄉里鄉親的,我既做了好事,也練了字,同時,更沾了家家的喜氣,這樣的好事我為啥不幹呢?!”老伴實在拿他沒有辦法,也就默許了老人的做法。老人這一堅持就是幾十年。

老人涉獵較廣,知識非常豐富,對易經等也頗有研究。因此,左鄰右舍及附近鄉鄰總會時不時地找老人幫忙相相命,看看風水什麼的,老人總是告訴他們,這些東西只能是聽聽罷了,作為一種娛樂而已。一個人要求有好命,那還得自己去創造。即使你是富貴顯達之命相,如果自己不去創造,最後也可能淪落為乞丐。一個家庭要求有好的風水,首先得從孝道傳家開始。只要家風正,子女孝,再不好的風水也會成為好風水。老人總是利用一切機會用自身之所學教育和引導身邊人,做正直人,行孝道事,倡好家風。目前,老人所處的家庭就是當地家風正,兒孫孝的一個典範。

對當今社會的看法,雖然已經是九十五歲高齡了,但是,老人依然是思維縝密,思路清晰,個人見解鮮明。老人說,現在國家強盛,社會安定團結,人民生活幸福。特別是國家大力懲治貪腐,成效顯著,他感到非常地高興。老人說,這樣的國家有希望,這樣的民族有希望。他期望國泰民安,期望世界和平。這,就是一位九十五歲的老人的心聲。

我衷心祈願老人健康長壽,祈願國家強盛,民族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